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鄧石如篆書心經臨習

鄧石如篆書心經臨習

一直傾心顏體,排斥其他書體,但身邊多位老師一再提醒,沒有篆書的浸潤,寫出來的字太過浮躁,缺少高古純樸之風。且有老師強調,要寫好顏體,一定要打好篆書基礎。

搜羅古人關於篆書的說法。

「古人以書名者,必通篆籒,篆籒所以為諸體之本」(《書法正傳》)

「古大家之書,必通篆籒然後結構純古,使轉勁逸,伯喈以下盡然,米元章稱謝安石《中藍貼》顏魯公《爭座》書有篆籒氣象,乃其證也。」(豐坊《書訣》)

東漢蔡邕《篆勢》中說:「外篇籍之首目,粲彬彬其可觀,摛華艷於紈素,為學藝之范先」。

王羲之曾經一再告誡其子子敬,「勿播於外,緘之秘之」的家傳學書訣竅是:「窮篆籀,工省而易成」。(《筆勢論十二章》)

李世民在為《晉書》寫的《王羲之傳》中,曆數各家書法之短,唯獨贊王羲之曰:「祥察古今,精研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

「魏晉而下,增減筆畫以就字勢,惟公(顏)真卿合篆籒之理,得分隸嚴,放而不流,拘而不拙,書之至也。」(《書法正傳》)

史稱「(歐陽)詢書八體盡善」,蘇軾評米芾「 篆隸真行真」「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元史》稱趙孟頸「篆籀分隸行草書,無不絕冠古今遂以書名天下」。

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說得更為肯定:「余學書從篆、分入手。」 溥心畬說:「書法始於篆隸,次北碑、右軍行楷,兼習行草。

好了,沒有必要再固執地堅持錯誤的學習方法了,篆書字帖買起來。

經老師推薦,從簡單的鄧石如篆書《心經》學起。

當然,學習篆書寫字之前先練線條,斷斷續續一次一到兩個小時畫了有半月時間。又過半個月之後,18年4月1日,在老師指導下,第一次交了還能看的作業。

日常自己學習4月3日

4月4日

偷懶不願一點一點折格子,4月9日,買的新紙到啦!

4月11日,繼續寫。

4月12日,繼續寫。

4月13日,連續堅持三天,不容易!

4月17日,並沒有多大進步,寫字沒力度,找不到感覺,手抖的毛病不知何時能改掉。

不一天一天發了,沒進步,4月18日。

4月23,日常練習,有點感覺了。

4月26日,遇到個難寫的字。

5月7日,自我感覺良好了,事實證明這是錯覺。

5月8日,就在這天,把之前寫的自我感覺不錯的字發給老師看了,被老師一句:「越來越不像是寫的,像是畫出來的。」拽回了現實。確實如此,寫字的時候筆根本沒用對,一直是在用鼻尖畫,對一位書友說的「筆沒抵住紙」充耳不聞,意識到錯誤之後開始試著把筆壓下去,把線條寫(大概還是在畫)的有力度些,於是便有了以下兩張超大和超粗的字。

因為水平太差,不會變通,只能按照按照字帖上的大小粗細來,筆壓下去,線條自然就粗了,而線條一粗字就要寫大,寫大便控制不好比例,購物達人遇到這種情況當然是換筆了,買小筆試試。

四厘米的大長鋒羊毫換成了三厘米的小羊毫,寫字來粗細大小正合適。

筆好用了,但字還是沒寫好,結構、用筆、線條、筆畫都還有很大問題。

學書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日積月累長期堅持,要精進,不要敷衍,一個月17天的練習量還遠遠不夠,不過無論好壞,這一個月也算是告一段落了,磕磕絆絆的學篆書之路已經開始,期待下個階段的小成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百科 的精彩文章:

TAG:書畫藝術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