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山西絳縣/列國志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山西絳縣/列國志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縣——山西絳縣/列國志


絳縣史稱故絳。地處太行之末、中條之首,位於山西省南部,運城市東北部。絳縣是堯王故里,晉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晉平公設置「絳縣」,絳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縣」。



絳縣是堯文化、龍舞文化、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曾在此建都,留下了車廂城、晉文公墓、晉獻公墓、晉靈公墓等諸多遺迹。絳縣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75處。2004年西周墓群的發掘揭開古倗國地理謎團,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獎」一等獎。轄區另有周家莊、韓庄等72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以及254處明清古民居,其中柴家坡古民居群被評為2010年「山西省十大考古發現」之首。


周家莊遺址


位於絳縣橫水鎮周家莊、崔村之間,地處紫金山之陽,向南地勢緩降,俯瞰涑水河谷地,對岸又有中條山為其屏障,襟山帶水,氣勢磅礴。遺址總面積約500萬平方米,是一處以龍山時代遺存為主(分布面積約450萬平方米),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二里頭、二里崗、東周等時期遺存的大型遺址。


太陰寺


位於絳縣縣城東南15華里的東華山腳下,始建於北魏時期。現存寺院主體建築南大殿為金代建築,殿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卧像。木佛由獨木雕成,為金代原物,在國內僅此一件,珍貴無比。太陰寺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壁畫、雕刻藝術以及佛教歷史的珍貴遺產。



太陰寺內存有我國最大的獨木雕卧佛:一尊軀長4米、獨木金身釋迦牟尼涅槃卧像。造型端莊,誇張得當,神態安詳。木雕神龕內還完好保存有明代洪武年間繪製的一組弔唁壁畫,十分生動、形象。據元代碑文記載,這是金大定二十年雲公、法澍(佛龕西側有其塑像)等重修太陰寺、補雕《趙城金藏》時雕刻的一尊佛祖涅槃像,同時雕刻的還有三士佛像。



歷代刊刻大藏經中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大藏經《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是以我國第一部宋代木刻版漢文大藏經《開寶藏》的版式為標準,刻版刷印的一部大型經藏,共6980卷。因其雕印於金代,發現於山西趙城縣(今臨汾洪洞縣)廣勝寺,故定名為《趙城金藏》。現有4813卷藏於國家圖書館,被視為鎮館之寶。大藏經從開雕到續雕、補雕、印製,歷經金、元兩個朝代。太陰寺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雕印場所。龕內有明洪武五年繪製的一組弔唁壁畫。同時繪製了南北大殿內的巨幅壁畫。可惜的是殿內極為珍貴的金代壁畫與三士佛像的頭部,在民國十二年被地方鄉紳勾結古董商賣給了荷蘭。


景雲宮


位於絳縣橫水鎮灌底堡村景雲初中院內,坐北向南,佔地面積223平方米。據《聞喜縣誌》記載,創建於唐貞觀八年(634),明嘉靖年間進行過大修,清乾隆十年(1745)再次進行修葺。


1984年由山西省古建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維修,2009年由國家文物局撥款進行重點修繕。原建築規模宏大,有一門六殿,布局緊密,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戲台、獻殿、三清殿、玉皇殿等。民國二十二年(1933)宮內建築毀於火,現僅存元代建築玉皇殿。殿內現存唐貞觀八年元始天尊像碑一通。


董封戲台


位於絳縣安峪鎮董封村,原為泰山廟內建築,現廟已毀,僅存戲台,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戲台初建於明萬曆四十年(1612年),後歷代均有不同程度修繕,清嘉慶四年(1799年)增建三面觀抱廈。戲台坐南朝北,分前台和後台,台基高0.9米,磚砌,石條壓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築面積102.4平方米,單檐歇山頂。斗栱為五鋪作雙下昂,梁架結構為四椽栿通檐用三柱。


倗國墓地


該墓地屬西周時期墓地,位於絳縣橫水鎮橫北村北約1000米處,北倚絳山,南臨中條,跨涑水河。墓地範圍南北長約2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30000平方米,實際發掘面積8200平方米,發現墓葬300餘座。



截至2010年7月,共發掘墓葬191座,出土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各類文物2000餘件。其中一、二號墓為一組帶斜坡墓道並穴排列的土坑木槨墓。一二號墓隨葬品豐富,主要包括銅禮器、車馬器以及陶器、漆木器、玉器等。文獻中沒有關於西周時期倗國的記載,倗國墓地對於倗國歷史地理範圍、晉國都邑、晉初封地範圍及早期疆域情況,晉國早期民族關係問題有重要研究價值。

絳縣文廟


位於絳縣城內振興西大街文廟路1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清乾隆版《絳縣誌》和有關碑文記載,絳縣文廟始建於後唐長興三年(932年)。元,明、清歷代分別進行了重修和擴建。原廟自南向北連續五進,分別建有欞星門、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過廳、戲台、獻殿、大成殿、明倫堂、麟經樓、敬一亭、崇聖祠、射圃亭、文昌閣等。



大成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斗栱五輔作雙下昂。大成殿是元代大德年間的實物。大成殿是絳縣文廟中地位最重要氣勢最宏偉的建築,是祭祀和供奉孔子的主殿。大成殿得名於宋徽宗欽定,因為孟子曾經讚譽孔子為「集大成者」,所以宋徽宗就把奉祀孔子的大殿定名為「大成殿」。


長春觀



位於絳縣陳村鎮東荊下村,據清光緒版《絳縣誌》記載,創建於元延祐七年(1320年)。歷代均有修繕。現僅存元代建築玉皇殿和清代建築三清殿。玉皇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施四根粗木柱,木柱上承粗圓木通額,通額上施斗栱五鋪作雙下昂,補間施一朵。大殿結構簡潔,用材碩大,具有典型的元代建築特色。


南樊石牌坊


位於南樊鎮西堡村。建於清嘉慶九年(1804年),是時任山東鹽運濱樂分司司運的賈宗洛奉聖旨旌表為其祖母誥封中憲大夫賈凝端繼妻李恭人所建的節孝牌坊。


牌坊夾桿石為圓雕石獅,其額枋,斗拱,闌額等部位,有內容多樣,形式多樣的石雕裝飾,基本反映並代表了當時最高水平的石雕工藝。右側附設石碑樓一座,內有石碑15通,碑文均刻於各種石雕藝術造型內,書體有真、草、隸、篆,並配有線刻圖案、花卉,雕工、書法俱佳,保存完整。


喬寺碑樓



建於清道光十七年(1873年),為功德碑樓,是周氏家族為資政大夫周萬鍾所建的功德碑樓,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坐北朝南,單體建築,平面長方形,碑樓石砌台基長17米,寬2.60米,高1.50米,樓身約高15米。樓身六間,單檐歇山頂。正面五碑室七通碑,序由乙未科探花喬晉芳撰,每室之間有通柱石雕對聯,上嵌石匾額,樓體上部四面均為仿木斗栱磚雕,三踩單翹,龍形耍頭,有椽飛,並雕有人物、花卉。保存完整。


南柳泰山廟



位於絳縣南樊鎮南柳村西南約1000米處,坐北朝南,分布面積為7342.8平方米。始建於元朝,明代和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多次修繕,原中軸線分布有戲台、獻殿、正殿,東有鐘樓、鼓樓、廊房、閻王殿、道士房(耳房)、后土殿(配殿)、牛王龍王馬王殿(配殿)、西有廊房、娘娘殿,虎頭門(耳房)、聖母殿(配殿)、火神殿(配殿)。現僅存有正殿、道士房、后土殿、牛龍馬王廟、閻王殿、虎頭門、聖母殿、火神殿和娘娘殿。


絳縣山楂



絳縣素有中國山楂第一縣的美譽,自1987年就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七大山楂基地縣之一。如今,絳縣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優質山楂生產基地縣,10萬畝山楂遍布全縣10個鄉鎮,形成大金星、敞口、大五棱、大果等優良品種。

晉南無鹼饃



山西南部的老百姓把饅頭叫饃,把無鹼饅頭叫做「無鹼饃」。山西南部地區的老百姓製作發酵後的蒸饃時有不在面里放鹼的傳統做法。這種做法已延傳了數千年,發酵後的面雖然不放鹼,但蒸出來卻甜香可口,個頭大,吃著比放過鹼的味道還要好。在白面發酵時,首先要掌握髮酵的程度。把發酵的「叫子」,即含有酵母菌的麵糰和到新面中去,在夏天也只要發酵三到四個鐘頭,面已經充分膨脹時,即停止發酵。把生面加入到發酵的面中,最大量的生面也須控制在發酵過的面的三分之一內。把這三分之一以內的面摻到發酵過的面中,連續揉搓,反覆加工,使生面與發酵面完全和勻後,稍稍停放幾十分鐘到個把鐘頭可做成饃的形狀上籠蒸制,蒸出來的饃即是無鐵饃。把饃製作成各種各樣的動物形狀,那就是著名的「晉南麵塑」了。


血豆腐乾



主要是原料是豬血和豆腐,再加上半肥半瘦的豬肉,以及蔥姜蒜五香調料等。殺豬時先準備好豆腐和佐料,接來熱血,隨即與豆腐肉捏細,加上調料,攪拌均勻,做成比饅頭大的糰子,放在竹篩里,涼干一下水氣,即可掛在灶頭上煙熏。糰子見煙火必會收縮,因此揉團時要注意多揉幾次,以防裂開,大約有半月到二十天就熏好了。作血干關鍵要熱血,若等血冷了已凝固成塊,才去做就不好了。血豆腐乾因經過煙熏,吃前要洗凈,然後放在鍋里煮或鹵半小時左右,晾冷即可食用。切成薄片,內朱紅外有黑邊,香柔可口,細嚼品味,越吃越香,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友情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 的精彩文章:

中國的經濟首都——上海/列國志
猶太人在上海的故事/西行文化

TAG:西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