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解決民間收藏各大問題:要從文物法改革開始

解決民間收藏各大問題:要從文物法改革開始

中國是世界上文明史傳承最完整有序的國家,這片古老的土地埋藏著上萬年的文明史,歷經改朝換代,大量宮廷珍寶流失民間。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興起了一次次基礎設施建設的浪潮。修水庫、修電站,大量地下的文物被挖出來,其中很多寶貝連專家都沒見過。

有資料顯示,1980-2010的30年間,國土開挖的面積是1950-1980年的40萬倍,30年挖出的文物至少以億計。

各地大搞基建,文物部門不可能天天守在那裡,根本顧不過來。況且基建都是承包性質的,包工頭挖出文物之後,基本上不會上報國家。

理由很簡單,按照《文物法》規定地下的文物都歸國家所有,一旦上報國家,文物部門肯定派人來封鎖挖掘現場。這樣一來,工期延誤,包工頭可能賠償得傾家蕩產。

目前,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約有1800萬件,近10年走私出去的文物是八國聯軍搶走的30多倍。

除了走私出去的,還有一部分就是因國家不承認而被打上「工藝品」標籤正大光明出去的。改革開放後,出土文物由國家館藏的很少,基本上都是流向民間。

或許是國家的無可奈何,民間收藏家主動承擔起了拯救出土文物、保護中華文化的歷史責任。

2017年一定是個難忘之年,房地產的跌宕起伏,心臟不好難以支撐。民間收藏更是東邊日出、西邊雨,風雨交加,沒有鋼鐵體魄也難傲視群雄!

看著中國一天天的強大,民藏一天天壯大,有些國家、有些人開始坐立不安,蠢蠢欲動,希望破壞這個大好局面。

以「不變」應「萬變」,任他風起雲湧,我自巋然不動。

外部,大有幾國聯合圍攻之勢。這種外軍事的挑釁和經濟文化的絞殺,考驗我們中國人的意志。沒有過人的本領,怎能抵禦來勢洶洶的挑戰。

軍事的較量,有我們戰無不勝的軍隊,可以安心!經濟的較量,我們的企業,我們的金融需要自強不息!

文化的較量,離不開民族的精神,離不開文物的保護,離不開民藏的義不容辭,勇於擔當!

近期開展的文物局和公安部、工商總局聯合執法,專項整頓文物流通,許多人開始憂心忡忡,認為善意的收藏也會受到牽連。我也在思考。

但是,近日看到一篇《深度解讀文物流通市場專項整頓,大可不必人心惶惶!》的文章,仔細讀來,認為分析的最清晰,最能撫慰人心。

本人認為2017年依然是國家支持民間收藏最有力度的一年,鼓勵民間合法收藏,有序收藏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當然不能迴避《文物保護法》和善意收藏的衝突。當前的文物造假已經成為收藏大忌,猖獗的盜墓走私,以及「指鹿為馬」的鑒定是造成收藏亂象的根本原因。

整頓文物市場的混亂,就是為依法保護民間收藏開闢道路!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當發展快於法律規定時,就需要經常性的微調,維護社會的穩定,帶來社會的進步,減少不平的抱怨。

顯微鏡微微調整一下焦距,就可以適應各個視距。每個人的聚焦點不同,同樣利益也不一樣,只要符合國家利益,微調是最好的手段,微調的人需要更高的智慧,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

法制建設一定要適應今天的民間收藏現狀,雖然不能一蹴而就,但需要推動,需要發出民藏的聲音。

百姓收藏「文物」是個嚇人的問題,有時候也是自己嚇唬自己,或者被「某些人」嚇唬。

所以什麼是「文物」?哪些文物是不可以私人收藏,一定要讓每個人知道,百姓也需要知情權,知情才能保護,不知情只能看著流失,流失到底算是誰的責任?責任不清,也就談不上保護和整頓了。

我們的收藏,只要沒有被認證為「文物」的,就屬於商品的一部分。被認證為「文物」的藏品,百姓可以收藏,交流。從這個理論上說,民間收藏是合法的,只要不是來源於直接的盜挖和偷竊。

那為什麼許多藏家依然心有餘悸哪?因為我們許多的法規是個「泛指」概念,有點模糊,模糊的時候可以相安無事。就怕「有些人」就愛雞蛋里挑點骨頭,給你搞個「特指」,渾身是嘴也講不清了。

如今這個特指的權利,不知誰會隨便使用,這就是收藏家們頭上依然懸著的利劍。

所以民間要想合法的擁有文物,文物必須要認證,認證的文物還要評個等級,哪些可以交流,哪些可以捐獻,不就都明確了民藏的義務和權利了嗎?

不夠等級的古物,也就不必背上「文物」的大帽子,壓得民藏不能喘氣,本來霧霾夠大的了。大家都喜歡叫「古董」或「古玩」,就大膽的去玩吧!

古董是對古物的泛指,珍貴的需要認證,劃歸文物保護範疇,不被認證或達不到等級的就是一般的「古玩」。

關於誰能給古代器物一個「文物」的認證,按照《文物保護法》的定義,只有文物才是文物保護的範疇,「不被認定」就不是文物!被「誰」認定,當然是指國家的鑒定機構了。

我們民間的藏品有幾個被國家的鑒定機構「認定」了,基本全無。就是捐給國家,沒有一個機構給予鑒定,那麼民間的收藏都不是「文物」,就不受《文物保護法》的約束了,這是我們文物保護的一個巨大的漏洞。

國家一定要儘快想辦法堵住這個漏洞。讓民間的收藏都有一個尺度,哪些是可以收藏,哪些可以進行交易,哪些必須上繳國家。文物管理的透徹需要跟上時代的腳步,民藏才能成為文物保護的生力軍。

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人類文明史上,可能再沒有哪個國家像近代的中國一樣,經歷如此巨大的心靈衝擊與精神變革;也再沒有哪個民族像中華民族一樣,在不斷的挫折和磨礪中,鍛造屬於自己的價值理念與精神圖景。」

文物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文化軟實力的一部分,文物管理一定要服從文化軟實力的大局。

長期以來,我們的各行各業都喜歡走捷徑,投機取巧,不做紮實的基礎工作,而喜歡錶面文章,看似繁華的表面,其實問題多多。

經濟上回歸實體經濟、製造經濟,拉動內需,共同富裕。 在民間收藏方面更沒有捷徑可走,我們只有紮實做好理論上的準備,法律上的保護,政策制度的完善。民藏中的古代藝術品,才能夠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從大局來看,當前中國處於非常嚴峻的轉折時期,十幾年的開發亂局,過多的透支了造血功能,急需新鮮的血液給這個巨大的軀體,增加點活力。回歸自然,還藝術品金融的本質,繼而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目前民間收藏還是一個小眾市場,加七加八也就是一千多億的規模。所以大企業家們笑話,收藏能成為經濟支柱?

但是藝術品的金融市場可以很大,藝術品加上金融機制,就可以創造出極大的資本活力。

拿民間收藏的古代藝術品對比來看,這可是一個巨大的資產,按照拍賣的市場價值看是600萬億,去掉個水分也有百萬億以上。

多麼大的寶藏啊!誰不眼紅啊!讓西方列強們眼紅的是民藏的寶物,誰還在乎那幾個摩天大樓。

中國特有的古代藝術品可以成為最安全、最保值的資產進入金融領域,起到平衡、穩定貨幣的野性。不要衝擊人民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質領域,穩定生活物價,保持生存穩定。

當下我們最希望看到和平穩定、風調雨順、經濟繁榮、人民富裕、旱澇保收。可是有些人害怕這個穩定,更不願意看到民間收藏的穩步發展。

民間收藏到底對於經濟發展能夠起到什麼作用?民藏到底能給文化軟實力帶來什麼樣的進步?表面看著空洞乏味,實際是暗中較勁,在推動民藏合法化的過程中,也許看不見步步驚心,但是暗藏殺機。

面臨考驗民藏需要一個組織,需要勇氣和智慧,在考驗中駕馭風險,乘風破浪。在考驗中求理論、求發展。

民間收藏走到今天也真不容易,昨天還在為「真假」和利益集團苦苦鏖戰,未分勝負;今天又要為「合法收藏」爭取權益,痛苦煎熬;明天還要為「經濟發展」出謀劃策,搶佔未來制高點。

歷經風霜雪雨,梅花才能更艷麗;只有千斤壓頂,民族才能勃然而發,有了萬年而不衰的堅韌不拔,民藏才能一枝獨秀!

希望和現實共存,光榮和挑戰同在,民間收藏就是今天中國社會那顆閃閃發亮的巨星,誰也難以擋住他的光芒。

綜上所述,民間藏家的困惑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法規問題。改革開放30餘年來,至今國家還沒有出一部收藏法,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規範管理並約束,沒有法律的具體規定,首先意味著民間收藏合不合法的問題。作為一個法制社會,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二是話語權問題。長期以來,體制內的專家學者(或者掌握行政權力的人)把持著話語權,他們說真即真,說假即假;他們的論據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科學鑒定,而是所謂的館藏標準。

三是藏品的流通問題。世人都知道流水不腐的道理。藏品價值在流通中才能得到體現,價格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實現。

一個民間收藏家傾全家之力,用自己畢生的精力與財力收藏的大量藏品,由於受市場「瓶頸」和流通的限制,政府又不出錢收購,只能讓藏品沉睡在自家的床底下,不知何年馬月能變現,這是讓他們無奈心酸的關鍵。

縱觀歷史,窮困潦倒的收藏家也不在少數,直到他們過世後,他們的藏品才體現價值。有的甚至跨越幾代人才能變現。所以,千萬別說收藏家最有錢最富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陳偉收藏 的精彩文章:

明釉里紅瓷器市場最高成交記錄一覽!
穿越千年 去宋朝過個周末

TAG:陳偉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