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台灣省名的來歷

台灣省名的來歷

遠古時期台灣與大陸是陸地相連的,但約幾百萬年前部分陸地由於地殼運動而下沉,海水進入,形成了台灣海峽,台灣才與大陸分離成為島。台灣的原住民是於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的,他們是最早開發台灣的先驅。

夏商時期台灣屬於揚州(古代九州之一的揚州)。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開始開發台灣,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台灣最早的記述。

三國時期的台灣(夷洲)

隋朝台灣被稱為流求。公元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是中國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明朝繼續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台灣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清朝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台灣省,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隋朝流求

台灣是陳第所著《東番記》中的「大員」及周嬰《遠遊篇》中的「台員」的閩南語同音詞,所以一些學者主張台灣由「大員」和「台員」轉化而來,但「大員」和「台員」並沒有海灣的意思。另一些學者主張「台灣」 應來源於原台灣安平地區土著台窩灣族,以其族名稱其地,據調查確認台南城的大灣庄為台窩灣族原住地。「大灣」即「台窩灣」的同音異字。荷蘭文獻中對安平一帶有時寫成Tayovoan(台窩灣),有時寫成Tyovon(梯窩灣)、Teijoan(大員)、Toyouan(台員)等。中荷兩國的兩種不同民族語言對該地稱呼基本一致的記載,雄辨地證明了關於台灣名稱最早來源的出處,即與台灣安平一帶土著台窩灣族名稱有關。

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Formosa)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十六世紀中葉以後,亞洲地區的海上航運逐漸頻繁,有許多航海路線通過台灣海域附近,當時的葡萄牙船隻在經過台灣海面時,從海上遠望台灣,發現台灣島上高山峻岭,林木蓊綠,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即『美麗的島』的意思(Ilha是拉丁語,即島嶼)。當時的葡萄牙人只是路過,但是『Formosa』這個名稱卻被日後的西班牙人、荷蘭人沿用至今,所以到現在仍有很多人喜歡將台灣稱之為『福爾摩沙』,這就是『福爾摩沙』的由來。至19世紀清廷設置台灣省後,國際上逐漸採用「台灣」(Taiwan)的稱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求知萬事通 的精彩文章:

吉林省名稱的由來
遼寧省名來歷

TAG:百求知萬事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