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唐代才子戎昱的一首詩,一語雙關,還被皇帝大加稱讚

唐憲宗時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經常侵擾唐朝的邊境,百姓們飽受其苦。將軍們主戰,文臣們主和,也有一些人提出效仿昭君出塞,與北狄和親。這時皇帝忽然吟誦了一首詩,大家這才安靜下來,紛紛猜測皇帝是在念哪一位聖賢的詩詞。

上湖南崔中丞 唐代: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塵,雲泥豈合得相親。

舉世盡嫌良馬瘦,唯君不棄卧龍貧。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

莫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

一首詩念完,大家也知道了作者是誰了,原來就是前朝唐肅宗年間的戎昱。戎昱是中唐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年輕時考進士落榜,於是縱情遊覽天下名城。顏真卿曾經想招他當幕府,後有事未成行。戎昱在漂泊的途中遇見杜甫,兩人遂結為至交。

戎昱既然能被顏真卿看重,與杜甫結交,他的詩又被唐憲宗拿來,在議事的大殿上念給那些飽讀詩書的大臣們聽,說明戎昱確實不凡。那麼這首詩有什麼可以值得稱道的地方,以至於被皇帝抬舉?

我們先看這首詩寫了什麼,其實這裡面還有一段故事。戎昱年輕時參加科考沒有中到進士,就四處遊玩。一次他住宿在官舍中,晚上望月懷遠想起親人,不禁吟詩一首。恰好隔壁住了一位官員,他聽到戎昱在吟詩,第二天便過來尋訪,於是就看中了這位才貌雙全的年輕人,請他到官府來當屬員,還想把自己的掌上明珠許配給他。

本來這是一件良緣美事,可是這位準岳父卻生性古怪,居然不喜歡戎昱的姓氏,讓他改姓,否則婚事就泡湯。於是戎昱就賦詩一首,表明自己的立場。詩中頸聯這樣寫道,「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諾從來許殺身」,其中這個「性」卻是一語雙關,既表示自己本性難移,也是通姓名的姓,婉轉地表達出自己態度,即使千金也未必能讓我更名改姓。

不過戎昱並沒有一味地只顧表明心跡,最後他也沒有忘記這位官員的提攜之恩,「道書生無感激,寸心還是報恩人」,雖然婚事不成,自己還是難忘舊恩。

再說皇帝念出戎昱的這首詩,其實還只是賣了個關子,目的並不是為了讚揚這位才子,而是為了他的治國方略。果然當群臣正在紛紛猜測,不知道皇帝這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皇帝又吟詠了戎昱的另一首詩《詠史》。

詠史 唐代:戎昱

漢家青史上,計拙是和親。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

豈能將玉貌,便擬靜胡塵。

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的諷刺詩,唐代從安史之亂後,國力削弱,邊患嚴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邊境各族人民備罹禍害。所以詩人對朝廷執行屈辱的和親政策,視為國恥,痛心疾首。戎昱的這首諷喻詩,寫得激憤痛切,直截了當,一針見血。

皇帝念完這首詩,又微笑地說了一個典故:「魏絳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大夫,主張與山戎講和,那時候他為此立了功,現在看來是太懦弱膽怯了。」皇帝的一番話如驚天霹靂,那些主和的大臣們都嚇得腿腳哆嗦,眼皮都抬不起來,再也無人敢提和親的事情了。

戎昱的這首《詠史》先是用「安危托婦人」進行諷喻,然後又語氣沉痛地勸說,「地下千年骨,誰為輔佐臣。」估計是這位想有所成就的皇帝被罵醒了,然而又被感動,於是下定決心拋棄和親政策,準備捋起袖子大幹一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水心語 的精彩文章:

寶黛這對賈母眼中的冤家,總是聚則爭吵散則思念,原因卻是這樣
鬼谷子智謀:和智者商量事情,與明白事理的人講道理

TAG:雲水心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