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鉛華敷面胭脂唇:古代化妝術中的道教科技與美學

鉛華敷面胭脂唇:古代化妝術中的道教科技與美學

人類文明史圍繞「美」這一主題衍生出了豐富的藝術形式。其中,關於人類本身對自我形體、容貌的追求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化妝就是對容貌之美的追求。

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的梳妝用品(止水攝)

本文通過對中國古代化妝品中鉛粉、胭脂以及以道教全真清凈派孫真人為名的「孫仙少女膏」的介紹,揭開中國古代化妝品背後的煉丹科技基礎,從而進一步說明道教對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影響。

鉛華

現代女性化妝品中,有一種類foundation,常譯作粉底。我們熟知的,諸如粉餅、粉底液、粉霜、粉膏、BB霜或者CC霜,都屬於粉底這一品類。粉底作為化妝流程當中最重要的一環,起到為均勻膚色,為臉部打底的作用。

鉛華(資料圖)

英文在漢譯過程中,往往追求語意和語境的「信達雅」。Foundation,譯作粉底。底很好理解,是基礎。

而粉這個詞的出現,實際上與中國古代化妝品中的「粉」相關。這一類化妝品,通常有一個更為雅緻的名字——「鉛華」。

「芳澤無加,鉛華弗御。」(曹植《洛神賦》)

「思在面而為鉛華兮,患離神而無光。」(張衡《定情賦》)

「空山霜滿高煙平,鉛華沉照帳孤明」(陶弘景《寒夜怨》)

「鉛華洗盡,珠璣不御,道骨仙風。」(陸遊《秋波媚》)

「粉牆低,梅花照眼,依然舊風味。露痕輕綴。疑凈洗鉛華,無限佳麗。」(周邦彥《花犯》)

「鉛華」在古代文學中的大量出現,足以說明它在人們生活中的普及度之高。鉛粉能使人容貌增輝生色,故又名「鉛華」。從古代科技史中會發現,鉛粉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出現。

商代青銅器(資料圖)

商代出現的青銅器中,鉛含量普遍較高。人們在生活生產的實踐中發現,青銅酒器中的酒會發酵成乙酸,而乙酸與青銅器中的鉛會產生化學反應,從而生成乙酸鉛,這一物質在空氣中遇到二氧化碳之後就形成鉛粉。

於是人們就模擬了以上過程,製造出鉛粉以為用途。在古代的記載中,常以「胡粉」之名指代「鉛粉」,並記載了鉛粉的毒性。

《余冬錄》中記載:「嵩陽因產鉛之故也,居民多制胡粉為業。其法鉛塊懸酒缸內封閉之,四十九日始開,則鉛化為粉矣。化弗白者,炒為黃丹。黃丹渣為密陀僧。然其鉛氣有毒,制者必食犬肉,飲酒以御之,若枵腹中其毒氣,輒病至死。業久之家,長幼為毒熏蒸,多痿黃,旋致風攣癱軟之疾,不得其壽而斃。」

鉛華敷面胭脂唇(資料圖)

道教典籍中,對鉛粉也有較早的記錄,如:

《周易參同契》:「胡粉投入火中,色壞還為鉛。」

《抱朴子內篇》「鉛粉……化鉛所作。」

隨著道教煉丹術的進步,使得鉛粉的製作工藝更加完善,隨後出現的「黃硝法」、「硝礬法」也促進了鉛粉的提取和製作,讓「鉛華」這類生活用品得以大量普及。

孫仙少女膏

現代人美容養顏,人們常會用一些古傳的秘方,其中便有一例「孫仙少女膏」。孫仙,即指全真七真的孫不二,她是道教全真道清凈派的創始人。

清靜散人孫不二(資料圖)

傳聞孫不二在洛陽鳳仙姑洞修習道法,終日垢面蓬頭,「以穢污而遠世魔」。同時,她卻常用一秘法洗面,終成「旬日容如少女」,最終「內修仙道,外隱仙跡,七年乃成」

《魯府禁方》中記載了這一秘法,並將之命名為「孫仙少女膏」。其製法如下:取黃柏皮、土瓜根各20克,大棗7枚,研末,以適當蜂蜜製成藥膏,每日配以溫水洗面。

黃柏皮,有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之效。土瓜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行血破瘀的功效,可活血化瘀,改善皮膚的血液循環,消除面部黑點,治療痘痘及痘疤。而紅棗和蜂蜜,均有美容養顏的功效。

土瓜根植株(資料圖)

《肘後備急方》中說,土瓜根「可治面上痱磊,令面上光潤,服百日光華射人,夫妻不相識」。古法流傳至今,受道教的影響,其名也廣為人知。

除此之外,還有諸如胭脂、唇脂等中含有的硃砂成分,實際上也與古代煉丹術密不可分,這些都深深影響著中國傳統生活美學。

人們在穿衣打扮,顏色的選擇,裝飾的紋路及衣服的選擇上,都有自己的生活美學。而道教科技的發展,為人們的生活美學提供著堅實的物質基礎。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道是無緣卻有緣之猴王顯靈點吉凶
復旺興隆建偉業之善心傳功得福報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