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遊子吟》:看孟郊如何演繹千古母子情

《遊子吟》:看孟郊如何演繹千古母子情

關注「悅智慧」收聽

上千童話,成語故事

教育方法、詩詞國學

關注

◆◆

《遊子吟》是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體詩。孟郊,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所以朋友們有時叫他「平昌孟東野」。詩人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後,便將母親接到溧陽來住。仕途失意,詩人飽嘗了世態炎涼,此時愈加感覺親情之可貴,於是寫下了這首發於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古詩賞析

遊子吟,遊子:古代稱遠遊旅居的人為遊子。吟是一種詩體名稱。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慈愛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即將遠行的兒子趕製身上的衣衫。兒行千里母擔憂,母子之間的骨肉親情無須表達,當看這簡單的動作,就使人感動不已。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意恐,擔心。臨走前,母親千針萬線的「密密縫製」是因為怕兒子回來的晚,衣服破損。偉大的母愛正是通過平凡的生活細節自然流露出來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三春暉是指春天燦爛的陽光,這裡是母親的恩情。三春:古代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合稱三春。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詩詞故事

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對於詩人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

常常想起慈愛的母親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縫製身上的衣裳。臨行前一針緊挨著一針密密地縫製,生怕兒子在外時日過長,沒有等到回到家,衣服便破損了。有誰敢說,我們做子女的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暉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詩人描寫了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的縫衣場景,凸顯並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的感激之情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這首詩情感真摯自然,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因此,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智慧 的精彩文章:

TAG:悅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