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王田苗教授傾情主持跨界巔峰對話:深度探討AI+RT智能機器發展路徑

王田苗教授傾情主持跨界巔峰對話:深度探討AI+RT智能機器發展路徑

前言

5月10日,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上,「AI與RT智能機器」 巔峰跨界對話激情上演,為業界送上了一場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成為本屆峰會的一大亮點。

論壇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北京大區主席王田苗,科沃斯機器人董事長錢東奇、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國家千人專家、寧波江豐電子董事長姚力軍結合自身行業情況,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問題、未來趨勢等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我們將精彩對話內容整理髮布,來看看他們現場說了什麼?

王田苗任論壇主席兼主持人,他提出業界關注的幾大話題,引發巔峰對話。

話題一:未來3至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前景預測

王田苗:我了解到這樣一些概念與大家分享一下。未來3-5年,一是產量在上萬台套的機器人公司可能會出現兩至三家,現在,我國最高的是兩千多,世界最高的一般是兩萬到三萬、四萬。二是工業機器人將形成良性的生態配套。三是由原來的簡易的機器人臂到六自由度輕型機械臂將開始進入汽車,進入各個行業。想請四位提出看法和批判意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

錢東奇:雖然這個預測數據有點低,但我非常相信這個概念,我個人認為現在的自動化技術,無論從運動機構、感測器技術、計算機視覺都相對比較成熟。因此,機器人在工業化的應用場景當中取代人,這是一個必然的大趨勢。但站在服務機器人公司的視角看,這個預測數據有點低。

科沃斯機器人董事長錢東奇

福田敏男:未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融合是必然趨勢。第一、組裝和工業化的生產流程是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重要要素。第二、今天在峰會上看到了先進技術的感測器和人工智慧技術展示,如何把人工智慧技術更好地與工業機器人結合,未來前景廣闊,這也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

傅盛:機器人產業將呈爆髮式增長。前年我準備生產機器人時,減速器還很好買,去年開始做機械臂時,減速器已經開始出現全球缺貨的現象。現在製造業智能化改造需求強烈,比如一些家電行業的生產線都在用很多機器人。

姚力軍:沒有核心技術很快會淹沒在潮水裡。第一、機器人在風口上,產量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家必須冷靜想一想,從事工業人機器的目的是什麼,第二、做為企業千萬不要盲目跟從,不要一哄而上,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是做核心技術還是做什麼,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很快也會淹沒在潮水裡。

話題二:未來3至5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前景預測

王田苗:對於未來3-5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前景預測,有這樣一個看法。第一、未來3-5年服務機器人產值將超過工業機器人。第二,中國服務機器人未來在十大單品裡面將成為世界第一,分別是無人機、兩輪自平衡車、清潔吸塵器、教育機器人、交互會話機器人、物流配送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無人駕駛等。第三,服務機器人開始嘗試由賣產品,轉變為用戶提供定製內容和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我想問問四位對服務機器人這個的發展的態勢,你們認可還是有什麼補充或者建議?

錢東奇:服務機器人的瓶頸在於自動化技術。服務機器人根據技術成熟度,分為工具、管家再到伴侶的幾個階段。工具是指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比如說掃地機器人,它就是完成掃地這件事,這類服務機器人,未來3-5年爆發是肯定的。未來5年,服務機器人肯定會超過工業機器人的產值。工具是第一階段,自動化技術水平是基礎。而未來基於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提升,服務機器人在從管家到伴侶的過程將快速提高,未來三五年從管家到伴侶只是一個探索過程。但現在探索的瓶頸不是人工智慧技術,而是自動化技術發展得沒有這麼快。

福田敏男:服務機器人要按功能分好類。對於服務機器人的技術,其實還沒有發展到特別先進的階段,我想強調一點,服務機器人一定要在功能上和價格上進行細化分類。舉例來說:同樣是烹飪功能的服務機器人,做壽司的機器人動作就比較單一,但是做飯的機器人動作就複雜一些。另外,在價格方面,一定要緊密結合消費水平和市場需求,單一功能的機器人,應該放低價格,適應大眾消費,與功能複雜的機器人區別開來。

現場記者與參會嘉賓

傅盛:服務機器人的產值要看未來幾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程度。如果說提供智能服務的機器都叫服務機器人,那麼未來三五年內,產值至少實現五百億,將超過工業機器人。但是如果把服務機器人定義成一個可移動,不只響應指令,還可以實現更高難度動作的,除了科沃斯做的很出色外,其他企業都銷量都不是太多。服務機器人發展的核心是在交互體驗上,能否達到用戶的臨界點,要看未來幾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程度。

王田苗:剛剛錢總說服務機器人從工具到管家再到伴侶,能不能通過人工智慧實現功能倒推,不是從工具到管家再到伴侶,而是先從伴侶然後進入管家再進入工具,開拓服務機器人一個新空間?

傅盛:這是一個好問題,說實話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會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往回切,如果真的在服務機器人上積累了很多經驗以後,到工業的具體應用里可能會一下子改善很多。日本做大型工業機器人的很多,但是他們在深度學習方面用得不夠,這是中國的機會,中國的互聯網、大數據,軟體應用都比日本用得多。在工業機器人上,你一上來就比成本會打得很慘。與其在原來的道路追趕,我們最擅長的四大發明都是和生活相關的,我覺得在機器人產業上也可以積累足夠好的技術往回做。

王田苗:姚總您能不能在服務機器人上說一些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姚力軍:有三個概念,第一個概念是智能家電,第二概念就是智能家居等組成的智能環境,第三個概念就是服務機器人。如果把這三個概念融合起來,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就會針對具體需求,生產相應產品。問題是現在人類需求太多,很難找到具體的應用。所以,服務機器人需要針對一些特定化的場所,一個一個去找需求,可能才會有更多的市場。我們還需要真正找到服務機器人能夠解決我們生活問題的哪些問題。

話題三:做機器人產業很累、很辛苦是什麼原因?

王田苗:機器人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時代,也是一個非常焦慮和苦逼的時代。請姚總宏觀地說下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為什麼苦逼?為什麼很焦慮?為什麼做機器人產業的人進去以後發現不好玩,很累的,很辛苦,是什麼原因?

姚力軍:機器人公司很多,盈利的其實並不多。人工智慧一忽悠,很多人就動了心,這口飯吃不好,有兩個問題,一是缺少核心技術,整個核心部件很可能都要依賴從國外進口 。二是一哄而上、毛利率變得越來越低,形成一個惡性競爭。一定要強調你可以用別的控制器,也可以用別人核心的部件,但是一定要想清楚,什麼東西是你的核心。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長遠。核心技術是殺手鐧,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傅盛:跨界的難度是對用戶需求理解不一致,研發生產很難執行到位,產品就會與設想有差距。機器人是一個綜合體,做好單一一個點打動不了用戶。比如說做晶元,每個人都看到晶元的優點,但是一個機器人很難用一個晶元解決問題,很難拍板做一個事情,深度學習也是這樣的,做神經網路和做視覺的,不同的人不一樣。做硬體的要強調小步快跑,他們說那不行。核心問題還是要把用戶需求抓住,把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做一款滿足需求的產品。

錢東奇:我覺得焦慮會一直伴隨。我是2000年開始進入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其實到今天為止我已經焦慮了18年,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如何融合各種軟硬體技術,解決用戶的某一個特定的目的的滿足,形成一個對應的商業對價。隨著應用過程中,我們要補強各種短板,大家都在做機器人,有些是在做概念,投資也好政府驅動也好,最終都要進入市場,產品決定你真正能不能在市場的核心點,所以這個焦慮會在後續的過程當中一直伴隨。

話題四:如何看待三個跨界問題?

王田苗:三個問題關於跨界的問題。第一個跨界是機器人作為智能製造的一個部分和互聯網的跨界,將來服務機器人可以通過租賃和定製服務來收費,而不是簡單地賣產品,姚總您認同嗎?需要什麼機器人就在微信上付上個一百二百就可以用,有可能嗎?

姚力軍: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可能不是這樣的。

王田苗:付費方式變了,不是到商店買一個機器人,而是需要這個和老人對話的,就去下載老人的,需要財經評論的就下載一個財經評論的,它的行為在家裡。

王田苗:錢總怎麼看待?

錢東奇:B端的服務機器人更贊同這樣的一個想法。C端我覺得有挑戰,將來可能是硬體和互聯網之間會高度融合。

王田苗:傅盛有沒有在這個方面,從互聯網或者人工智慧思維?

傅盛:租賃模式可以讓用戶在使用它的時候首次付出成本低,尤其對2B是可以的。租賃可以降低成本,在2B這種行業應該會大行其道。

福田敏男:我舉個例子,日本有一家企業,就是做硬體,之後所有的用戶就像付電話費一樣,每個月付費進行服務升級,這是一種商業模式。

田苗:第二個跨界,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了,所以說經常會和德國、日本還有美國合作。但是,中國在一些感測器或者是技術部件之間還是有一些差距。我的問題就是想問福田敏男,您作為一個日本專家或者站在日本企業角度,願不願意和中國進行投資、收購、合作?因為日本有很多好的感測器,很多好的驅動,好的執行器。還是你們相對來說,不太願意參與這種相應的投資或者是併購、合作?

福田敏男:有一些國內企業已經找到我,要做機器人。但是機器人不是短時間就能做成的,中國企業一定要花更長的時間,這樣才能和日本企業的思想融合起來。

王田苗:最後一個跨界就是跟政府跨界,政府對智能製造也非常重視,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建立生態和產業園,有40多家或者40多個地方。我想最後這個問題聽聽姚總和錢總,這種生態產業園在全國40多個地方,對於機器人這樣一個產業的發展,起到什麼重要的作用或者還存在什麼問題?

錢東奇:個人覺得有點泡沫過多了。在中國,其實從兩個極端看,一個極端看就是一哄而上,另外一個極端,確實可以把一點事做出來。

姚力軍:總體認為是好事,比不做強。這個領域國家是需要的,是未來人類發展的前沿,我相信可能不一定40都成功,有10個成功了,做得好也是我們的進步。我們應該來鼓勵,在全國繼續推廣技術和產品。

話題五:日本服務機器人為什麼沒有崛起

王田苗:福田敏男教授,問您一個問題:日本是機器人產業大國,尤其是工業機器人做得很優秀,20年前日本從國策、科學家、企業都把服務機器人作為一個主攻的方向。20年後,為什麼日本的服務機器人一直沒有崛起?你覺得失敗的原因在什麼地方?20年沒有形成一個讓人接受的服務機器人產品?你說說心裡話。

福田敏男:主要原因是工程師研發的服務機器人不能很好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在日本其實以前約有100個做服務機器人的公司,最後就剩下六七家,世界上做服務機器人的公司最有名的最後就剩下五家。針對我們普通老百姓的機器人其實很少。

我認為專用的機器人比較有市場,比如醫療機器人,而由於消費者需求太多,作為2C的服務機器人很難做,必須進行分類,做服務機器人一定要定位好自己的市場。

話題六:服務機器人未來標準形態是什麼?

王田苗:錢總,您做為服務機器人行業里的標杆,您認為服務機器人有沒有一個相對標準的形態?有的人說應該以仿人作為標準的形態,有的又說服務機器人就是一個大腦加感測器加一個輪子,也認為是一個標準形態。是因沒有標準形態才造成了各種各樣單品的服務機器人的出現么?

錢東奇:我覺得我們確實是需要稍微明晰一下什麼是機器人。我同意王田苗教授說的,機器人要有運動自由度,用於服務目的,學術上是這麼定義的。它用於服務端就是服務機器人,用於工業端就是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是高度融合了各種技術軟、硬體,包括機械運動、感測器、反饋以及反饋以後的行動能力等,除了要確保實現技術的融合,還要能實現解決用戶的某一個特定的目的。

複雜的技術融合在木桶效應下 ,就會導致你最短的那塊短板決定了總體功能的水準、決定了你能給用戶提供的真正價值在哪裡。我們可以花很大成本做很牛的機器人,但是消費者從來不會買單你的高大上。現在我們有一些技術,特別超前,這些特別超前的技術還是掩蓋了整個服務機器人的有些短板。但是隨著在應用過程當中,我們必須要在技術上補強短板,形成更充分的商業應用,才能進入市場的核心點。

未來標準形態的機器是仿人,進行更多的情感交互,才最能夠被大家接受,並且能夠完成人類自身的環境當中的工作。就像家裡的一個保姆,可以把所有事情都做完。仿人機器人是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需要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提高,目前只是對未來的一種想像。

福田敏男:我同意錢總的說法,未來服務機器人是會像人類,像人的外形一樣,功能上可以實現更多的情感交互,而且能夠實現更多的複雜性功能。

話題七:科沃斯在服務機器人上的布局

記者:請問錢總,科沃斯未來在服務機器人方面有什麼布局?

錢東奇:第一是更新迭代掃地機器人技術,擴大市場滲透。我一直認為人們不願意掃地和不願意洗衣服完全是一樣的概念。目前洗衣機在中國的整個市場份額大概是450億元,而科沃斯掃地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很低,只有6%左右。客觀原因就是掃地機器人在體驗上還沒有達到用戶的硬需求,在技術上面還有很多地方需要迭代更新,但總體看,未來的兩三年這個行業的增長速度會很快,對標洗衣機市場,假如有一天掃地機器人可以像洗衣機一樣的功能齊全,我相信所有人都像會支付洗衣機一樣支付掃地機器人。

第二是聚焦家用服務機器人領域,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互聯網、物聯網的發展,從工具作業到管家、再到伴侶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有很多技術突破工作和很大的性能提升空間,這是我們的重點方向。在商用機器人領域,處在相當長的探索階段,要一步一步往前走。

話題八:能否用內容彌補核心技術的缺失

觀眾:我想問一下傅總,剛剛聽您說產品這一塊比較強調內容。如果我們做產品,缺少核心技術,怎麼去從內容端理解核心技術壁壘的問題。音箱的核心技術壁壘其實並不明顯。

傅盛:第一,我認為在你切入的時候,內容和端是可以去合作的。內容和端一直是互相依賴又互相制衡的關係。如果你內容很強,就可以帶動一定的端。端又可以反拉內容。在第一階段,其實大家內容上對差別不是很明顯,比如我們的小豹音箱帶了QQ音樂,其實小米沒有帶,因為它的端太大了,我們在內容的整個聚合上應該是比較多的。 第二,如果你真的更深入去思考的話,用音箱這類的產品或者智能音箱和機器人整個內容是要被重構的。比如現在在手機上看到的內容或者聽的「喜馬拉雅」、「得到」等是簡單的順序播放,而音箱由於語音的高交互性,可以把問題拆解得更細碎,用更好的交互去完成。

我們在做這方面的一個嘗試,比如說給有一款是給孩子做情商教育,可以不用每一講聽很長的內容,可以針對孩子的具體問題進行交互,比如可以問小朋友不吃東西怎麼辦,不愛吃蔬菜怎麼辦,這時候就會有一個專家給你講相應的一段內容,這就是一種內容重構。

傅盛:您問這個問題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觀眾:因為在核心硬體層面,我們並不掌握最核心技術,所以我們面臨一個問題,一旦國外在底層的硬體技術上對我們有不利的一些政策,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產品,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這時內容反而不一定能夠解決,所以想聽一下傅總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傅盛:這是個很長的話題,我認為必須要尋找差異化。今天你跟美國可以相抗衡的一個核心就是因為你的用戶量和你的整個用戶生態。其實中國很多方面是超過美國的,比如今天中美兩國之間你在移動APP上。當然不是內容能夠解決什麼能解決,你唯一能夠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就是你對市場的理解,還可以跟他有一定的博弈和抗衡,短期內晶元技術想完全追上美國這個產業,是不是真能追上?其實是個問號,不是大家在網上一群情激憤就能把這事搞定了,但你反過來看美國每一次都是在他最成熟領域被別人打敗,比如汽車、電視等,被亞洲公司打敗是他的慣例。美國的核心是不斷去找差異化的道路和下一個機會點。所以我覺得還是要在尋找差異化方面加強。

話題九:服務機器人能打敗手機么?

觀眾:我想問一下從服務機器人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比較成功的基本都是特定功能的機器人,比如達芬奇、掃地機機器人和無人機,請問傅總,作為一個強調內容交互的服務機器人公司,在面臨著與手機的競爭中,如何取得成功?因為從歷史上來看沒有公司取得過成功的。

傅盛:這是個好問題。首先我並不認為內容是唯一的競爭力,它甚至談不上是一個顛覆式的競爭力,但是他就像木桶效應里最短的板,你不能太短。

和手機的競爭,我覺得服務機器人行業都面臨著跟手機和PAD的競爭。比如,其實教育機器人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Pad和手機。我現在很少給孩子帶禮物,因為任何一個禮物都很難去滿足他,因為他手機已經是個巨大的生態了,手機可以提供整個體驗。

我認為,在傳統的觀念來看,你沒有任何機會跟手機的競爭,唯一有機會跟手機競爭,其實並不是內容本身,而是因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如果沒有人工智慧的出現,手機基本是不可被取代的。人工智慧技術改變了過去很多硬體的存在形式,為取代手機提供了一些機會。比如,通過人工智慧技術,語音可以控制硬體設備的使用,類似音箱,我說想聽誰的歌就會播放誰的歌。

另外,我認為深度學習會讓很多智能硬體擺脫對手機中心化的依賴,開始真正智能化,然後可以直接產生交互。讓每個設備有機會擺脫手機的控制,然後像有些設備開始慢慢變的中心化,讓我們有一點機會去跟你認為的手機廠商產生一定的分割的市場。這是亞馬遜後來也沒做手機直接切音箱的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

來源:機器人峰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大講堂 的精彩文章:

《新一代人工智慧與智能經濟》專題報告會
UC伯克利研發史上最靈巧機器人

TAG:機器人大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