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防長的「神出鬼沒」論,真是為美國海軍好嗎?

美防長的「神出鬼沒」論,真是為美國海軍好嗎?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施洋】

「神出鬼沒」傷害了誰

上周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提出了所謂「海軍應該出現在預計不到的地方」,強調美國海軍的航母應該拋棄傳統的「36個月部署周期」,以便在與中俄競爭的時代里「讓潛在的對手更加擔憂」。

而在本周,美國海軍回應的卻是在太平洋上尷尬而安靜的一個星期:從5月2日到現在的一周時間裡,美國海軍在整個太平洋海域沒有既沒有可以隨時投入使用的航母打擊大隊,也沒有在執行例行巡航任務的兩棲戒備大隊——準確地說,在整個印太地區,都沒有處於戰備狀態的美國航母存在。

5月11日,「里根」號航母完成大修從橫須賀出港試航

當然這並不是說美國海軍在這個海域就沒有航母了,美國海軍的「里根」號航母從今年年初開始就一直停泊在日本橫須賀的母港接受維修,現在已經完成了修理工作出港,但還得先進行恢復性訓練,恢復戰鬥力尚需時日;剛來西太平洋地區的「黃蜂」號兩棲攻擊艦雖然搭載了F-35B垂直起降戰機,但目前也停泊在九州的佐世保港;此前一直在西太平洋海域執行例行巡航的「羅斯福」號航母則在本周從夏威夷的珍珠港抵達了……聖迭戈,這意味著該艦完成了其海上部署任務,正式回到母港進行維護工作;同樣離開一線抵達聖迭戈的,還有過去一段時間裡一直在印太地區活躍的兩棲攻擊艦「好人理查德」號;整個印度洋里也沒有美國的大型作戰艦艇,「硫磺島」號兩棲攻擊艦目前的活動海域在紅海;在美國西海岸,「斯坦尼斯」號在完成維護後從4月下旬開始進行恢復性訓練,在這一海域的還有「埃塞克斯」號兩棲攻擊艦。

「斯坦尼斯」號也在忙著進行恢復性訓練

不難發現,在現在這個當口,距離西太平洋最近,且能夠隨時投入使用的航母只有西海岸的「斯坦尼斯」號,理論上該艦再過一周就能完成恢復性訓練,這之後再過一周的航渡,就能抵達西太平洋投入部署執行實戰任務,即使時間緊迫,邊航渡邊訓練的話,那麼也要7-10天之後,美國海軍才能將一個航母打擊大隊投送到西太平洋海域執行任務。如果算上過去的一周,大約是兩周時間。

這個時間長度,意外的和台軍在各種「以武拒統」的演習中設想的「堅持兩周等待美國盟友支援」不謀而合。按照美國現有的部署,這一航母缺位的大致時間,別國可以提前預測和準備加以利用,而美國縱使及時遭遇了這樣的突發危機,也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理想的調整。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最近的航母在哪裡」這句曾經讓每個美國總統都豪情萬丈的提問,現在可能要變成「我們的航母會晚幾天?」

堅守台北兩星期,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要爆發啦!哈哈哈哈……

正是因為這種顯而易見的不足,才有了馬蒂斯所謂的「神出鬼沒」論,作為一名海軍陸戰隊的將領,這種「神出鬼沒」的論述一定程度上符合地面作戰時的內線作戰原則,而通過縮短航母單次任務周期的方式,航母戰鬥群的任務安排將更加靈活,也更富於彈性;擺脫對沿途大量港口定期訪問和補充給養的依賴,也的確能夠加強航母打擊大隊部署的突然性。

學習陸戰先進經驗,航母上刺刀,開展海上游擊戰爭!

不過這種部署的新主意首先就遭到了海軍方面的懷疑。現在的航母按照36個月周期進行部署時,每次海外部署都有6-7個月的時間,而相對的航渡時間需要大約一個月左右(半個月左右從美國本土前往亞太或者歐洲,半個月時間返回美國本土),而以90天為部署周期時,航渡的時間仍然需要一個月,這也就使得航母在同樣的半年左右的部署時間中,用於航渡的時間增加了一倍,執行部署的時間則減少了一個月,如果部署到印度洋-阿拉伯海水域,則每次海外部署的時間只有一個半月。部署時間的減少,不僅讓艦隊需要更加頻繁地在部署和休整之間轉換,實際上還需要每艘航母在海上部署的時間進一步增加。

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種「神出鬼沒」的代價,就是美國海軍要比現在更加忙碌。想想今天的第七艦隊就已經因為連軸轉不堪重負,事故連連,不得不幾度找第三艦隊的艦艇趕來救場,如果整個美國海軍都開始這樣忙碌,那麼又有誰來替代他們?

2017年,第七艦隊連續發生三艘「宙斯盾」戰艦的撞船事故,「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是受創最重的

歸根到底,這種情況的出現有兩個原因,其一是美國海軍絕對實力在冷戰結束後的衰落。在過去的30年里,美國海軍可用的航母數量從15艘減少到了11艘,這還算上了「福特」號。在此前的若干年時間裡,美國海軍實際上只有10艘航母,甚至低於國會立法要求的11艘;

二來則是美國全球存在的需要,因為在亞太相對要執行任務壓力的加大,使得航母已經成為美軍在印太地區必須時刻保持存在的裝備,而在中東地區,由於長期對俄威懾以及在中東執行空襲任務的需要,美國海軍也必須長期在地中海/紅海/波斯灣保持航母部署,以作為在這一地區的前線基地。這兩個區域因為相隔較遠,使得美軍必須在這兩個方向都維持航母部署,特別是亞太地區,隨著新興航母大國無可避免地崛起,以往1艘航母鎮西太的情況,可能越來越難以持續下去了。

19世紀後期,當時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奉行「兩強戰略」,同時在地中海和波羅的海-北海方向保持強大的海軍力量,以保持對法國海軍以及俄國海軍的壓制。隨著德國公海艦隊的崛起和英國相對實力的衰落,在後來以力主建造無畏艦而聞名的英國第一海務大臣費希爾的主導下,英國皇家海軍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進行了數輪改革。先是將地中海艦隊和中國艦隊調來的戰列艦與本土艦隊編成新的海峽艦隊,以17艘戰列艦應對德國海軍,同時以部署在直布羅陀的大西洋艦隊作為接應,隨後進一步削減了地中海艦隊,以加強北海水域的部署,這些艦艇最後構成了英國一戰時大艦隊的主力,而作為代價,皇家海軍在遠東、印度洋甚至地中海的存在都大幅削弱。

是否要把第七艦隊改編為「本土艦隊」,也許就是幾年之後美國海軍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些人喜歡把中美比喻為一戰之前的英德,但是美國能夠接受從全球收縮的代價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的精彩文章:

每日軍情:S-400運抵中國 印軍一架直升機在中印邊境墜毀
以色列軍方:敘境內伊朗部隊向以軍陣地發射約20枚火箭彈

TAG:觀察者網軍工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