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傳統文化對個人有何意義?

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傳統文化對個人有何意義?

—文化興,國運興—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我們不能再單方面追逐技術、技能的提升。「一技闖天下」已經不能適用於我們,我們需要終身學習,以保證自己不被社會淘汰。現代社會的人才,是需要「德才兼備」的,這是大勢所趨。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成為我們實現偉大復興的重中之重。

—學知識,更要學智慧—

那麼,自然很多人會問:為什麼幾千年以前的文化,今天我們仍然可以用它?再過千年,它依然可以適用?

我們現在所學習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經過歷史的「大浪淘沙」沉澱下來的精華;它是跨越時空的。所以不管環境怎麼變,技術怎麼變,這些經典所帶給我們的智慧都是適用的。

從」一畫開天「到"四大發明"再到現在的「電子信息」;乃至未來「人工智慧」,都是技術的更迭、工具的升級、知識的更新,但是我們人類的智慧依舊是代代沉澱累積的。

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的課程體系正是立足於三部經典:《易經》、《道德經》、《論語》。為學生的素願找尋一個正確的起點和方向,而這個起點和方向是從「做什麼樣的人」的開始的,學做人的學校和教育是我們理解教育價值的根本;我們在社會上生存,」逐利「的想法是避不開的,我們可以」逐利「,但只有正確認識到其中的智慧,才不會迷失自己,做到」取之有道「。而在羅浮國附,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把」道義德行「扎進孩子的內心。

因為我們在傳統文化當中,有一個因果規律叫「義利合一」。這其中,義是因,利是果,你只要做符合道義的事情,利就會自然而然地來。我們如果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用這個視角再去觀察周圍的事物,乃至去看歷史,就會明白。因為歷史的時間比較長,有一句話叫「整部的人類史就是一部因果史」。我們在現實生活當中,也能夠看到很多唯利是圖的人,它也獲得了很多利,但是我們要知道,把這個時間一拉長,縱觀全局您會發現,只要採用不符合道義的手段獲得的利,「遲早還是要還的」。這是天底下的一個普遍規律。

心性是我們很難得的特質,它會在冥冥之中引導自己選擇的方向,做事的態度。而心性往往是在人幼時萌芽,逐漸固化,然後付之一生。我們成年後,我們性格是很難被改變的,甚至包括做事方式,思維模式也只是如此。羅浮山國學院附屬學校正因深知此理,所以學校從「先學做人」的目標出發,一路構建自己的德行體系;進而回歸中國道德傳統,以「家」為基本觀念,學做「家庭人」;以國為道德歸屬,學做「中國人」;再以「自然」為基本法則,學做「天下人」;最終構建終身學習的人生原則,終生學習就是終生「學做人」。

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您覺得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曾仕強 的精彩文章:

如何帶出一個所向披靡的團隊

TAG:曾仕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