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外語學習的綜合策略

外語學習的綜合策略

由於外語對於中國學生非常重要,從幼兒園一直學習到博士畢業,所以外語學習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繞不開的問題。然而,開課時間長、耗費精力多卻沒有取得學生們預期的效果,教師對於這種結局也頗感沮喪,一直在嘗試各種理論,以期改善這種狀況,然而願景總是與遠景不能統一。學生對於外語學習認識模糊,學習效率低。教與學雙重失利,結果是:全民學外語,效果沒法提。

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外部與內部兩個方面。外部原因可以粗略歸結為外語應用環境的貧乏,內部原因主要是對於外語學習的認知存在障礙。

外語應用環境的貧乏並非都歸於缺乏外語應用的環境,外語教材教法的選擇也決定了外語應用環境的創設。非洲國家大都被西方殖民,獨立後殖民者語言得以保留,並成為教材編寫及學校授課的語言,雖然外在的應用環境並非完全理想,但學校的正規教育也能把學生塑造成雙語甚至多語種人才。香港、新加坡也是同樣的情況。至於澳洲土著及北美印第安人的「英語化」,手段也是學校教育。舊時中國的教會學校由於教師幾乎都是外國人,教材及授課語言都是外語,所以教會學校的學生們外語水平在有限領域也接近自己的母語。離開故土到外地謀生的人,在教育後代時,僅在家庭里就可以把自己的鄉音代代傳承下去。所以,外在的環境不在於廣,而在於精。在於創設一個與國外教育環境無異的外語學習環境。這樣就能基本保證外語水平的「母語化」。

目前各大城市的國際學校基本是這樣做的,除了中文課程,他們採用的都是國外的教材,全外語授課,教學與母語教育基本無異。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雙套並行的語言思維,而構成語言思維的素材就是他們在學校學習的外語版的各個學科的知識。他們的能力也是在這些知識的運用中培養的。這種培養方式可以稱作「母語式外語教學方式」。這也是最佳的外語教育方式。這種教育方式也為外語學習提供了許多啟示。這些啟示是:系統的學科知識學習是外語學習的基礎,外語能力的培養存在於系統知識的學習之中,外語能力不能獨立於學科知識之外。獨立於學科知識之外的能力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不牢固的。

所謂「聽說讀寫譯」語言能力的培養是以牢固的學科知識作為基礎的,否則這些能力便成為空談。這些能力只是學科基礎知識的綜合運用而已,其間無非多了一些整合技術。比如聽力中的信息構建技巧、寫作中的謀篇布局章法、閱讀中的解構建構技能、翻譯中的雙語轉換原則等等,這些只是語言運用的方法論,它們可以作為學科知識學習的輔助策略,但絕對不是學科學習本身,如果把這些東西作為知識本身來學習,那外語學習最終只是得了軟骨病的柔弱骨架,永遠經不住考驗,而且時刻會面臨散架的危險。

通過以上對於外語學習不利的外部原因的描述,外語學習不利的內部原因也就顯而易見了。對於外語學習目的模糊的認知以及低效的學習實踐是造成問題的關鍵所在。

國內的外語教育基本是能力為導向的語言操練,教與學永遠跳不出聽說讀寫譯的框架。在這種外語學習認知的指導下,基本採納的是空洞的技能培養路線,缺乏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造成了自始至終技工式的人才培養策略以及永遠難以合格的人才培養結局。

自幼兒園至博士的英語教材,都是以語言能力培養為核心,無論教材練習設計得多麼花哨,但由於教師水平所限,形成一種教材依賴思維,辭彙與句子教學成為教學的中心,英語課成了數學課,不是培養英語思維,而是對於辭彙、句子的機械練習,外加評書式的輔助課文理解的背景介紹。由於知識及思維雙重欠缺,學生語言輸入輸出能力極度失衡。閱讀、聽力不能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口語與寫作表達更是無所依託,能力非常薄弱。口語表述思路殘缺,詞不達意。寫作不得章法,偶爾的習作也是內容空洞、四不像八股模型。

外語教學的這種狀況頗類似於國內語文課遭遇的尷尬。機械的填鴨式的講解與操練扼殺了學生的好奇心及創造性,造成學生堆積了一堆堆知識碎片卻難把它們化為自己的智慧。閱讀和寫作都是作為任務來完成,而非以語言為媒介去探尋世界的奧秘,體驗世界的精彩,創造自己的語言王國。目前,體驗式教學大行其道,便是作為對傳統依賴、僵化、機械的語文教學模式的修正。下面一段話是杜培雲寫的《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模式研究》中的一段論述,可以借鑒用來反思目前的外語教學。

「 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方式以及體驗式學習的理論架構整合自教育家杜威的「在做中學」、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庫伯(David Kolb)的「體驗式學習圈」、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發生認識論」等眾多學者的理論而形成的學習框架。體驗式學習吸收了啟發式教學「啟迪思維,重在引導」的思想,也吸取了發現式教學的「做中發現」和嘗試教學中「試一試」的體驗精神,還學習了建構主義中的「啟發學生自主建構認知結構」的教學策略,在實踐中「探索吸取,綜合創造」,逐步形成具有開放、發展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整個過程中,強調參與、共享與應用,注重為學習者創設模擬環境或提供真實場景、活動,讓學習者通過個人或團隊參與來獲得經驗、感受並進行交流和分享,然後通過反思、總結,提鍊形成理論或成果,最後將理論或成果應用於實踐,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

教學領域中的體驗式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用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主動學習、合作探究、親自體驗的一種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式的特徵重在學生自主的感悟與體驗,要求學生充分運用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通過感悟、體驗,獲取新的知識或技能。

傳統式教學更注重的是結果,即學生們接受到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忽視了「學習的過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日漸突出,小學生們只會機械的接受書本表面的知識,不理解其深層含義,這樣膚淺表面化的知識不被其吸收,自然不能激起學生們在語文課堂上主動探索吸取老師們所講的內容,只有在老師和學生們共同努力,創建一個共同合作,彼此交流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們真正在書本中獲得知識體驗快樂,才是符合當代素質教育的標準。」

在另一篇有關素質教育的文章中,一位作者寫道:

「…課堂教學不再成為學生學習的唯一渠道,而把整個社會、生活和實踐等「大課堂」,作為學生學習和求知的「大課堂」。這一中心理念,要求廣大教師必須成為智慧的教育者,而不再是學生學習的「主宰者」。廣大教師必須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而不再是單純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傳授器」,教師必須努力改變「滿堂灌」、「填鴨式」等落後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真正能夠當家作主,主宰課堂,主宰自己,並享有學習主動權的學習的主人。使學生能夠自主、自由學習,啟迪學生的心智,調動學習的自主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潛能,把課堂變成既充滿活力又充滿生命張力的課堂,成為一種既是動態的又是開放的課堂,一種既是多元的又是共同參與的課堂,為學生學習和發展提供開闊的知識視野、廣袤的認知空間、自主的學習環境、多元的發展契機。

大力營造「活躍學生學習」的濃郁氛圍。新課程改革和當代素質教育的實踐觀、教學觀要求中國當代素質教育必須以促進和活躍學生學習為手段,構建活躍學生學習的濃郁氛圍,以研究性、開放性、綜合性、探究性等多種活躍學習的形式,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精神,並利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將知識與經驗、理論與實踐、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社區與社會等有機結合起來,以寬鬆自由的,真實可感的文化環境氛圍,促進學生「知、情、意、行」綜合素質能力和諧與統一、發展與提高。」

語文學習遭遇新時代如此的詬病與大刀闊斧的修理,說明傳統語文教學病症之深。語文教育是塑造母語思維的基礎,語文教育的問題反映的是母語思維與行為習慣的問題,也就是我們的思維與行為模式的問題。母語教育塑造的思維與行為模式直接影響外語的學習,因為學習者會不自覺地把母語的思維與行為習慣應用於外語思維與外語學習行為。改造語文教學模式也就是以新的模式塑造思維,這種新的模式同外語學習的要求是一致的。

語文教育和外語教育關係密切。可以說,不會學習語文的人是不會學習外語的。外語教與學與語文教與學沒有本質的區別,二者都需要體驗、構建,只是方式不同而已。

概念是人類抽象思維的結果,充分理解概念最好重歷概念的產生過程,如果做不到親歷,至少需要做一番智力的因果推理,以考察概念的意義,體會總結其內涵與外延。

舉個簡單例子。「美」作為一個詞,兩分鐘便學會了。所謂學會是指會念會寫了。然而對於美的概念的理解遠非如此簡單。即使不做哲學上的「美」學論證,單單日常生活中人類經歷的美就不可勝數。《白毛女》中的喜兒具有青春美,容貌美,心地善良的美,淳樸的美,她和大春的愛情具有同一個階級的對等結合美,可謂美姻緣。喜兒和楊白勞父女相依為命,有一種親情美,喜兒未來的婆母與喜兒一家互相照應,有一種和諧美,融洽美,互幫互助的美,楊白勞買豆腐賺了幾個錢給喜兒買了紅頭繩,父親有一種父愛滿足美,喜兒享受了父愛美,又獲得得到之後的喜悅美,裝扮起來的容貌美,心理變換帶來的心裡美,未來婆婆與夫婿欣賞帶來的滿足美。被黃世仁強暴後,喜兒具備了柔弱美,反抗美,堅貞美,逃出黃家後,喜兒獲得了自由的美感,每次深山獲得食物便會獲得解決了飢餓的暫時滿足美,最後報了仇,喜兒獲得了舒暢美,和大春破鏡重圓獲得了團圓美,新生活開始的美。所有這些美又都依賴於其產生的情境,而這些情境是需要去體驗感受或者至少去思考推理的,需要學習者對於世界的全身心體悟才能獲得感知,這樣才能完成對「美」的概念的理解與構建。而這一切傳統的語文教學顯然是忽略的。

外語中概念學習的道理是一樣的。我們從情境對應的概念角度來看,對應模糊的同一種「美」的感覺,可能是一系列不同的表達,這些表達可以是beautiful,pretty,handsome,goodlooking,bonny,comely,fair,beauteous,pulchritudinous,lovely,也可以是charming,superb,fantastic, marvelous, brilliant, awesome, enchanting, breathtaking,graphic, pictorial, attractive, alluring, arresting, picturesque, conspicuous, salient。至於選擇哪個辭彙需要看辭彙概念是否適用於所描述的情境。而這些情境是需要去「考察」「感受」,通過間接或直接的考察、感受,去體會外語為母語者的思維邏輯,從而整體構建對於外語世界(包括語言)的感知,只有如此,才能逐漸接近外語文化的民族心靈,獲得他們感知世界的認知模式,從而做到全方位理解他們的語言。

所以,如果說語文與外語學習在都需要學習者去體驗、經歷、構建知識這一點上是相同的話,二者的不同僅在於語文學習有更多的切身參與便利,而外語學習多半是智力參與,在「考察」「感受」中經過歸納推理而獲得知識的提升。二者的方法論有很大的共享性。因為語文學習許多時候,尤其是高級階段也是通過歸納推理獲得知識。

母語認知的積累是進行外語「考察」「積累」的基礎,這不僅是因為人類認知能力的相似性,更是因為當代人類生活的相似性以及信息時代文化間相互影響的深入與廣泛。因此,如果說語文學習離不開哲學、歷史、地理以及其他學科提供滋養的話,那麼外語學習不學習外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等一切一切,顯然是荒唐的。不僅需要學習,而且它們應該是學習的中心,因為它們是語言賴以存在的根。

與母語學習一樣,外語學習也是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思維能力的過程。在迅速積累了基本的辭彙之後就要進入系統的外語文化的學習,同時還要用外語來學習人類共同的自然科學知識。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思維的差異導致語言表述的差異,同樣的內容,外語表述可能與母語表述差異很大,從而造成不解甚至誤解。學習外語實際是重塑思維的過程,這一點學習者往往認識不夠深刻。大家學外語有一種「任務感」。所謂任務感,其表現就是認識不到學習外語和學習國語一樣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沒有所謂的目標和終點。大家通常以是否過級(國內各種級別及名目繁多的外語水平考試及入學考試)或者通過洋考試(托福、雅思、GRE、GMATT)作為衡量外語水平的標準,以為只要通過了官方考試,外語就「合格」了。這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誤解。不排除有些人既通過了考試又獲得了熟練的外語運用能力,但對於一般國人,通過了考試與外語合格不是一碼事。國內的外語考試有些是從業入門考,多數與其說是測試學生的外語水平不如說是外語教育從業者對於自己教學效果的一個測試。

為了應付考試的短暫性外語學習策略與以應用為目標的外語學習策略是完全不同的。對於二者的混淆是造成國內多數外語學習者學習方法不當的主要原因。

為了應付考試的短暫性外語學習策略可以與語言學習無關,而專門研究得分策略。可以研究選項的分布概率及選擇訣竅,可以研究主觀題目評卷人的評分心理以採取相應的答題策略。總之,一切為了獲得分數而非以考試檢測督促自己的外語學習。

以應試心理主宰的外語學習極易受考試形式的誘導與主宰:一切為考試形式為指導,考試考語法就學語法,考辭彙就背辭彙,考聽力就練聽力,沒有整體布局,也沒有結構設計與時間管理。結果是學得稀里糊塗,考得稀里糊塗。真正到了外語綜合應用的時候,尤其是現實生活場景的聽力、寫作與交流時才發現這些與考試根本不是一回事,現實對於外語的要求好像是高不可攀的。因為有母語作為標準,理想化的外語水平應該是和母語一樣,對於自己認知掌控內的事物能夠輕易理解並自由表達,對於絕大多數外語學習者,這顯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而且是不太現實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習者步入正確的學習軌道,朝著這一目標無限接近呢?顯然是有的。為什麼說有?因為有母語作證明。既然人人都可以掌握母語,那麼按照學習母語的方式去學習外語便會使外語無限接近母語,至少這一推理邏輯上是成立的。至於實踐操作,則需要科學的設計與嚴格的踐行,因為畢竟外語學習的環境與母語學習的環境有很大不同,尤其是環境刺激、學校教育、現實需求方面差異很大。然而,這一切並非不可以進行人為設計。信息時代信息與技術資源的便利為外語學習提供了良好的輔助條件,只要進行科學的設計與管理,外語學習的效率是可期的。

如上文所述,母語教育依賴於學科教育,外語學習的仿母語學科學習基本可以做到,有了廣博的學科知識儲備,再配以日常的聽說訓練與應用,外語學習基本便可進入有效軌道。

但這還不夠。外語應用環境畢竟不能和母語應用環境相比,這就使得方法論學習變得十分重要。所謂方法論學習是外語學習中的各種規則,這些規則許多在母語中可以以經驗歸納法自然習得,但在外語學習中由於經驗的缺失卻做不到。這些規則涉及面很廣,從跨文化交際規範到外語的修辭邏輯以及外語文化的思維哲學等等。這些東西可以作為「外語學」專門學習,並要反覆練習,熟練掌握。其中,外語的修辭邏輯及思維哲學是需要深入鑽研的課題,因為它們是把握外語文化的關鍵所在。只有掌握了外語的修辭邏輯及思維哲學,才能真正領會掌握外語學習之道,才能有效提高外語理解力與外語應用能力。才能把握外語的為文技法的邏輯,才能在自己的外語寫作中有章法可依,才能真正做到懂得精深,表達得體到位。這些課題的研究除了鑽研外語的哲學、歷史、文學、思想史外,外語與母語的全方位對比也是必修課,它可以提供一個全景式文化對比構圖,對外語學習的各方面具有啟迪與指導作用。

科學的外語學習是以科學原則指導下的學習、體驗、研究實踐,這種學習方式是原則的機械性與技術操作靈活性、目標的明確性與步驟的機動性的統一,是一個持續的動態過程。它不拘泥於一套教材,一套理論,一套方法,而是針對不同的情境,根據不同的需求,結合學習者自身隨時隨地的狀況所進行的科學布局與高效實踐。是融經驗、學習、探索、研究為一體的實踐活動,是具體與抽象思維活動的有機結合,是一個以培養能力為核心、以無知識界限為前提的自我智慧構建活動。它需要學習者根據自身所處的環境及具體條件進行外部環境的全面應用及內部潛力的深度開發,是一項長遠而需要縝密思索的工程。

外語學習外在環境不同、個人所處學習階段不同所應採取的學習策略是不同的。下面是根據外在環境與學習者個體所處學習階段所提供的參考建議。

1.學前外語學習

這一時期的外語學習應當結合孩子的認知水平同母語教育同步進行。如果家長具有中級英語水平,便可以充當孩子的雙語教師了。初期學習是通過識字認識世界,但同時進行的也有讓孩子對於語言的全方位感知。全方位感知指不僅從書本上學習認字,還要在現實生活中讓孩子切身體驗,把書本概念同現實世界的實物或現象聯繫起來。基本原則是母語如何進行,外語便仿照進行即可。比如,孩子拿著一個紅蘋果,家長便可以說This is a red apple. A sweet apple. It is red, a lovely sweet apple.Smell it. Isn』t it sweet! 這種交流一般的家長是做得到的。全方位的另一層含義是為孩子提供生活層面以外的認知,即通過和孩子一起看圖畫書、做遊戲來學習外語。給孩子朗讀英文圖畫書,讓孩子自己用外語講述表達。做遊戲時用外語講解,讓孩子用外語交流等等。這樣就給孩子創設了一個仿母語環境,孩子的外語便會和認知能力同步增長。不用過於擔心自己的語音語調會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可以讓孩子看碟片,聽外語是母語的人講的英語,讓孩子跟著學,讓孩子採納他們的語音語調,一般孩子是能做到的。

至於學習拼寫,在孩子能夠進行交流與複述時便可以進行了。可以專門抽整時間來練習寫,但時間應合理安排,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因為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字母學習需要在單詞中鞏固,所以學習字母應該和學習單詞結合起來。此時背誦一些兒歌,練習寫一些句子也是必要的。句子最好具有語法、語用、語義的豐富涵蓋性,不要只注重某類句型。孩子的辭彙積累到200(大約數)就需要教授孩子寫作表達了。這是培養孩子構建邏輯的必須。

寫作可以和口頭作文結合起來,先口頭作文,然後寫下來。此時一定注意開發與引導充分結合。開發指讓孩子充分發揮主觀意向性,讓他們自己開動腦筋去構建思想。引導是指通過提問交流把孩子納入正確的思維邏輯軌道。比如,讓孩子用英文介紹自己,如果孩子這樣寫I am Peter Li. I live in Shanghai.I am four. My kitten is verylovely. I play with her every day. My mom and dad love me. I love them too.家長就要引導孩子梳理邏輯,認識屬性的分類:哪些是主體自身的,哪些是關係的產物,哪些是人與人關係的產物,哪些是人與物關係的產物,以及物以類聚的人類認知常識等等。讓孩子了解信息排列需要邏輯的重要性。每一次的寫作都需要對孩子進行邏輯與修辭的引導。同時,可以找一些範文給孩子,和孩子一切閱讀、分析,以後閱讀時逐漸培養孩子對於文本的修辭、邏輯分析能力。時間、空間、序列、分類等這些基本抽象範疇在幼教的初期就要逐漸讓孩子體驗、分析,以便使孩子儘快進入邏輯思維的軌道。

適用於嬰幼兒的教材很多,影像資料也很多,網上購買及下載都可獲得。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擁有了充足的學習材料也不能保證外語學習的有效進行。幼教時期的外語學習需要家長的耐心與智慧。

2.學校教育時期的外語學習

一旦進入學校,外語學習便進入了不自主的時期。上課、做作業、考試會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不僅佔用大量的時間,而且使學生學習生活固化,失去了自主判斷與自我決策能力。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唯一方法就是提高學習效率,把學校教育的「硬性任務」完成時間壓縮在最短的範圍內,從而騰出時間安排自己的學習生活。

效率的實現依賴於科學籌劃與實踐操練。所以,孩子一旦進入學校教育時期,首要任務便是效率意識培養。效率的保障一來依賴於科學計劃按部就班地實施,二來依賴於實施過程中科學方法論的合理應用。二者缺一不可。

進入學校教育時期,如果孩子在學前英語學習進展良好,學校的教材會顯得過於容易,而且學不到東西。但是,課堂提供了一個專職教師講解、按部就班操練的機會,如果不能免修,最佳的方式是合作:跟隨老師朗讀、課上積極發言,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作業。

孩子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教材閱讀完,也可以做練習,甚至可以把整個中小學時期的英語教材都買來提前學習。這樣可以避免孩子由於想脫離課堂而造成的焦慮。

除了應對課堂,進入學校教育的孩子應該學習時間管理。時間管理要做到以求知為中心對日常生活進行精心計劃。作息時間要有標準,要常規化。校內時間除了課上認真聽講、做筆記、課下及時複習、完成作業外,還需要在適當的時間與同學討論、交流,以及利用零碎時間,比如跑步時進行擴展學習,如聽外語、音頻學術講座進行立體化學習。

校外時間需要根據大腦工作原理安排學習。無論是預習還是拓展閱讀,都需要按科學用腦原則進行,不同學科內容交替進行,以便使大腦興奮抑制平衡發展,時刻處於清新的狀態,以保證學習效率。另外,學習還需要注意全方位進行,視、聽、做結合。多利用視聽材料進行學習,尤其是紀錄片及學術講座、電影等。不要唯課本主義、唯教師主義,要學會獨立思考,培養廣博視野,以探索研究的心態去對待知識。

學校教育時期的外語學習也需要遵從學習的基本原則,尤其是全方位學習原則。需要充分利用視聽材料進行學習,以彌補外語環境刺激不足的缺陷。需要特彆強調的是,外語視聽材料的學習與中文視聽材料處理稍有不同。外語視聽材料需要反覆觀摩、聆聽,直至直到能複述或背誦為止。這一點在外語基礎薄弱階段尤其重要。

另一個需要提醒的原則是,外語學習依賴於認知能力,知識儲備直接影響外語學習的理解與表達。外語與母語思維所依賴的認知是共同的,只是外在形式不同而已,母語中熟悉的知識用外語學起來只剩下語言符號的編排辨別了,不懂的知識可以快速用母語突擊一下,再進行外語學習,要省時省力得多。或者先閱讀翻譯版本領會核心觀點,再閱讀外語原文,也可以提高效率。總之,不要隔斷母語與外語的聯繫,二者是一脈相通的,應該採用靈活的策略使二者互助互益,彼此促進,共同為提高學習者知識水平與思維能力服務。

此階段,外語學習在科學寫作、廣泛閱讀、科學複習的原則指引下,需要注意熟練掌握以下策略。

a.以寫作促進閱讀及思維能力的策略

學習者隨著英語理解力的提高,需要研究外語的寫作模式、修辭技巧。寫作是一門獨立課程,已經完全科學化。外語學習者需要研讀國外版寫作教材,研究外語寫作的思維邏輯,並通過寫作反覆應用實踐,並與原版經典範文比較對照,找出差距,進一步提高。

在掌握了這些模式之後,要把它們作為方法論應用到閱讀中,形成分析自覺,從而提高對於外語思維的理解、領會判斷力。可以對各種寫作體裁的應用進行閱讀分析,從而把閱讀納入有的放矢的解構建構中。

寫作首先學會確定主題,確定好主題後以外語的寫作手法進行謀篇布局,並使用外語的常用寫作手法進行創作表述。在寫作過程中形成主題意識、修辭意識、邏輯意識,從而在閱讀他人作品時能夠自覺去領會掌握文本的主題、修辭與寫作技法。做到主動構建指導下的讀寫結合。

各種語言的寫作手段基本類似,因為它們是人類思維模式的基本反映。以英語為例,寫作模式基本有如下幾種:

描寫description

記敘 narration

舉例Exemplification

過程分析Process analysis

比較Comparison-contrast

因果分析Cause-and-effect analysis

分類Classification and division

類比Analogy

定義Definition

圖解Illustration

論說argument

語言不同,行文方式也不同。篇章構建邏輯框架也不同,在寫作中,必須學會自覺應用外語的篇章邏輯。以英語為例,篇章邏輯連接手段主要有形合(cohesion)與意合(coherence)兩種。意合手段語言間往往是互通的。形合手段差異較大。以英語為例,篇章形合手段(請參考《英語的銜接》)有如下幾種:

指代reference

替代substitution

省略ellipsis

連接conjunction

辭彙銜接lexical cohesion

寫作是思維與創作過程,講究邏輯與技法,在對於如何構思方面的技法層面,外文與中文寫作是共通的,因為那是人類共同的認知事物的方式。比如,有關中文寫作技巧,專家就總結了下來口訣,它們對於英語寫作同樣適用。

寫好作文口訣

觀察事物用「五覺」,觀察方法容易學。眼看耳聽心要想,觸覺嗅覺和味覺。 觀察事件要連貫,生活細節細體驗; 觀察人物抓特點,神態動作和語言; 典型特徵細心看,突出特點要記全。 觀察景物要聯想,平靜生活多想像。定點觀察按空間,時間變化分階段; 動點觀察寫遊記,地點變化要牢記; 抓住特點和重點,景物特徵記心間; 觀察動物很容易,外形習性牢牢記。 觀察植物方法多,生長過程分四季;靜態動態要聯想,聯繫生活舉事例。 觀察建築按遠近,空間方位有條理; 外形結構與作用,分類觀察均須記。 觀察物品很特殊,形狀結構和用途; 對照特點多聯想,聯繫生活多想像。眼中有情筆生趣,擬人觀察很容易; 萬事萬物皆有情,聯想想像觀具體。 觀察不怕根基淺,竅門就是天天練; 恆心架起通天路,勤奮攀登智慧山。 觀察積累素材豐,「五覺」體驗妙無窮; 學會觀察寫文章,妙筆生花筆生風。

總之,外語寫作的提高要充分借力母語的思維能力及思維技巧,不要把母語與外語截然割裂開來。

b.閱讀技巧

閱讀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科學的閱讀技巧對於提高知識水平至關重要。我要強調的是,寫作和閱讀是相通的,別人使用的技巧畢竟是別人的,學習使用別人的寫作技巧用於自己的實踐,這樣才可以提高對於信息組織的認識,把握其他人的思想也就容易了。所以,不要把閱讀技法和寫作技法割裂開來,閱讀時除了關注內容,更要關注作者的寫作技法,做換位思考,假設:我是作者,我如何進行結構及內容呈現?思考:作者的寫作技法如何?有何創新?觀點邏輯性如何?這樣,就把寫作和閱讀結合了起來,閱讀就會既有利於增長見識,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

傳統的閱讀技法一般比較被動,不會要求閱讀者與作者做換位思考。但是,這些技法對於快速捕捉信息還是有用的。大多數學習者存在的問題是,自行其是,把閱讀技法當作知識儲存起來,基本不用,更不用說和作者做換位思考了,所以閱讀效率很低,不能駕馭信息,學習學得很苦。

介紹閱讀方法的書籍及文章觸手可得,然而,真正用於實踐者卻是少數,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從事閱讀而不思考閱讀技巧等於拉車不看路,浪費的功夫是很可惜的。但人的服從性與惰性卻使得多數人不能走出書籍設置的羅網。因為書籍是按頁碼順序排列的,所以多數人不情願去打破書籍頁碼排列規則,總是按部就班地一頁一頁地閱讀,結果可想而知。如果說作者寫書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邏輯地聚合信息的話,讀書便是閱讀者為了自己的目的肢解信息,並按自己的邏輯對信息進行重構。作者實際是設置了一個信息陣等待閱讀者去破,讀者必須打破作者設下的套路才能破解作者的局。而打破作者的套路就要對作品及作者進行宏觀觀測、了解、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分析,最後綜合信息獲得結果。讀者使用的手段必須靈活多樣,從主旨、修辭到結構進行全方位解構,最好超越作者的構思,把作者的伎倆輕鬆納入自己慧眼的考量之下。這不僅需要知識的積累,更需要讀者以創作者的身份去構建信息,形成構建習慣,從而在面對他人構建的信息時能夠以行家的眼光輕易破解其奧秘。

中外專家學者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如傳統閱讀法、SQ3R閱讀法、整體閱讀法、快速閱讀法、帶題閱讀法、三步閱讀法、「透視」讀書法、「出入」讀書法、未讀先思法、掩卷凝思法、鉤玄提要法、厚書讀薄法、口誦筆述法、三抓背誦法、全讀法、分讀法等等,這些方法都有具體情境的適應性及有效性,可以加以研究並用於指導自己的閱讀實踐。

下面介紹的SQ3R只是英語閱讀的常用的一種,適合普通閱讀。至於體裁閱讀除了借鑒一般閱讀方法外,還需研究體裁所獨有的閱讀方法。

SQ3R閱讀法

SQ3R是英語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個詞的第一個字母,分別代表「瀏覽、發問、閱讀、複述、複習」五個學習階段。這種讀書方法是由美國依阿華大學的羅賓森提出的。該方法創用後,極受推崇。其要點是:

預覽:該階段應特別關注書的序(或前言)、內容提要、目錄、正文中的大小標題、圖、表、照片,以及注釋、參考文獻和索引等,以便對全書有一個總的直覺印象。這不僅可獲得對全書框架的大體了解,還可以把自己原先已掌握的有關知識與經驗調動起來,為進一步閱讀提供基礎。

瀏覽:這是讀書的第一步,當拿到一本書後,首先應概要地讀一讀該書的提要、目錄,以便以該書有個大體的了解。

發問:這一階段,要讀書中各章節的標題以及章節承上啟下的內容,一邊粗讀一邊提問。這樣可以激發學習興趣,促進自己的鑽研。

閱讀:如果說瀏覽、發問敲開了書本知識的大門,閱讀則是登堂入室。閱讀就是從頭到尾細讀,對重要、難解部分反覆讀。在閱讀過程中,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也就是邊讀、邊思考、邊圈點、邊畫杠杠。要儘可能將自己原有的知識和新知識結合起來,寫眉批寫心得,做讀書筆記。以保存「知識印象」。

複述:即「回憶印象」,如俗話說的「過電影」。離開書本。回憶書中的內容,看自己發問題目上是否獲得了正確的理解。這是自我檢查學習效果的方法,也是鞏固記憶的手段。

複習:一般在複述後一、二天內進行,隔一段時間再重複一次,可以鞏固已有的知識,又能溫故而知新,從中獲得新的體會。

在再次瀏覽略讀的基礎上,關注大小標題、黑體字或其他重要標示,並提出一些問題。這樣一些問題的提出,可以使隨後的閱讀階段更有目的,更有興趣;也可以使自己的自行解答在閱讀過程中得到校正和補充,從而使閱讀變成一個有準備的、主動的、批評性的、時時注意的過程。「發問」不僅有助於提高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有助於提高學習與記憶的效率。

閱讀這一階段必須帶著問題進行深入的閱讀,並積極調動各種感官,努力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對於專門術語要搞清楚其準確意義,可作圈點、勾畫重點或提示性批評,對章首、章末的關鍵性文字和重點段落尤應注意,並作筆記以加深理解,增強記憶。複述即「回憶」。在這個階段中,重新閱讀,對各個部分所提出的問題試予解答,並試圖合上書複述(回憶)每個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行學習和記憶效果的自我檢查。這種主動的、及時的回憶,有助於集中注意力,發現尚未掌握好的難點並重點突破,同時,有助於提高記憶效率。

複習在複述的基礎上,根據問題解答滿意程度和記憶程度,進行全面而有重點的複習。複習應在學習後的一二天內進行,隔一定時間還要重複進行,以鞏固學習和記憶效果。

SQ3R讀書方法,使有關學習和記憶的一些心理原則得到綜合性的最佳應用,特別適合於精讀教科書及經典著作。

SQ3R雖然科學,但仍屬於被動吸收信息的方法,下面介紹一種更為主動的吸收信息的讀書法,不妨稱之為「反閱讀」法。

反閱讀法的實質是充分啟動讀者的儲備信息,通過和作者完成共同任務的構建活動徹底參與話題的構思討論,從而和作者站到同一平台上,如此可以使讀者更清楚地發現自己和作者共享的知識,自己知識的局限於不足,作者和自己構思的異同,從而有的放矢地直接彌補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從而獲得最大的收穫。

反閱讀法的操作其實很簡單,就是在閱讀前,先做作者。把作者的題目親自構思一番,以最詳細的提綱的形式寫下來,使之成為一個雛形,再和作者的作品進行比較。把閱讀過程中的「找主題、要點、結構」化為自己建構「主題、結構、要點」。

操作過程基本以概念-命題-提綱的順序進行,當然也可以反向操作。總之,其目的在於充分激活大腦神經元鏈接,使自己的知識儲備充分形式化、邏輯化,從而形成一個牢固的黏著基,以便吸收作者的觀點,把它們納入自己創建的黏著基,豐富其內容、構造,從而實現擴大知識儲備的目的。

這種方式在最初的外語學習時便可以進行了。無論是對話還是故事,只要有題目,閱讀前就可以以寫作的方式進行構建,這樣既有利於邏輯思維與寫作能力的培養,又有利於記憶。這種方法對於母語閱讀同樣適用,效果非常好。

總之,除了不要把母語與外語割裂開來之外,還需要注意不要把閱讀與寫作分別處理。以主動構建推動知識吸收,以科學吸收提高知識構建能力,這樣學習便會變得妙趣橫生,效率自然可以期待了。

C.對比指導下的外語思維構建

亞里士多德提出了學習新知識的三條原則----相反原則、相近原則、相同原則,意思是形成以上關係的新舊知識間容易建立聯繫。

外語學習同樣遵從這些原則,宏觀層面的語言之間的這三種關係同樣有利於外語學習。所以,外語學習的中高級階段需要進行母語與外語的系統對比,從而增加對外語特性及外語學習本質的認識,以便指導自己的終生外語實踐,拋棄不現實的幻想,做到有的放矢地學習,高效地學習。

所謂不現實的幻想是指口語和聽力水平和外語母語人士一般,外語知識素養和母語人士相同,一切方面的理解力都達到母語人士水平。這是不可能的,即使在母語國家生活,做到這一切也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外在環境的限制是客觀存在的,而且是不可逆的。與其把自己變為一個外語人士,不如塑造自己的地球人品性,把外語學習作為了解不同文化從而培養世界眼光的一種途徑,通過全方位地學習外語文化加深對文明多樣性的認知,提高自己的人格修養及溝通能力,增加處世智慧。

做到這些,進行母語與外語的全方位對比研究是一種有效途徑。這樣做不僅可以增長知識,對於提高語言能力也是非常關鍵的修鍊。針對語言能力的提高,學習者應該對母語與外語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尤其在邏輯、修辭、語法、寫作、語義、語用等方面進行系統比較歸納,找出外語與母語的異同,提煉外語的特點,牢記這些特點並在實踐中檢驗,從而使自己的思維朝著外語常規邏輯思維不斷接近,這是外語學習者需要終生進行的活動,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的外語逐漸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母語人士。

中外學者對於中外文化對比積累了豐碩的成果,研讀借鑒這些成果非常有利於外語學習,尤其在塑造外語思維方面,可以起到嚮導的作用。在外語思考中,尤其是閱讀寫作中,對外語人士思維特點的認知進行解讀與建構並逐漸使自己同外語人士思維接軌,是外語學習的高層境界。

完備的外語思維是外語學習的終極追求,它離不開母語的認知能力作為基礎。中外文明、文化的多層面比較不僅有利於提高外語思維能力,同時可以加深對於自己的母語文化的認識,二者相輔相成。

D.特殊環境下的外語學習

特殊環境可以有許多分類,下面主要談兩類情境下的外語學習。

1.外語環境下的外語學習

這是指外語為母語或官方語言的學習環境。在這種環境下學習外語是最理想的,因為學習者隨時隨地都被外語包圍著,只要用心且方法得當,進步會非常快。

如果是12歲以下的孩子,且在外語國家已定居,一切按學校的安排即可。課外補習的也應該是遺漏的學校課程。因為孩子有生理優勢與時間優勢。

對於15歲以上出國留學的孩子,學習任務則要沉重得多。如果有語言課,學習者不僅要學好語言課上的知識,更要抓緊時間了解所在國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並儘快通覽欠缺的各種科目書籍,以便儘快適應未來的學習。

這些學習者應該充分利用母語的知識對於外語國進行全方位認知,同時進行全方位的以外語為媒介的對外語國的認知,報紙、刊物、廣告、教材等等日常生活的一切都是應該瀏覽閱讀的東西,尤其在初級階段。語言基礎打好之後,在接受外語教育的同時,進行中外對比,加深對於外語國語言文化的認識也是必要的,其操作同以上論述的在國內的外語學習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2.高級階段應考型的外語學習

這主要指高中以上的各種情形下的應考型外語學習。學習者通常情況是準備時間有限。

應考型外語學習需要把握兩個原則:一是外語技能的科學訓練。科學訓練是指上文提到過的對於以寫作促進閱讀、閱讀技巧、對比指導下的外語思維構建原則的遵從。二是知識體系的擴充。這是指在最短的時間內構建盡量多的學科知識體系,以便應對考試中的理解問題。短時間構建知識體系做起來並不困難。網上只需把各學科知識瀏覽一下即可。另外,社會科學導論、人文科學導論、自然科學導論等綜合性介紹的書籍也是很好的備考資料。另外,還需學會論文閱讀及專題研讀。論文閱讀需要學會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握論文的核心及論文寫作的特點。專題研究可以網上瀏覽一些綜合性的課題,如宗教與政治、後現代性、轉基因與倫理、智能化、信息安全、全球化、全球問題、生態危機、國防與國際關係、宗教衝突等等,這是擴充知識體系的延伸。至於聽力、口語的學習,除了以閱讀作為基礎外(讀不懂的東西是不會聽懂的),這需要日常的泛聽、反覆聽、跟讀、朗讀、獨白、背誦。總之,必要的練習是不可或缺的。

外語學習的環境儘管可以有很大差異,但人類認知的規律及學習需要遵從的科學原則是一致的。外語學習者在學習中一定既要考慮外語學習的特殊性,進行學習策略的靈活調整,又要遵守科學學習的基本原理,做到學習實踐的原則統一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書思考自我智慧修鍊 的精彩文章:

TAG:讀書思考自我智慧修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