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弘文揚道 承古開新

——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時間:2014年6月30日

地點:北京平谷?王友誼先生寓所

採訪人:賀進

問:王老師,我們先從《四書》談起,應該說,一部大篆版《四書》奠定了您在書法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中的地位,千年來無人做過的事業讓您歷經多年完成了,而且是在您患腎衰竭嚴重病情的情況下完成的,以羸弱之軀成就千秋偉業,不得不讓人欽佩,甚至讓人敬仰,王老師能否談一談當時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決定要書寫《四書》嗎?其中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事情呢?

答:2004年我因病住進醫院,當時的同一個病房病友有比我年齡小的也有年齡比我長的,直到我2005年再返回醫院的時候,得知這些病友全都去世了,當時我的心就涼了半截。當時我就想,在我還在世的這些年還能做些什麼呢?我得為這個世界留下點東西,於是便決定書寫《四書》,當時寫的第一部是《論語》,書寫的紙張尺寸是四尺六開,也就是33cm×45cm,橫著寫,一頁寫40個字,我一天寫3頁,身體都受不了。等寫到三年之後,寫到《孟子》最後幾章的時候,我一天能寫1000多字,身體反而越來越好了。在《四書》召開首發式的時候,有記者問我書寫《四書》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我說收穫最大的就是身體。為什麼呢?我當時決定書寫《四書》的時候我都不知道是不是能寫完,可能就離開這個世界了,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四書》寫成了,我的身體反而越來越好了。所以我說我要感謝孔夫子,感謝上蒼又給了我一次生命。

我當時決定以篆書創作《四書》的出發點有三:

一是《四書》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四書》之名源於宋人朱子,而「經典」就是蘊含了豐富且具代表性的常道常理,能夠教導人生常則常行的典籍。《論語》為孔子弟子所記述,不但顯示出一個偉大人格的孔子,而且讓讀者學到許多治學做人的道理,比如「立於禮」、「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闕疑」、「擇善」、「困學」等,都是終身受用的,又如《孟子》,說「仁」兼說「義」,分辨「義」、「利」、「性善」,談及「養浩然之氣」等,這些都是人生修養最高境界的哲理。可以說,這些經典經歷了歷史長河的沖刷後,能夠讓我們不受時空的限制,體會到先人智慧的光輝。

二是從古至今沒有以篆書將《四書》全文錄下者。晚清吳大澂以大篆只書寫了《論語》、《大學》、《中庸》三篇,且所書多大篆風格,已經不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觀。我創作《四書》,僅作嘗試,成功與否由世人去評說。

三是剛才我已經提到了,我想在我有生之年留下點東西。回顧過來之路,感覺虛度花甲,藝無所成,寫部《四書》,權作自己藝術生涯的小結與紀念。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問:《四書》出版後您又馬不停蹄地完成了另一重大部頭著作《契文齋藏印》,在《契文齋藏印》序言里,陳振濂先生這樣說道:「《契文齋藏印》15冊作為一項個人策劃與執行落實的浩大藝術工程,向我們展現了當代書法篆刻家橫跨幾十年的發展風貌與藝術魅力。本來,這樣宏大的文化藝術工程,應該由一支專業的團隊來執掌與運作,因為他牽動面太廣,所需要支撐的資源構成太複雜,但最後卻是由王友誼兄一人以幾十年堅韌不拔、鍥而不捨的精神,努力踐行,終於畢其全功,這是令許多同行都深感意外且無不表示由衷欽佩的。」可以說,一部《契文齋藏印》就是當代篆刻史的縮影,我想如果百年後的後人書寫當代篆刻史,這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史料,您的功勞是利於千秋後代的。那麼您在整理、編纂《契文齋藏印》的用意是不是也考慮到她的歷史價值了呢?據說在印刷過程中,您親自前往印刷廠、裝訂廠「監工」,這種執著的精神到底從哪裡而來呢?

答:《契文齋藏印》的前期工作是非常複雜的,比如列印稿、拓邊款等,是非常耗時又耗力的工作。我當時沒有想到做印譜這麼複雜。當時為了這些印稿我專門找了10幾個人來做這個工作,花費了好幾天的時間,這些複雜的工作都是我去盯著的,為什麼呢?一是對這套書(《契文齋藏印》)的責任,也就是歷史的責任感,出版這套書又具有社會責任感。第二就是想干一件自己想乾的事情。當時並沒有想到做這麼多的印譜,最初的想法就是想收錄自己的常用印500多方,兩套《心經》,後來又考慮到收錄一部分閑章,這是我當初的想法。後來與我的弟子杜延平來商量,他建議我找篆刻家來專門刻一套經典著作,後來我就查了大量的資料,最後選定了《道德經》,《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國學著作中很經典的作品。當時我不知道之前是否有人篆刻過,但是我知道組織一大批中青年優秀篆刻家來刻的情況是肯定沒有的。

定下來刻《道德經》之後,我就找到了曾翔、劉洪洋、雪泥等,讓他們推薦優秀的篆刻家,因為我對篆刻界了解不多,尤其是當今中青年篆刻家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讓他們三人去推薦好的篆刻家來完成這項工作。這套書總共包含篆刻作者280多人,《道德經》部分邀請了83位篆刻家,因為《道德經》總共81章,每人篆刻一章,為什麼多出來兩人呢?一位是黑龍江的錢松君,當時我找的是我的同學劉文華,劉文華因為時間等原因沒有完成、剩下的部分是讓錢松君刻的。還有一位是崔志強,崔志強刻了一方《老子道德經》印,是這套印的標題。總共83人完成了這一將近1000方印的工程。

我出這套書的出發點沒有考慮到她的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2013年我去蘇州參加「得意之作」書法展的時候,遇到我的好朋友上海的劉一聞先生,他說我出的那套書很厲害,這套書在歷史上肯定是有價值的,包括你提到的杭州陳振濂,也提到了這套書的意義,我覺得做這個事情還是值得的。

問:2013年您創作的近3米巨幅篆書六條屏作品《札記?禮運第九》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舉辦的「三名工程」書法大展,並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當時去觀看展覽的人無不驚嘆如此巨作的恢弘氣勢,今年(2014年)您創作的幾十件書法巨作在北京宋莊上上國際美術館展出,同樣也讓人嘆服。對於已過花甲之年的大多數書家來說,創作巨幅作品的為數不多,但是我們發現,您也過了花甲之年,但是這幾年您的作品似乎更多的是巨幅作品,而且精彩至極,我們知道,創作巨幅作品會消耗更多的體力與精力,一般人也很難承受如此高負荷的工作量,但是您卻如小伙兒一般,不得不佩服您旺盛的創作能力與紮實的書寫能力,您能談一談您創作巨幅書法作品的感想嗎?

答:我覺得書寫大幅作品是水到渠成的事,功夫到了水平就到了。引用我的師爺(吳玉如先生)說過的一句話就是:功夫不至,無以極其致。也就是說這個道理,功夫到了寫什麼樣的作品都是很輕鬆的。你們(王友誼先生的弟子們)寫巨幅作品感覺有難度,是因為功夫還不到,還有就是缺乏自信。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寫大幅作品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字法。尤其是篆書作品,字法一定要準確,不能出現錯字,出現錯字就是大忌,最不應該犯的錯誤就是字法的不規範。二是筆法,寫大字的筆法與寫小字的筆法是不一樣的,書寫大字不能太注意小細節,要注意整體的完整性,不需要完美但是得完整。線的力度、豐富性就完整的表現出來。三是章法,剛才我們提到筆法的大字小字的處理方式,章法也是一樣,大字作品的章法也不同於小字章法。採取什麼樣的章法去處理在寫之前就要考慮到。比如我寫的大幅作品中(上上美術館王友誼精品展廳作品,每件作品在三米高左右)就有兩種章法處理,一是臨《散氏盤》的作品,我採用有行有列的章法,二是《上元雅集賦》作品(九條屏巨幅作品)我是採取有行無列的章法。所以在寫大字作品的時候一定要考慮章法。大件作品體現出來最重要的一點是氣勢,要有大氣象,點畫不完美無所謂,但是線的質感要有所表現,結構、點畫不完美是正常的,誰也做不到完美,只要把握住大的方向、線的質感、作品的完整性就可以了。

問:2012年,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四屆蘭亭藝術獎中您獲得了蘭亭藝術成就獎,這可以說是眾望所歸的,您的書法藝術歷年來影響了很多人,但是您自己卻不張揚,在圈內是有名的「低調」書法家,默默地做著書法研究、創作的事情,我們知道您早年就讀首都師範大學書法研修班,師從歐陽中石先生,當年的書法教育一定給您產生了很多的影響,也奠定了您之後的書法發展方向,當時歐陽中石先生的教學理念是什麼樣的?您在讀書期間接受的最大思想是什麼呢?

答:我是1985年考入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專業。記得當時200多人考試,只錄取80多人,我排名38名。我從15歲輟學,從沒想過能在36歲時走進首都師範大學高等學堂。這個書法專業,由歐陽中石先生負責。歐陽先生的功績,是將書法涉及到的門類,綜合起來,包括美學、書論、古文字學、古漢語、碑學、帖學、詩詞、鑒賞、篆隸楷行草技法等20多門。在這兩年里,我學習中國書法史,書法概論、古代漢語、古文字學、古典詩詞、碑帖鑒賞等一門門過去從未看過甚至從未聽說過的課程。而印象最深的,是從北大古文字學家高明、葛英會先生學習古文字學知識。我的詩詞基本知識也是這時學的。這兩年的系統學習使我受益匪淺,最大收穫是為自己今後發展定了位。

要說到歐陽先生的教學理念,簡言之,歐陽先生書法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文心書面」,他認為「書」是重要的一面,但是隱藏在書後面的「文」更重要。他主張「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實如需。」將書法置於文化的大環境下,「書」的功用在於「文化之載與傳」,字、書、文三位一體,應當以「書」為切入點,將視野深入到廣博宏大的文化中去。

在此思想指導下,歐陽中石先生在首都師範大學構建了書學學科。他倡導的書學以書法文化為龍頭,以書法史、書法理論為雙翼,以漢字與書法、書法文獻、碑帖學、詩詞格律等其他科目為肢體,圈定書、文、字、史、論、鑒定、考察、求證乃至諸種雜識為範圍,成一古老而新鮮的「充實廣闊而淵深的學科」,並付諸實踐。

歐陽先生開創的書學教育,在當今書法高等教育體系中有著鮮明的獨立性和獨特的價值。書法在目前學科建制中屬於三級學科,列於美術學之下,他認為這不能完全涵蓋書法的含義。書法是藝術的,更是文化的,僅僅以藝術的眼光關照書法是不夠的。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凝練的符號,只有將落腳點放在文化上,才能客觀全面地審視書法的本質。現代「書學」高等教育卻屬於歐陽先生首創。他開創的書學教育,確立了書法學科的獨立品格,以理性、科學的眼光審視書法,將書法引入科學軌道,在將書法確立為學科並在高等教育體制下建制,歐陽中石先生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他倡導的以「文」為重的書學教育與藝術院校的以「藝」為主的教學思想互相補充,豐富、完善了書法內涵,綜合了書法的文化研究與本體研究,填補了學術空白,並為書法界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當然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這種思想直接為我以後的書法發展奠定了方向。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問:您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篆書尤其是大篆書體的研究與創作。我一直感覺您的篆書體現出來的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打通」,打通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之間的壁壘,打通了篆書古今的壁壘,甚至打通了漢簡與篆書的壁壘,打通了技法與境界之間的壁壘等等,對於您來說,我覺得「打通」一詞再合適不過來比喻您的書法藝術,您的篆書沒有明顯的分割,感覺都是相互關照的,所以也成就了您的書法藝術風格,您是如何做到「打通」的呢?您在學篆過程中經歷了哪些歷程呢?

答:王鐸曾說:「不參通古法,終不古,是謂俗筆也。」無論哪位書家,對於臨帖來說都要參透,打通。不參通古法,肯定得不到古法,那麼怎麼從古法中走出自己呢?我覺得以我學書的歷程進行概括一下,我寫篆不能完全只寫篆,也要多去學習其它書體,我那時候寫的書體,比如隸書,《石門頌》、《張遷碑》、《禮器碑》、《大開通褒斜道》等等隸書碑刻,我都通臨過。比如魏碑,寫的最多的是《廣武將軍碑》,《石門銘》、《元薦墓誌》、《元略墓誌》等,這些魏碑我都曾通臨過,這也是當時我每天做的功課,那時候我根本就不臨篆書,為什麼呢?我是要以這些東西(篆書之外的書體)來「養」篆書,所以大家看我的篆書,不完全是篆書的筆法。什麼是「打通」呢?「打通」就是從其它書體乃至其它書風中挖掘自己能用的元素。如果寫篆書主攻方向是鄧石如的話,只寫鄧石如也就是鄧石如,寫不出新意出來。在你選擇某一家的時候關鍵是你如何理解他,這是關鍵。

所以大家看我的作品,有《散氏盤》的影子,《毛公鼎》的影子,在章法上我吸收《毛公鼎》的連綿的元素,我的經驗是凡是我能吸收進來的元素都吸收過來,這對於建立自己的風格起到基礎作用。我前些年為什麼都在做臨帖功課?都在書寫篆書之外的書體?目的就是為了「養」篆。還是回到打通的問題,打通就是要走進古人,各家各派的古人都要走進去,要在臨摹過程中完成「打通」環節,切切實實、踏踏實實地去臨帖,讀帖很重要,但是還是要多動手去寫,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問:您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說道:「我認為篆書的創作與其它書體一樣,都要有承古開新的精神,不能固守一家一帖,亦步亦趨。」傳承與創新一直是書法界很難界定的一個概念,承古是傳統的繼承,開新是書風的方向標,這兩點很重要。在當今的篆書創作隊伍中,真正能開創一種新的風貌的書家不多,大多還是在某一碑某一帖上進行延伸,很少能夠做到融合,您能否談一下您自己的創作心得?如何在篆書創作方面做到「承古開新」?

答:「承古」很重要,這是每一位書法家都要每天做的功課,「承古」要做到一輩子都不放棄,但是如何做到「承古開新」?就是我們所說的「臨摹」走向「創作」的過程。很多人「臨摹」做的很到位,但是「創作」卻與「臨摹」對象沒一點兒關係。其實還是功夫不到,「臨摹」的功夫不到。對於我來說,幾乎所有的金文我都臨過,而且是做了大量的臨摹功課,每天的功課,如何臨呢?用多種方法去臨,做到「線」變「形」不變,「形」變「線」不變,「形」不變、「線」也不變,要用多種方法去嘗試。比如我們臨王鐸、米芾,結構不變的前提下,筆法可以變化,臨寫王鐸,「形」不變,但是可以嘗試用米芾的筆法去臨,逐步地去融合。還比如說,我臨寫《散氏盤》,我可以把字形拉長,它(《散氏盤》)是橫勢,我寫成縱勢。我臨寫《石鼓文》,我可以用《散氏盤》的結構、筆法去臨寫《石鼓文》,這都是可以進行嘗試的,嘗試時間長了,就考慮到「創新」的問題了。剛才說的是「承古」,「開新」就是要加入你的情感表達,審美觀的成熟,你怎麼才能從古人那裡挖掘可以創新的因子?我需要從古人那裡吸收什麼?要用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去挖掘,「開新」就是在「承古」的過程中去完成。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問:中國的藝術教學應該是最延續中國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學科了,所謂「師承」,就是師傅帶徒弟,一對一教學,手把手教學,這是中國傳統式的教學模式,與現在的大學教育乃至課堂教育完全不同。您的學生中有幾位是您真正手把手教的,甚至是從小開始教,直到他們有所成就。還有就是您倡議成立的「上元雅集」,收弟子,與弟子同修,並將自己的書法理念以輕鬆的形式傳給學生,這樣的教學與如今的大學教育乃至畫院、工作室教學完全不一樣,甚至說您的這種教學方式是真正的傳統教學方式,那麼您認為對於書法的傳承來說,是不是手把手教學更適合書法的傳承與發展呢?

答:其實現在的大學教育很完善,對於書法來說,大學教育的課程安排、專家設置、教學資源等都很豐富,這都有利於學生的系統化學習。當然「私塾」教育也有它的好處,「私塾」教育涉及到老師的水平問題,老師的水平高低直接決定學生的水平,手把手教學是值得提倡的,但是關鍵是老師的理論水平、實踐水平能否指導學生?這都是值得反思的問題。但是話說回來,古代的時候沒有大學,都是私塾教育,也培養了大批的專家、學者,這也是應該雙方面考慮的問題,那麼如今是不是還回歸「私塾」教育呢?當代的大環境與古代不一樣了,人們可以吸收、借鑒的渠道太多了,慾望也越來越多了,學生倒是不能老老實實地去追隨某一位老師去學習了。當今優秀的中青年的書法家大多都是從學院走出來,說明大學教育還是比較成功的,也說明在所有教學模式中,大學教育還是比較適合的。

我帶學生,更多的是將我的學習方法、研究方法傳授給我的學生,以至於讓他們在學習的道路上不走彎路。這是我的經驗。從我學書的經歷總結的經驗有以下幾點:一是書法要多臨帖。臨帖要伴隨書法學習的始終,有人經常跟我說寫字寫不下去了,我就告訴他,寫不下去就去臨帖。書法學習是臨帖為主,創作為輔,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為自己的創作做理性定位,首先定位自己以後的創作方向,然後根據這個方向去進行系統學習和延伸學習。比如你選擇篆書,那你就要在篆書系列裡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向。篆書系列包含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等,小篆系列又包含秦篆、漢篆、清篆等,這一系列都要有所涉及並選擇適合自己的。第三點是「承古開新」,只繼承還不夠,還要開新,傳承是基礎,但是傳承成就不了大師,所有的大師都是對已發現的規律的顛覆,在探索與發現未知規律的獨創性發現中建立自己的大成。所以說探索發現未知規律比傳承還重要。所以我要讓我的學生明白,怎麼走出自己?寫出屬於自己的語言符號。第四點是要走體系化的道路。

我在教我學生過程中,對技法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除此之外,還要讓學生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我還鼓勵學生要走出去,去多接觸外面的大家與同道,多交流多見識,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問:您對於自己的學生的期待是什麼?您的藝術理念希望在學生中做怎樣的傳承?

答:對於學生的期待,其實就是我主辦的「上元雅集」的宗旨。八個字:「弘文揚道,承古開新」。 「弘文」就是弘楊華夏優秀的包括書法在內的寶貴文化;「揚道」是先賢的思想和文化的觀念中仍可為我所用的道理,當然也包括書道、藝道;「承古」是對原汁原味的書藝傳統的無限尊重,甚至是膜拜。尤如一道美味佳肴,先人們創造出來,用什麼原料,加多少水,放多少鹽,燒什麼樣的火候,都有著最初的規定,按此烹制,那才是那一道菜。從書法的臨帖上說,散氏盤就是散氏盤,大盂鼎就是大盂鼎,古人就是那麼創造的,我們今人沒有更改的權力。所以說,承接古人的東西,必須不折不扣,走樣了,就不再是那個東西。這是我在教導學生臨帖時一再強調的。

緊接著就是「開新」。「承古」不代表是泥古不化,臨帖臨得再像,也只能說得到了古人的東西,或者說是複製了古人的東西,你把那道菜做了出來,但這不是你自己的東西。書法是藝術創造,是風格的獨到。複製的高手,永遠是低級的,只有在「承古」的基礎上有所「開新」,有所創造,書家自己的「這一個」才能凸現出來,才是明智之舉。

問:「上元雅集」從創辦到今年已經第六個年頭了,從一開始您與幾位弟子一起寫字、聊天到如今政府出資來做系列活動,乃至今年(201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第六屆上元雅集「友誼獎」書法展,可以說將「上元雅集」的品牌做到了深入人心,並得到了中國書協的高度關注。所謂輝煌一瞬,艱辛萬載,大家現在看到「上元雅集」的光環,但這之中的艱辛您是最了解的,您能談談「上元雅集」的發展歷程嗎?

答:中國書法界的「上元雅集」,我是發起人,平谷是發源地。

為什麼我要發起搞這個「上元雅集」活動呢?最初的想法就是要為我在全國各地的學生們負一份責任。許多年來,由於我在中國書協篆書委員會有一個委員的頭銜,在中國書法院也有一個研究員的頭銜,偶爾也在全國展上當一個篆書方面的評委,再加上我的篆書創作和藝術水平,在業內也算得到廣泛的認可吧,所以全國各地不少的篆書愛好者便慕名而來,拜在門下,一來二去,陸續收了將近有一百人。學生們尊敬我,稱我一聲老師,從根本上說,所希望的無非是要從我這裡學到一些他們想學到的東西。可是在以前,我真的無法做到把這麼多的學生都照顧到,都達到他們提高自己篆書藝術水平的目的。不少的學生年年來看望我,我所能做到的,也就是針對著他們拿過來的習作,做一些指點,提一些希望。即便這樣,由於大家都往我這兒跑,今天一個明天兩個的,加上我也得老往外跑,感到很累心,經常讓外地的學生白來不說,我自己的時間、精力也被牽扯過多,所以我考慮,這不是長久之計。學生尊敬老師,老師也必須真正的為學生負責任。這樣便蒙生了每年舉辦一次集中活動的想法。考慮到春節放假期間,各地的學生都相對有空閑的時間,便把活動的時間定在了每年的正月十五日。由於正月十五日也稱為「上元日」,便把活動的名稱確定為「上元雅集」。大家都在這一天來,進行一次集中的指導,做一次集中的示範。

我們第一次舉辦「上元雅集」是2009年,學生們把作品拿來,都掛在牆上,我逐一做點評,一件件的講得失,然後做了幾種篆書書體的創作示範。大家認為這種形式非常好,管用、解渴,希望能長期地辦下去。後來便一屆一屆地堅持下來了。期間,接受了不少學生的建議,「雅集」活動的內容便一點一點的豐富起來了。

現在,我們這個「雅集」活動跟初時相比有了幾個明顯的變化。

一個是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為「雅集」確定了一個宗旨,也是口號,或者說是我們的理想,叫做「弘文揚道,承古開新」。有了明確的目標,我們的一切活動也就有了方向,這也叫「師出有名」吧。

第二是延長了時間。從過去的一天延長到現在的三天。目的也是期望儘可能增加一下各地學生們的知識量和信息量,讓大家之間也增進一下溝通和了解。

第三是增加了內容。增加了現場臨帖的內容,不光看學員帶來的成品,也要觀察他們筆頭子上的功夫,據此指導他們臨帖的方向。增加了名家培訓的內容,我們培訓一開始是我自己講,後來也請國內其它的篆書名家前來授課。既講篆書藝術,也講中國古文字知識以及詩詞格律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們廣泛涉獵,開闊眼界,增強修養,豐富內涵。增加了分組互評的內容,比如篆書組、行草書組、隸書組,各組指派指導老師,分別予以指導。增加了「篆書十人展」、評「友誼獎」的內容,我們這個團隊畢竟以篆書為主體,我的學生們也都在篆書方面各有不同的業績,所以從上屆開始,也是承蒙平谷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支持,我們增設了「篆書十人展」,我從中國書協請了三位名家幫我進行了評選。同時這入展的十人便是「友誼獎」的得主。「友誼獎」今後每年評一次,每一次都是十個人,也叫篆書十佳,獎金是每人5000元,這對於我們這個團隊來說,也是不算低的。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在學生內部形成一種競爭的機制,讓大家在用功上更有動力,在整個團隊形成一種百舸爭流的良好景象。

第四是增設了藝委會。我們精心挑選了既有藝術水平,又有公益意識的6名學生,組成了「上元雅集」的藝委會,主要的任務就是策劃並組織每屆的「上元雅集」活動,評審入展作品,為整個團隊做一些必要的服務工作。

第五是走出了平谷。今年的第六屆「上元雅集」活動,我們第一次把活動的場地移出了平谷,辦到了首都。並且實現了在「中國美術館」辦展的宿願。這是我們的一個重大突破,它標誌著「上元雅集」這一文化品牌的成形,標誌著我們這個團隊在中國書法界已經立穩了腳跟並開始產生良好的影響。從開幕式的規格和聲勢也可以看出,中國書協的領導、中國書法院的領導、北京市委宣傳部的領導、北京市文聯的領導都參加了活動。這充分證明我們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也都是有價值的。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問:「友誼獎」是「上元雅集」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在您所有學生中選出10名獲獎作者,頒發獎金和證書,這也是打造篆書品牌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弘揚篆書書法藝術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您對「友誼獎」的設立當初是如何考慮的?期待有什麼樣的發展?

答:2012年12月26日,中國書協為我區「中國書法之鄉」正式授牌。從此,平谷區書法藝術事業走向了全面發展、全面繁榮的歷史新階段。為進一步壯大全區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隊伍,提高全區整體書法文化素質和藝術水平,激勵書法骨幹衝擊國展,衝擊「蘭亭獎」,不斷為平谷爭得榮譽,所以我們向平谷區政府申請的「友誼獎」基金。這是我們設立這個獎項的初衷。2013年第一屆「友誼獎」頒發之後,我們對這個獎進行了調整,改變為主要在我的學生範圍內進行,書體特指篆書,每屆「上元雅集」活動,我們都要評出10名獲獎作者,對於篆書創作成績優異的學生給予獎勵。這是因為我的這個團隊就是要集中力量、匯聚智慧,力主塑造篆書的品牌,在中國的書法界,還篆書一個重要的地位。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相關的其它許多工作我們都在做,都在實踐中不斷的調整、策劃,但「友誼獎」不管克服多大困難,我們都要一屆一屆地辦下去,並且還要越辦越好。

弘文揚道,承古開新——王友誼先生訪談錄

問:「友誼獎」篆書十佳活動即將在中國書法院展覽館舉行雅集活動,您對這個活動有什麼期待呢?

王友誼:這一屆「友誼獎」篆書十佳將在中國書法院舉行雅集活動,應該說,這次活動是今年第六屆上元雅集活動的延續。我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繼中國美術館之後,把我們的雅集活動再進一步的辦到中國最權威、最有影響力、最有體量優勢的中國書法院去,通過此舉,把我這個團隊的篆書風貌,在最專業的書法平台上進行展示、亮相。一是表明我們的存在,二是展現我們的優勢,三是遊說我們的宗旨,或者說,是我們的夢想。我想信,我們的夢是無比美好的,與「中國夢」的內涵有著靈魂上的協調性、統一性,一定會得到全國書法界的支持與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王清平隸書對聯欣賞
劉墉《臨陸遊與明遠書帖扇》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