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看到甘肅大熊貓嗎?和這支隊伍一起出發吧!

想看到甘肅大熊貓嗎?和這支隊伍一起出發吧!

記者隨白水江國家保護區工作人員深入大山密林

巡護大熊貓6天5夜

2018年4月中旬,記者有幸和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及護林隊員兼嚮導在內的監測巡護小分隊一行25人深入大山密林,歷時6天5夜,行程200公里山路,經陰山河分別到達竹籬沱溝、沙子溝、磨坊溝、大小黃溝共8條固定樣線和2條隨機樣線,實地體驗了大熊貓監測巡護工作。

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的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區保護面積18.3799萬公頃,是我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三個重點保護區之一。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白水江保護區野外大熊貓數量位居三大保護區首位,總數達到110隻,約佔全國大熊貓數量的5.9%,佔全省的83%。位於甘肅省隴南市的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區保護面積18.3799萬公頃,是我國以保護大熊貓為主的三個重點保護區之一。據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顯示,白水江保護區野外大熊貓數量位居三大保護區首位,總數達到110隻,約佔全國大熊貓數量的5.9%,佔全省的83%。

在白水江保護區18.3799萬公頃的廣袤原始森林中,生活著110隻野生大熊貓。

第一日4月11日

巡護隊員拆除偷挖藥材者搭建的窩棚。

3名記者的體力較差,拖慢了隊伍的行進速度

4月11日上午9時,巡護隊從甘肅白水江保護區管理局到達了此次監測巡護路線所在的保護站——丹堡河保護站後,各自領取了睡袋、雨布、挂面、大米、油以及蛇葯等必備用品,人均負重40斤左右,正式向深山進發。

手機信號在經過丹堡鎮古坪溝村後的第一個山灣後便中斷了,腳下的路也越來越細直至消失,我們沿著陰山河谷一路向上攀行,河溝里有路就沿著巨石在溪水裡左右穿行,遇到絕壁無路可通時便要從旁邊的陡坡迂迴攀爬。

在一個叫各壩的地方,巡護隊第一次分路前行,巡護隊員韓波、張衡志和2名護林員組成的第一小組要從這裡去石布溝監測巡線。我們記者所在的大部隊繼續前行,並於當日下午2時30分到達了大壩溝口,然後在這裡第二次分路:巡護隊員宋艷斌、董紅昱和2名護林員組成的第二小組將進入大壩溝監測巡護線路。剩下17人的大部隊將進入叢林最深處的竹籬沱溝。

在艱難攀行了9個半小時後,我們這支大部隊於天黑前終於走到了海拔1800米的竹籬沱溝口。由於3名記者的體力較差,拖慢了隊伍的行進速度,沒有能夠走到比這裡更遠幾公里的最理想紮營地,這對我們今後幾天的工作將帶來很大的困難。護林隊員們迅速搭起了「帳篷」,這就是我們在大山裡臨時的家了。

晚上10時開始下起了大雨,這預示著監測巡護隊明天不能按計劃監測巡線了。

第二日4月12日

熱乎乎的挂面就是一頓可口的大餐。

巡護隊員扮演熊貓確定紅外相機架設最佳角度。

雨天進山巡線十分危險,大家在窩棚里休息待命

4月12日的早上雨基本停了下來,但陰沉的天氣隨後轉為間歇性的下雨。此次活動的領隊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熊貓保護辦公室主任何禮文看到河水暴漲,山路濕滑,雨天進山巡線十分危險,讓大家在窩棚里休息待命。

晚上7時過後,大雨又開始下了起來,何禮文夜裡臨時召開了第一次緊急工作會,原本進山出山正常計劃的是4天時間,他表示如果明天還要繼續下雨,我們進山的時間就要順延,原本攜帶的乾糧就會有問題,大家每天的3頓飯就開始限量改為了每天2頓。

第三日4月13日

一記者意外從山坡滑落,嚴重拉傷了腰部

4月13日早上11時多雨停了,按照昨晚的工作部署,如果今天雨停得早就要冒險組一個小分隊先去最近的竹籬沱溝,收取架設在海拔2200多米的竹籬沱溝梁、沙子溝樑上的2台紅外相機。

吃完午飯,蘭州晨報記者和央視熊貓頻道記者吳震宇、巡護隊員王鈞亮、龔得紅、雷光祺和5名嚮導組成的精幹小分隊立即出發,在進入沙子溝的一處坡地時,巡護隊員們發現了一個用竹子和樹藤為材質且搭建得十分精巧的窩棚,是進入林區偷挖藥材的人留下的,巡護隊員們拍照取證後對窩棚進行了拆除。行至沙子溝口王鈞亮發現了貓科動物的糞便,隨後也陸續發現了羚牛、斑羚等動物的糞便。由於受河水大漲、山路過於陡峭和雨後濕滑的影響,原本正常需要4個小時的行程,我們多用了1個多小時終於在下午5時50分趕回到營地。

不幸的是吳震宇意外從山坡滑落,雖然被護林隊員及時救了上來沒有滑下懸崖,但還是嚴重拉傷了腰部,他將在今後出山前的這段時間裡,都要待在窩棚里留守養傷無緣巡山採訪了,他一心要邂逅野生大熊貓的念頭無奈斷絕了。要知道,吳震宇為了這次進山做足了準備,一年來練體能並減體重20餘斤,每天還堅持越野跑8公里。

不少山樑坡度達到七八十度,兩邊就是陡峭的懸崖。

燃燒的篝火為隊員們帶來溫暖。

第四日4月14日

大雨讓記者感到時間的漫長和煎熬

4月14日早上記者被凍醒了,出窩棚一看,山下下的是雨,離我們幾百米的山頭卻是白茫茫的一片,下起了大雪,難怪這麼冷。

渴了就趴著喝口山泉水解渴。

昨夜突降的大雨,比之前兩天的雨都大,窩棚里的溫度只有5℃,大家只能待在窩棚里等待著雨停。聊天、睡覺、聽手機里下載的音樂成了大家打發時光的主要消遣方式,連綿的大雨讓記者感到了時間的漫長和煎熬,心情變得極度鬱悶。下午3時許雨停了,久違了的太陽難得照在了山谷里,這一刻,大家都高興地跳了起來。走出窩棚,看到了陽光便看到了希望。

明天的工作註定是最辛苦的一天,簡單地說就是:人少、線長、路險。晚上大家有說有笑地精心準備著第二天工作的裝備和器材,高漲的士氣相互影響著,蓋過了面前的熊熊篝火。

第五日4月15日

紅外線相機被野生大熊貓咬裂了

4月15日,我們7時起床早早吃過飯就開始出發了。大家分成了3個小組,雷光祺帶2名護林員一路去了小黃溝,龔得紅帶2名護林員去了大黃溝,記者與何禮文、王鈞亮帶3名護林員去了大小磨坊溝。 我們從營地出發,過文縣溝、茹子溝、鷂子坪、半面街、鷹嘴石、大磨坊溝、小磨坊溝,中午12時30分我們趕到了上小磨坊溝梁,在兩邊都是懸崖的半樑上我們有了重要發現,在一棵兩個人合抱的大樹下的淺淺樹洞周邊發現了四五坨新鮮的熊貓糞便。糞便太新鮮了,從上邊的黏液新鮮程度判斷最多不超過半小時。

新鮮的熊貓糞便

何禮文和王鈞亮如獲至寶,立即拍照、GPS定位、填寫報告後,小心翼翼地裝進了標本採集袋。說帶有黏液的新鮮糞便帶出山後,通過更專業的技術手段就可以得到這隻熊貓的DNA和更多的信息。他們通過對小洞穴周圍樹皮上黑白色毛髮,和周圍大熊貓剛吃過的竹子,加上小洞穴周邊都是濕的,只有中間那一片是乾的,綜合分析推斷出熊貓就是在這個小洞穴里避雨的。

我們接著沿梁而上,一路又發現了大熊貓爬樹在樹皮上留下的爪痕,並且又發現了一堆新鮮的熊貓糞便,經過對糞便里竹節的長度判斷,是另外一隻大熊貓的,這讓大家都很興奮,野生大熊貓近在咫尺了。我們不斷在樹上和密林的縫隙里努力搜尋著,期待著奇蹟的發生。1個小時後走到了梁頂放置紅外相機的地方,奇蹟終究沒有發生,何禮文認為我們的位置當時正處於上風口,這使得熊貓聞到了陌生人的氣味後遠遠地避開了。

拍到大熊貓了,大家都很興奮

看到第二隻紅外相機的時候,我們著實又吃了一驚,什麼動物把紅外相機咬裂開了一個大口子?好在紅外相機還能工作,通過翻看拍攝記錄,發現4月14日一隻大熊貓就在這附近活動,而且就是這隻調皮的大熊貓咬了我們的紅外相機一口,熊貓口中哈出的熱氣都被紅外相機捕捉到了,看著拍到的大熊貓一張張呆萌的照片,大家都開心地大笑起來。重新更換過紅外相機後我們啟程回返,此時一片烏雲飄過來,山頂下起了冰雹,小拇指大小的冰雹打得人頭和臉生疼。半小時後雲開霧散,太陽又露了出來。

晚上,大家無比輕鬆,圍坐在篝火旁邊聊天喝著開水,看著明亮的星空,覺得一切都是這麼美。

第六日4月16日

「大熊貓不再需要我們進山保護,那就是保護成功了。」

4月16日,記者與巡護隊一行終於走出了山。那一刻,記者不由生髮出一絲不舍,回望身後的深山密林,那些呆萌的大熊貓或許此刻就在一棵樹下津津有味地啃著竹子,它們知道有這樣一群人在默默守護它們嗎?「哪天我們離開了,大熊貓不再需要我們進山保護了,那就是保護成功了。」臨別時何禮文的一句實話,讓大家感慨良多。

此行,我們不僅收穫了大量的大熊貓以及伴生動物的有效信息,也獲得了大自然的眷顧,充分體驗了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奇妙極端氣候。一路上,除了天氣、野獸和補給等可以預見的困難,還有些是需要隨機應變的。這裡每一條監測巡護路線都要走過多條湍急的河流,穿過茂密的叢林,攀爬陡峭的山崖。加上原始森林保存完好,植被茂密,行進中經常被藤蔓類植物絆到腳或者碰到頭,或被帶刺植物扎到身上或劃一道口子,甚至皮膚不小心碰上一些毒草便紅腫奇癢。最可怕的可能就是毒蛇、螞蟥、蜱蟲等動物,終於明白出發前為什麼要發「蛇葯」了,那是用來應急保命的。好在所有的任務都完成了,這一趟不虛此行。

(文/圖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田蹊)

後記

2018年5月6日,甘肅白水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局大熊貓管理辦公室主任何禮文向記者介紹,4月份從保護區整體回收的眾多紅外相機拍攝的資料當中發現了4對大熊貓母子活動的畫面,這些大熊貓活動的畫面拍攝於2017年11月至2018年2月。紅外相機在不同時間、不同區域拍攝到的4對大熊貓母子活動畫面,說明保護區生態環境持續向好發展,大熊貓等各類野生動物種群穩中有升。全保護區2017年共在野外布設紅外相機361台(次),收回有效紅外視頻8350多段,照片15800多張。

來源:蘭州晨報,掌上蘭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州生活網 的精彩文章:

TAG:蘭州生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