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71歲的戛納電影節,為中國電影開「小灶」?

71歲的戛納電影節,為中國電影開「小灶」?

隨著大魔王的飛機落地,第71屆戛納電影節正是進入「凱特·布蘭切特」時間。這一屆的評審團將在她的風騷帶領下,決出各項大獎的歸屬。

戛納電影節,國際最有名的「三大電影節」之一。與柏林電影節強烈的政治性和社會性及威尼斯電影節的先鋒實驗性不同,戛納電影節以其對電影藝術性的高度追求,被許多電影人認為是藝術電影的最高殿堂

但因為它的文藝高冷,幾十年來被普羅大眾看作是電影人和小部分影迷的自嗨,對中國觀眾來說也是既熟悉又陌生。

為了緩解尷尬組委會在評委方面啟用了越來越多和戛納電影節氣質不搭的明星。

去年各路18線小網紅齊上陣,甚至連中國網友都看不下去了。

到了今年,組委會今年非但沒有想辦法整頓,反倒增設了一個「中國電影榮譽大獎」共設五個獎項,為電影榮譽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受觀眾喜愛的影片獎。

從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楊貴妃》算起,入得了評委會法眼、入圍戛納電影節的國產電影不過20餘部。

並且其中能真正得到國際關注,在海外全面上映的電影更是屈指可數,那麼「中國電影榮譽大獎」,特別是其中「最受觀眾喜愛影片獎」的意義和公信力在哪裡?

據說,增設「中國電影榮譽大獎」這個單元,不僅得到了戛納組委會點頭,還與「導演雙周」「國際影評人周」共列為平行單元。

「導演雙周」,一個純粹的導演專業單元,由法國導演協會主辦。它建立的來由,就是為了抵制當時日趨嚴重的影展商業化。

加拿大天才導演澤維爾·多蘭不到21歲的時候,就憑處女作《我殺了我媽媽》在此嶄露頭角。

再比如「國際影評人周」,由法國影評人協會主辦。一個旨在鼓勵新銳電影人的處女作或第二部作品的平台。

1989年,王家衛和他的《旺角卡門》在這裡贏得全世界的矚目。

如今,這個單元還有了一個新成員,一個給華語電影開小灶的「戛納中國電影榮譽獎」。

該獎項由法國Charlene C創立,中國合作方為中國劇作家協會和浙江天珩影視文化有限公司,都是在業內並不知名的小公司。

Charlene C,似乎沒有柏林的通靈珠寶那麼有名,但他們確實在法國郵政下屬的信息網站Societe.com上有頁面,彙集商業法院信息的infogreffe.fr上也有。

綜合兩個網站的信息,Charlene C公司2016年7月註冊於尼斯,註冊資本1500歐元,相當於人民幣12000元。活動範圍是服務業中的「其他」。稅法上的類型是SASU,只能歸單一自然人或法人所有。今年1月1日最後更新時僱員數為。

有網友用谷歌地圖查了一下他們的註冊地址,居民樓,當然這個不一定準。

再來看看它的官網,主頁面看起來很正常。

但是當你逐個點開子菜單的時候,也是你逐漸走向崩潰的過程。

這些語無倫次的翻譯。如此國際電影盛事,一個合格的翻譯都請不起嗎?

人家赫然將「國際影評人周」寫成「一周評委」

再來,我們關注下「競賽規則」。

一句話概括就是,我們挑五部片子去參賽,一共設了五個獎。不出意外,人手一個,皆大歡喜。

再看下評判一個電影節或單元質量極其重要的構成——評委陣容

我們就單獨看看這個評委會主席吧。既然他最大的名頭是「法國芒通科幻電影節主席」,理解沒錯的話,這也應該是個挺「厲害」的電影節吧?

對於一個科幻電影節,你知道什麼最科幻嗎?那就是你出了官網,網路上就再也找不到關於它的傳說。

還有這個報名要求

我明明記得中國劇作家協會的通知里,寫著不收報名費

中國電影的年產量和中國電影市場的體量,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增長,但能夠殺入「三大電影節」的好作品,卻呈現嚴重下滑趨勢。

還是拿戛納電影節舉例,自從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摘得最高獎金棕櫚獎後,25年過去了,誰也沒想到,這成了至今無人應和的絕唱。

甚至在2016年,我們在當年的戛納電影節上,完全失聲了。後來有人採訪戛納選片負責人蒂耶里·弗雷茂,他說了一句當時大家沒在意,現在細思恐極的話。

(雖然無緣入圍,但)戛納市場的中國公司註冊人數,以及電影創作者、電影報道記者的人數不斷增加,從另一側面表明了戛納和中國越來越緊密的聯繫。

戛納電影節因為不向商業低頭,始終關注文藝電影,被影迷譽為守住傳統行業與藝術底線的最後防線。但是這樣看來戛納電影節,似乎多少有點晚節不保的意味。

但任何事都有雙面性。客觀審視一下,會發現走過了七十屆的戛納電影節絕對算得上是「老江湖」

它一方面秉承對藝術電影的固守和堅持,每年入圍的作品口碑有好有壞,但不變的是這部分始終沒有被商業侵蝕,也始終拒絕商業電影,極大程度保持了戛納電影節高冷的藝術范兒。

另一方面,隨著各個電影獎項的逐年增多,以及以奧斯卡為代表,聚焦商業電影的電影節風頭日盛,戛納組委會難免有危機感,和其他電影節相比,戛納電影節入圍的多是沒有什麼大明星的文藝電影。

本身吸引公眾注意、商業變現的能力就很差,那麼不放開核心獎項,就只能從無關緊要的紅毯上做文章,這也正是為什麼其他電影節對紅毯控制的都比較嚴。

但戛納電影節如果不放開就會新光慘淡,只能尋求變通。

堅守文藝核心之餘,放寬紅毯入口,不拒絕能夠引起話題性的18線網紅,甚至願意開闢特供中國的「中國電影榮譽大獎」。

相當於圈一塊地讓你隨便折騰,反正我們賺的盆缽皆滿,又能引起中國媒體的關注,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說,戛納電影節其實是稍稍犧牲了一點自己的美譽度,用來換得更多的商業回報和媒體關注度。

我們嘲笑戛納電影節晚節不保,沒準人家在嘲笑我們人傻錢多

所以,我們與其花時間來指責戛納電影節,倒不如用心多去創作能入圍戛納、走向國際的國產電影。

來源:毒舌網盤 文/劇毒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製片人 的精彩文章:

TAG:製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