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被隋唐時光照亮的太湖石

被隋唐時光照亮的太湖石

盛世育華章,慧眼識英才。

對於獨樹一幟的賞石門類而言,厚重博大、崔巍雄渾的隋唐氣象,無疑就是成就天下美石的盛世。

如果說始於五代後晉時期的太湖美石,在當時賞石舞台上尚屬偶遇的嬌羞,那麼自隋唐開始,太湖奇石鋪排而出、位甲天下的驚艷,就是這一卓絕石種盛大登台的宣言。

富足的社會,活躍了思想。

隋唐時期儒、道、佛三教並舉、互補互尊的思想,成為自然山水奇石通過審美創造,嬗變成為賞石文化符號里最大背景依靠。

秦漢之後又一個偉大的時代,誕生了白居易、柳宗元等一批士子精英的賞石者,也誕生李德裕、牛僧孺等一批文人官僚的愛石人。

他們皈依自然縱情山水的心性,與人生跌宕心態疲憊的履歷一道,相互撫慰亦彼此依靠般闡釋出了石之大美的隋唐氣韻。

而能夠承載和表達隋唐氣韻的天下奇石,彼時彼刻,就非太湖莫屬了。

千古名石盛譽之下的太湖石,因其在中國四大傳統玩石中最能體現「瘦、皺、漏、透」這一古典賞石標準,而自被推上賞石前台起,就備受推崇和讚譽。

雖說就當下境遇而言,因為賞石審美理念的變化,太湖石已今非昔比,但其自身具備的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依然屹立,身價不菲的太湖石也層出不窮。

關於太湖石的描述與讚美,從來都不缺席。杜甫、白居易、李煜、蘇軾、米芾、陸遊、趙孟頫、董其昌、米萬鍾、鄭板橋、李漁等等,那一處文人的背影之中,都有著蔚為壯觀的太湖奇石文化印痕。

從某種程度上說,賞讀太湖奇石,就離不開與這些業已消失了的巨大背影對話。因為他們眼中的太湖石,融歷史與文化於一身,呈志向與才情於一體。

解讀、賞析他們,就是回眸和發現隋唐賞石文化波瀾深邃的時代印痕。

接下來,就讓我以白居易、牛僧孺和李德裕來說「石」,去看見和發現隋唐賞石藝術承傳一脈的太湖氣韻吧!

——附圖

001:太湖石屬於石灰岩,多為灰色,或灰白色。它的玲瓏剔透之美,是石灰岩長期經受波浪衝擊,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蝕變化生成後,並被時間之手精雕細琢後呈現出觀賞解讀中瘦漏皺透、曲折圓潤的美來。

太湖美石,自五代被賞讀後發展綿延到隋唐時,已經成為最能代表隋唐氣韻的優秀石種了。「太湖為甲」,便是對太湖石種給予的最高時代讚譽。

002:作為典型的傳統供石,太湖石以造型取勝,瘦、皺、漏、透是其最為主要的審美特徵。故此,太湖奇石多玲瓏剔透、重巒疊嶂之姿,其小者供於桌案,大者多宜作為園林石,陳設安坐在庭院林園之中。

003:下圖這方氣象超邁的太湖石,就是屹立在蘇州留園中的名為「冠雲峰」的太湖石。該石總高為6.5米,重約5噸,其高大為江南園林中湖石之最。因石巔高聳,四展如冠,所以取名「冠雲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泉石上 的精彩文章:

看到了4000萬買石頭,你看到4億元的真心和初心了嗎?

TAG:清泉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