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視域中的母親節

佛教視域中的母親節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慎思追遠,

尊重母親的傳統自古有之。

重視孝道,

認為敬母是天經地義的。

佛教素來對孝道極為重視,遍覽佛經,佛陀以孝道自行化他的行為十分常見。誨四眾弟子要時時念父母恩,報父母恩!

01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佛陀教導我們,眾生須知世間有恩於我們的,共有四種:一是父母恩,二是眾生恩,三是國王恩,四是佛、法、僧三寶恩。這四種恩德,一切眾生,是平等地享受的,每一眾生,都應報此四種大恩。

02

《地藏經》

備陳地藏菩薩宿世孝母之因緣,故古德稱之為「佛門之孝經」。當你走進某佛寺,有地藏閣懸掛「莫不尊親」牌匾,「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是說眾生之於菩薩,莫不如孝子之尊敬其父母也。地藏菩薩過去嘗為孝子,因度其母脫離地獄之故,而發願度盡地獄眾生,然後成佛。故此匾詞亦以讚歎地藏菩薩因重之孝道功德也。

03

《盂蘭盆經》

經雲,佛弟子目犍連以「天眼通」看到死去的母親在地獄淪為餓鬼受苦,如處倒懸,便求佛救度薦拔。佛要目犍連在七月十五備百味飲食供養四方僧眾,以出家人誦經的力量,超度薦拔其母親,使其母脫離苦海。漢傳佛寺一年一度的盂蘭盆會或盂蘭盆節,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撫慰孝敬在世的母親,也順應了中國人尊祖盡孝的思想。

為什麼佛教

重視母親節?

佛教的孝親觀,至宋代逐漸成熟並形成體系,尤以宋代契嵩禪師的《孝論》為標誌,把佛教的「五戒」與儒家的「五常」聯繫起來,提出了「孝為戒先」的重要命題。說明了佛教之孝重在理,儒家之孝重在行,兩者不可分割。

佛教將「孝」視為持戒行善之本,如果一個人,連孝順親長都不能做到,又何以談修行,何以談慈悲?孝敬親長就是正覺修行啊!所以,佛教的孝親觀更為宏大、更為全具。

中國自古就有「家和萬事興,家齊國安寧」的古訓。母親作為家庭的核心成員,不但生育了我們,還是我們人生的第一位老師,教會我們開口說第一句話、邁腳走第一步路,直到怎麼做人。母愛的光輝照耀我們一生。

在母親節的日子裡,我們應該時時感念慧命母親和身命母親的深重恩德,發下廣大菩提願心,救度一切如母眾生,出離苦海,同時引導人間的母親修學正法,便為報答母親恩德,為此自身更應努力修學正法,自覺覺他,成就佛果,普度萬源,以此報答諸佛深恩。

至誠感恩

頂禮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頂禮

感恩三寶佛法僧摩訶薩

感恩龍天護法護持正法

感恩一切覺悟者摩訶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古代大禪師們圓寂前的自在,了解一下?
如何看待修法時遇到的感應?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