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孩子吃不了苦?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孩子吃不了苦?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精神?

文 | 霖士心理

很多家長與老師都把孩子是否能吃苦,看作是孩子優秀品格之一,而孩子吃苦的經歷也被很多人看成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為重要的一課。

雖然老話兒講:「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但現實竟然是,父母們既希望孩子做人上人,又不希望被現實過度的「風吹雨打」,就在這種矛盾的衝擊下,孩子長大成人才會遇到更大的挫敗感。因此,對於孩子們而言,吃苦方面的培養也僅僅是一片空白。

而各個國家對孩子在社會中的教育與責任也各不相同,日本由於經濟強壓和民族文化的特徵,很多中小學生在課餘時間就會外出勞動賺錢,這在我們看來會感到驚訝。而勤工儉學的大學生更是非常普遍,在售貨櫃檯、教育機構等地方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就連小學生,日本的父母們都會灌輸一種「決不能給他人添麻煩」的教育理念,而這種理念已經成為了社會化的產物。無論孩子多小,都要背上自己的書包,象徵著自己所承擔的責任。

而教育領先全球的美國,特別是南部的州立學校,也會有特殊的規定,如「學生不允許帶一分錢,獨立謀生一星期才允許畢業。」這看似變態的要求,幾乎在國內是不會出現的。但從孩子自身成長來講,保證了從學校畢業後,具備一定的獨立生存能力。雖然,看起來條件對於孩子們來講有點嚴苛,但美國的家長們也是非常贊同的。

以及德國的家庭孩子,凡是到14歲就需要承擔一些義務勞動,來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又或者瑞士,很多女孩剛到16歲,就要到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的女傭,上午做工,下午返校上學...

當然,各國的國情並不一樣,但以上這幾點確實值得各位父母深思,無論從日本國民奮鬥精神、德國的專註,又或者是瑞士國度的視野,美國的創造思維,無疑都是源自教育方式,這是我們不能去迴避的。

而國內,享受型的家庭居多,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對吃苦的觀點與態度都會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有效的吃苦,可以磨鍊孩子的意志,提高TA的生活能力,也會為孩子成人提供一系列寶貴的財富。那麼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吃苦能力呢?

1

打造吃苦意識

家長們有意識的將自己的工作情況,部分收入告訴給孩子,可以講得具體或者有針對性。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家庭的責任感,與辛苦的付出。為此讓孩子明白,家庭的幸福是需要全家人共同來打造的,而孩子自身也是家庭的一部分。

在日常可以讓孩子承擔起對家庭的責任,外出幫助父母提東西;周末與家長們一同大掃除;學會整理規整自己的空間;管理好自身生活費用等。

2

父母陪孩子磨練意志

日常生活中,會有很多機會父母與孩子一同參與。比如:天氣很冷,孩子不打算去幼兒園,父母不遷就孩子,頂著寒風帶孩子去幼兒園;又或者炎炎夏日,晚上回家很累了,父母會和孩子像平常一樣去沖涼,而不是倒頭便睡;孩子和父母跑步,再有一百米就要到達終點了,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父母邊跑邊鼓勵孩子,一起奔向終點;

當孩子難以完成一件手工作品的時候、當孩子冬天不想起床的時候、當孩子最後筋疲力盡的時候,這些都是磨練意志最佳的場合。

3

吃苦與社會責任綁定

鼓勵孩子多參加公益勞動,也是培養孩子勞動習慣的一條途徑。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小區組織的一些公益勞動。比如,春天植樹,夏天滅蠅,秋天除草,冬天掃雪等;也可以帶孩子照顧附近的孤寡老人、軍烈屬;讓孩子為鄰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像送報紙、取牛奶、照顧比自己還小的朋友等等。

不一味追求讓孩子吃苦,刻意製造苦難是毫無意義的,只有經歷苦難後的感悟和思考才是父母們應去追尋的。

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霖士心理 的精彩文章:

父母如何點燃孩子對數學的興趣,幫助孩子攻克數學難題?
霖士心理:孩子英語總是墊底,到底如何提高孩子的英語能力?

TAG:霖士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