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60年前,他們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種」糧食

60年前,他們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種」糧食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

兩座大山中間夾條路,除了唯一的出口——鐵門上方水泥牆上的「安全第一」的提示,從外觀看,外人鮮能看出這曾是名噪一時的七一一礦礦址,鼎盛時期,數千人同時在這上班。

這是地處湖南郴州的金銀寨,傳說中藏有無數金銀的山峰。1956年,核地質系統的一架搭載了精密探測儀器的飛機掠過金銀寨上空時發現異常,機上人員扔下石灰包,用於標識山峰潛在的寶貝——鈾礦。

1958 年5 月,按照黨中央的決策和部署,為保障原子能工業的發展,儘快研製出自己的「兩彈一艇」,我國建設了一批核產業體系骨幹企業,包括七一一礦、七一二礦、七一三礦、二七二廠等。這些骨幹企業被稱為「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它們的建成與投產,從源頭上保障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的成功研製。

在核工業第一批廠礦創建60周年之際,5月10—13日,記者跟隨採訪團,實地探訪我國鈾礦的「前世今生」。

穿著草鞋起步

為了開展鈾資源的勘查和開發工作,起初根據中蘇兩國政府協定,採取聯合找礦方式,我國成立了新疆519和中南309兩個地質大隊。

資料顯示,當時確定的選址原則是:就礦建廠,或搞區域性的處理廠,符合環境保護要求,更符合當時軍工廠「分散、隱蔽」的要求。

但最終,首批礦冶工程定在湖南郴州、衡山大浦、江西上饒等三礦和湖南衡陽鈾水冶廠。

然而,1957年2月,當按照協議提請蘇方幫助為「三礦一廠」設計時,蘇方回答按規定必須擁有500噸以上的鈾金屬儲量才能進行設計。經有關部門研究,決定以勘探程度較高的郴州金銀寨為突破口。

當時的郴州,民間有句俗語: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

老一代鈾礦冶人在山裡見過虎狼、碰到過蛇。但他們克服著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夜以繼日地加快鈾礦山建設。沒有住的地方,就住牛欄、茅草棚、干打壘;沒有工具,就用大鎚、鋼釺、土箕、耙子、轆轤車;沒有運輸設備,就用木板墊路、鐵管做滾筒……這並非孤案。

二七二廠開展基礎建設時,在機械設備搬運和安裝過程中,沒有大型起吊機和裝載設備,就靠人拉肩扛。1959年夏末,訂購的兩台數噸重量級主變壓器,被運到距廠5公里外的東陽渡車站,須儘快搬回安裝供電。由起重工、鉗工、電工和幹部等14人組成的突擊隊,利用木板墊路,鐵管作滾筒,托起變速器,用手拉葫蘆和卷揚機牽引,翻山越嶺,進行「螞蟻搬家」,一寸一寸向前移動,歷時4天4夜,將兩台數噸重的變壓器搬到現場。

二七二廠相關人員介紹建廠歷史

1960年6月,二七二廠正處於基建高潮時,7月25日,蘇聯通知在華工作的全部專家離境。8月,在二七二廠工作的專家全部撤回,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和資料,原來供應的設備也不給了。同時1961年夏天,「大躍進」之後,三年困難時期的窘境日益顯現。二七二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當時,工廠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是,蘇聯專家撤走了,這廠子還辦嗎?另一種聲音是,搞原子彈建鈾廠,我們連見都沒見過怎麼搞呢?擺在全廠職工面前的困難,一是沒有一套切合我國實際情況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參數,二是沒有技術人員和專家指導,三是沒有鈾廠的建設經驗,四是物資供應難以保證。

但第一批拓荒者們在各方面的技術人才少,材料、設備不足,也沒有完整的工廠設計圖的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在一些科研院所的幫助下,解決了一系列工藝、技術、設備難題。短短的幾年時間裡,完成了礦山建設,按計劃生產出一批批珍貴的鈾產品。

1960年4月,七一一礦開採出第一批鈾礦石。

1962年11月3日,七一三鈾礦正式投產。

1963年8月23日,衡陽鈾水冶廠一期工程試生產。11月建成投產。

1964年初,七一二鈾礦正式投產。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1年9月,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下水。

下礦後體溫比常人高兩度

在七一一礦?愛國主義紀念廣場前的紀念石上,是原二機部部長劉傑題寫的幾個大字「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

開發鈾礦,是中國人過去沒有干過的事業,應用的是新技術,碰到的是新問題。設備不足,人才不足,建設者們只有依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邊勘探、邊設計、邊施工。

建礦最早、當時出產鈾礦井鈾礦石最多的七一一礦,為此做出了巨大犧牲,包括長眠於此的74位找鈾采鈾捐軀的勇士。

原七一一礦副礦長梁啟昌告訴記者,七一一礦地質環境特殊,離地表100至150米深的主礦帶130米中段和80米中段掘出熱水,水溫55攝氏度。氣溫40多度,井巷熱氣灼人,加上有些地方通風條件不太好,人在那兒站一會兒就會腳燙得發紅、衣褲被汗浸透,何況還要出力幹活!

「在許多工作面上,前面工人在打鑽、運礦,後邊就會安排一人手拿涼水管往前面的人身上噴澆涼水降溫。井下百米、千米的巷道和採礦場就是這樣採掘出來的。」梁啟昌回憶,一個班下來體溫比常人要高兩度,睡一晚上起來才恢復正常。

礦舊址

曾經的豎井

大山深處的堅守

離開故鄉近60年,鄉音是北京給81歲的七一二礦原工會主席徐振恆留下的不多的印記。

「我管自己叫北京衡陽人。」徐振恆已需要藉助助聽器才能聽清記者的提問,但他仍能清晰地回憶曾給予過他幫助的老師,位於西單不遠的家。

1958年1月,冶金部以有色金屬局四處為基礎,組建了第三司作為鈾礦冶工業的專管機構。同年8月,冶金部三司及所轄企事業單位劃轉二機部,改稱二機部十二局。同時,新疆礦冶公司和江西礦務管理局成立,組建了北京鈾礦選冶研究所、鈾礦冶設計研究院和鈾礦開採研究所。

為了核戰略決策的落實,來自冶金、煤炭、化工等部門和各省、市、自治區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包括近千名工程技術人員在內的1萬多名幹部和工人,心懷報效祖國的赤誠之心、獻身核工業的豪情壯志,從祖國四面八方奔赴到莽莽深山、荒野密林,開始了鈾礦冶工業艱苦的創業歷程。

六十年過去,這些廠礦有的在完成歷史使命之後因資源枯竭而關閉,有的因戰略調整而銷號。

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待遇在當地並不高。

「我的大半輩子都是在七一一礦度過的,我和我的4000多名同志共同將青春、熱血和生命全部奉獻給了礦山,奉獻給了祖國的國防事業。」回首當年的艱辛創業歷程,1958年就來礦工作的梁啟昌感到無比自豪和欣慰。

在採訪中,當年的建設者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我無怨無悔,問心無愧。」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陳小柒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發現人體新器官,黑客入侵ATM機盜走12億美元丨相約科技早新聞
中國已在南海島礁裝上了電子干擾裝置?軍事專家:只是常規操作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