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父母恩有多重?佛經中有關經文輯錄

父母恩有多重?佛經中有關經文輯錄

北宋契嵩禪師《孝論》:「夫孝,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釋迦牟尼佛49年講經說法,無量無邊的法門也離不開一個「孝」字。佛菩薩將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父母,《梵網經》所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將孝心擴大到盡虛空遍法界。可見,孝道是學佛的基石,更是做人的根本。

從成佛的角度說,一般人認為成佛由修六度萬行而來,殊不知知恩,感念,報父母恩德,是發起殊勝菩提心的根源,也是六度萬行的起點。如《菩薩本業經》說:「孝事父母,當願眾生,一切護視,便成佛道」。《報恩經》說:「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集經》云:「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雜寶藏經》云:「非但今日讚歎慈孝,於無量劫,亦常讚歎」。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表現出種種難行能行,難捨能舍的崇高偉大之菩薩行,無一不是為了報父母恩。

關於孝道的經典有:《地藏菩薩本願經》(唐·實叉難陀·大正藏No.0412)、《佛說盂蘭盆經》(西晉·竺法護·大正藏No.0685)、《佛說父母恩難報經》(後漢·安世高·大正藏No.0684)、《佛說孝子經》(西晉·失譯·大正藏No.0687)、《佛說睒子經》(西晉·聖堅·大正藏No.0175)、《佛說報恩奉盆經》(東晉·失譯·大正藏No.0686)、《大方便佛報恩經》(後漢·失譯·大正藏No.0156)。

以下節選佛經中有關孝順父母的經文,簡要講述父母恩重難報體現在哪些方面,佛陀往昔如何報恩,孝養父母的一些具體作法,不孝之人的表現及未來的果報等。在浩瀚的佛經大海中,本文如同一滴海水,又因父母恩德深廣如海,故本文只能算略說於少分,猶如蚊虻飲大海。

一、父母恩重難報

佛問諸沙門:「親之生子,懷之十月,身為重病。臨生之日,母危父怖,其情難言。既生之後,推燥卧濕;精誠之至,血化為乳;摩拭澡浴,衣食教詔;禮賂師友,奉貢君長。子顏和悅,親亦欣豫;子設慘戚,親心焦枯。出門愛念,入則存之;心懷惕惕,懼其不善。親恩若此,何以報之?」諸沙門對曰:「唯當盡禮,慈心供養,以賽親恩!」

——《佛說孝子經》

【感言】此段經文總結了從母親懷胎十月,至孩子長大成人,父母生養孩子的種種艱辛,令聽聞者感念父母恩重難報,自然引發報恩之心,可見,人應該接受孝道的教育。常人以為行孝是天性,無須對孩子們講述,實際上對孩子進行孝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果父母以身作則,當然是最好的教育,但身教往往是局限在事相上的片斷教育,書面教育顯得更加系統全面,既講述事相,又深入義理,尤其在孩子剛出生養育階段,其完全沒有自理能力,也更顯示出父母的恩德,所以可以通過書面教育等方法,讓孩子們銘記父母之恩。


二、孝敬父母為最勝福田

有四種恩,甚為難報。何等為四?一者、母;二者、父;三者、如來;四者、說法法師。若有供養此四種人,得無量福。現在為人之所讚歎,於未來世能得菩提。

——《正法念處經》

【感言】父母也是最勝福田,供養父母既是子女應盡的責任,客觀上也給子女帶來福報:1.為人讚歎;2.能得菩提。

善男子!於諸世間,何者最富?何者最貧?悲母在堂,名之為富;悲母不在,名之為貧。悲母在時,名為日中;悲母死時,名為日沒。悲母在時,名為月明;悲母亡時,名為闇夜。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感言】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孝養父母的福報等同於供佛,為人子女應當珍惜此最勝福田,平日就要盡孝,等父母不在了再想贍養,就追悔莫及了。

佛語阿難:「出家、在家,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賢愚經》

【感言】所謂「父母雙親,堂上觀音」。很多人到處朝聖,燒香拜佛,卻不曾禮拜過高堂,自家觀音,不知禮敬父母,功德最大。此處並非指不應當燒香拜佛,而是指我們應當像敬佛一樣,恭敬自己的父母親。

「父母、眾僧,宜應讚歎軟語,常念其恩。眾僧者,出三界之福田;父母者,三界內最勝福田。何以故?眾僧之中,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供之得福,進可成道。父母者,十月懷抱,推干去濕,乳哺長大,教誨技藝,隨時將養。及其出家,修得解脫,度生死海,自利兼利一切眾生。」

——《大方便佛報恩經》

【感言】若人擇良師益友,當觀察其是否念父母的恩德,若父母這麼大的恩德尚且不念,與其交往只能是利益上的往來。

母悲恩者,若我住世於一劫中,說不能盡!我今為汝宣說少分:假使有人為福德故,恭敬供養一百凈行大婆羅門、一百五通諸大神仙、一百善友,安置七寶上妙堂內,以百千種上妙珍膳、垂諸瓔珞眾寶衣服、栴檀沉香立諸房舍、百寶莊嚴床卧敷具、療治眾病百種湯藥,一心供養滿百千劫。不如一念住孝順心,以微少物色養悲母,隨所供侍,比前功德,百千萬分不可校量。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感言】此段將抽象的概念加以量化,並將福田的大小、殊勝進行了對比,使我們更加直觀地體會到父母實是我們的最勝福田,應當好好珍惜,勤加耕種,父母快樂,自身受益,何樂而不為呢?雖然孝養父母是人之天性,並非出於利益心去供養,但受益也是客觀事實,以天性奉養父母,最滿足的是一顆赤子之心。


三、對父母孝順的具體作法

夫為人子,當以五事敬順父母。云何為五?一者供奉能使無乏,二者凡有所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為恭順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違背,五者不斷父母所為正業。善生,夫為人子,當以此五事敬順父母。

——《善生經》

【感言】佛經中的「孝道」不但有理論部分,還有具體的事相修持。這五項內容是一個行孝轉深的次第過程:一者物資供奉;二者不讓親憂;三者恭敬順從,使父母順心如意,四者讓父母順心高興;五者養父母心志。總之,讓父母能夠身心安泰,長壽在世,也是為人子女對父母身心關愛的全面孝行。

東向拜者,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當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三者不益父母憂,四者當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當恐懼求醫師治之。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

【感言】此段經文對在家人行孝提出五點具體做法。從物質供養到照顧父母身體的健康,使令父母無憂,心情愉悅,感念父母恩德。此經名中有「六方禮」,而此段的第一句話是「東向拜者」。可見,我們在做一切照顧父母的事情,都要懷著一顆恭敬的心,《論語》中有一句話:「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意思是,常人提到孝就以為是贍養父母,但不恭敬父母,與養寵物有什麼區別呢?可見,養而不敬,事而不悅,都算不上「孝」。


四、釋尊的孝行示範

(如來)為一切父母故,常修難行苦行,難捨能舍。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七寶、輦輿、車乘、衣服、飲食,卧具、醫藥,一切給與。勤修精進、戒、施、多聞、禪定、智慧,乃至具足一切萬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今得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方便佛報恩經》

【感言】佛陀不但教導眾生盡孝,也身體力行地孝養父母。菩薩以難行苦行的修行,不休不息,心無疲倦。做這一切事的發心總結成本段的最後一句話「為孝養父母,知恩報恩故」。「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可見孝養父母是十方諸佛發心的動力。孝養父母的發心雖然可貴,但是怎樣才能讓父母真正受益,而不是好心辦壞事,如何給父母享受到究竟而永久的安樂,都需要大智慧才能實現。


五、不孝之人的身口意造罪

王言:「大師!行法行王國內若有不孝眾生,不念父母生養之恩,舍背父母,與妻子居,所有衣食、病瘦、醫藥念給妻子,不與父母。父母衰老,出入無力,曾不生憂,親近扶侍,於其妻子晝夜不離。得一美味,不敢自啖,持與妻子;或偷父母所有財寶,私共妻子歡樂食啖。父母善言,不肯隨順;妻子惡語,信用無舍。或為妻子呵罵父母,或共親族母女、姊妹、尊卑、上下行於淫慾,無慚愧心。如是眾生,攝在何等眾生數中?」(大薩遮尼乾子)答言:「大王!如是惡人,攝在劫奪眾生數中,上品治罪。何以故?大王當知!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捨、違逆教命!是名世間最大劫賊。」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感言】此段經文列舉了惡人種種不孝的態度、行為、惡口。與種種惡行、惡口相對應,卻是對妻與子的百般順應,種種供奉,可見不孝之人的心便是忘恩負義。為何稱不孝之人為「大劫賊」,正如經文中所回答的:「父母恩重,至心孝養猶不能報,何況棄捨,違逆教命!」

六、不孝之子的果報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殺父害母,罵辱六親。作是罪者,命終之時,銅狗張口,化十八車,狀如金車,寶蓋在上,一切火焰化為玉女。罪人遙見,心生歡喜:我欲往中、我欲往中!風刀解時,寒急失聲,寧得好火,在車上坐,然火自爆。作是念已,即便命終。揮霍之間,已坐金車。顧瞻玉女,皆捉鐵斧,斬截其身;身下火起,如旋火輪。譬如壯士屈伸臂頃,直落阿鼻大地獄中。從於上鬲,如旋火輪;至下鬲際,身遍鬲內。銅狗大吼,嚙骨唼髓。獄卒、羅剎捉大鐵叉,叉頭令起遍體火焰,滿阿鼻城。鐵網、雨刀從毛孔入。化閻羅王大聲告敕:「痴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汝不知恩,無有慚愧,受此苦惱,為樂不耶?」

——《佛說觀佛三昧海經》

【感言】佛教的基本教理是「因果」,此段經文詳述了不孝之人的果報,既對世人加以警醒,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謂真相是一個客觀的規律,不管人們知不知道,相不相信。比如牛頓因為蘋果砸在頭上,發現地球萬有引力定律,在他發現這個事實真相前,引力是客觀事實,早已經存在,蘋果也一直落向地面。「因果」定律亦復如是,不因人的主觀而改變。


七、孝與不孝果報對比

世間所高莫過山嶽,悲母之恩逾於須彌;世間之重大地為先,悲母之恩亦過於彼。若有男女背恩不順,令其父母生怨念心,母發惡言,子即隨墮,或在地獄、餓鬼、畜生。世間之疾莫過猛風,怨念之徵復速於彼。

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

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

若我住世於一劫,說悲母恩不能盡。

我今略說於少分,猶如蚊虻飲大海。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感言】令悲母生怨,子女即招感不吉祥的果報,而孝順父母則能為子女招感安樂。因為父母的恩德實在比山高,比海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念念觀自在 的精彩文章:

如何用心來聽聞佛法,了解一下?
母親節 佛教中的孝行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