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焦波:不迴避貧窮,不忌諱矛盾,因為這就是一場戰鬥

焦波:不迴避貧窮,不忌諱矛盾,因為這就是一場戰鬥

GIF

何為目見:

電影延長生命,紀實感知世界。

一目紀實特別呈現「目見」主題,通過採訪、對話等形式傳達紀實影像創作者、非虛構作品創作者的重要見解,增進我們對現實的關注和思考。

目見 第1期一目紀實 X 焦波:

?不要忘記,你始終在講幾個人的命運故事。

?拍攝脫貧攻堅不是跟風、討好,而是應該關心國家的大事。

?生活的本真就會打動人,鄉村的故事是拍不完的。

中國鄉村,往往在短暫的假期,在與父母的交談中,才會讓我們回想起來。

始終以來,「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家的論證對象,也是余秀華等鄉土詩人的精神家園,更是紀錄片創作者的深切注目。

紀錄片導演焦波一直將目光投向中國鄉村,這裡面有鄉村的可愛可親,也有層出不窮的矛盾和衝突。《鄉村裡的中國》等紀錄作品讓人們重新看到中國鄉村的優美動人,也更加了解那裡的人、那裡的性格。

(《鄉村裡的中國》劇照)

「一目紀實」有幸專訪焦波導演,他說,他對中國的土地有很深的感情,這種情感一直支持著他的拍攝。他為我們徐徐講述了他的鄉土紀錄。

焦波導演告訴我們,《鄉村裡的中國》廣受認可之後,他和拍攝團隊一直奔走在山東、江蘇、四川、貴州等地,關注各種各樣的鄉村形態,比如淘寶村、塑料轉型、瓜果種植等等。因為,鄉村的故事是拍不完的。

尤其不易的是,他的團隊十分年輕化,焦波導演每每提及團隊,都稱呼為「孩子們」。誰想在農村住上一年?這些年輕成員的堅持讓他感動,又深深感受到作為長輩的責任。山路艱險,這種責任甚至關係到死生大事。

走 近 大 山

在貴州,焦波和團隊直入大山深處,抵達最貧困的村落。以往都是住宿在村民家裡,由於這次沒有住宿條件,只能每日往返於拍攝地點。「那個地方特別苦。特別難的就是走路」焦波回憶說。

公路狹窄,兩車並行,很容易就被擠到懸崖邊上,甚至墜入深淵。山間小路,老百姓走起來健步如飛,對他們來說卻是困難重重。一個拍攝地點必經一處懸崖,必須要一步跨過去,讓人膽戰心驚。

焦波團隊的工作人員還要帶著三腳架、扛著設備。「我得停在那兒,看著他們一個個過去,我才放心。那個村莊,我不輕易地讓他們自己去。每次我得跟著。每次去那個村莊,都要步行一個多小時」。

(焦波作品《出山記》工作照)

這樣持續三百餘天,他們圍繞這些大山深處的貧困人家,記錄那裡的脫貧歷程,細緻展現政府和村民、鄉村和外界的關係,將四百多小時的素材提煉為98分鐘的《出山記》。脫貧前的嚴陣以待、行動中的一波三折,以及隨之而生的衝突和迷茫,被全方位剪入片中。


出山記

(2018)

導演

: 焦波

類型:

紀錄片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語言:

漢語普通話

上映日期:

2018-04-20(中國大陸)

片長:

98分鐘

又名:

Beyond the mountains

(《出山記》劇照)

紮實展示人物衝突、深刻觀照鄉村變革的《出山記》獲得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會最佳作品獎。焦波說,「不迴避貧窮,不忌諱矛盾,因為這就是一場戰鬥。」

紀錄片導演按照時代脈絡進行拍攝,這是無法避免的。談及脫貧攻堅的選題,焦波認為這不是跟風、討好,而是應該關心國家的大事。從《鄉村裡的中國》開始對鄉土題材廣泛關注,到拍攝鄉村的脫貧與變革,他已經有相當的準備,並且和團隊一起付出艱辛的工作。

談到國家政策與紀錄片創作,焦波認為:「即使拍攝國家大事,也要落實在小的細胞,從人的故事來敘述,而不是面面俱到的宣傳片。」

(《出山記》劇照)

焦波對紀錄片的理解,尤其看重紀錄片中的人。紀錄片不在於手法,而是創作者的態度。他覺得,紀錄片主要是講述人的故事,應當從事件本身的發展來看待故事的發展。「因為生活的本真就會打動人。」但是,攝影機始終帶有介入的角色,怎樣將現實中的故事相對自然地記錄在鏡頭中?對於焦波和他的鄉土中國來說,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我們去到那裡,老百姓還拿出雞蛋,煮給我們吃。我們必須給他們錢。我們會想辦法買點速食麵、火腿腸,用大鍋燒點水。有時候還會多買一些,讓村民跟我們一塊兒吃。這種情況就能拍到一些真實發生的故事,老百姓也很願意讓我們拍。

那裡的村民和幹部都很信任我們,發生什麼事情都會通知我們。哪個地方矛盾很大,哪個地方會出現什麼事情,他們都會提前跟我們說一下。我們不論怎麼拍,他們一點阻撓也沒有,也不會裝腔作勢,該怎麼說就怎麼說,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特別真實。

這種帶有人情味的相處,令《出山記》拍攝到變革中具有張力的衝突情節衝突、相對私密的情感變化。焦波的作品,不僅展現出中國鄉村的現實面貌,也記錄下拍攝團隊和鄉民們的深厚關係。

深 山 主 人 公

《出山記》的故事主線落在具有代表意義的三戶人家,他們採取不同的方式,目的都是為了脫離貧困的現狀。搬遷是最直接的方式,從山村搬到城市,成為城市生產的一份子。或是通過修路,打開封閉的大山,為城市源源不斷地輸送資源。在這些歷程當中,政府的基層幹部扮演了溝通和督促的角色。

專訪中,焦波大致介紹了主要拍攝對象的選取和跟進。申周,大山裡的年輕人,他堅持搬出村莊,但也面對家庭阻力——家裡的老年人懼怕改變。焦波說,跟進這戶人家,不管是搬還是不搬,必然有一段故事。在申周看來,跑到省外務工,無法從根本上改變貴州的貧窮。這樣一個年輕人的見識和思考,讓焦波覺得有些不同。

看中拍攝對象之後,首先要採訪。我們跟申周談了近三個小時,而且在左右放上兩台機器。從他記事開始,了解方方面面的故事:家裡的情況、即將做些什麼、今年會出現什麼事件。同時讓他適應機器,放鬆下來。

拍攝不能干涉事件的發展,但可以預測大致走向。拍攝現場會發生各種各樣的事件,已經在心裡進行剪輯,緊跟故事的主線。

(《出山記》劇照:申周與父親發生爭吵之後)

風波過後,一家人搬入城中,《出山記》記錄下申周第一次帶著父母到超市的情景。焦波說,當申周告訴他要去超市,他隨即跟拍:

一點不用導引,他們進超市時還挽著褲腿,肯定看什麼都新鮮;牙刷的標價,把2塊的看成20;土豆那麼大,(申周父母)說放點泥巴長的更大。

只要跟著他們就很精彩,因為他們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不過,也有導演未曾料到的:申周父母在新房吃飯,還習慣性地盤算著養雞的事情,很好笑。但申周媽媽看著新房一邊說,雞屎就找個篩子接著,說明已經有衛生的意識。

申學軍是其中一個貧困村的村幹部,焦波說,這個人給他的感覺是,有一定文化水平、有爆發力、有張力。村民的住宅散落山間,因此他要在各處奔走,十分艱辛。政府的搬遷政策,他苦口婆心地傳達,有時爭論激烈,甚至發生毆打。

其它村落也是如此,但他們面對拍攝團隊,往往並不展現出來。「可能拍攝時他們在開會討論,等拍攝團隊一離開,他們又爭執起來。」焦波覺得,申學軍這個人很真誠,遇到什麼困難都不迴避鏡頭。

(《出山記》劇照:主人公申學科背著父親去看病)

另外一位拍攝對象同樣是仗義直言的性格。因為曾在外打工,加上父親重病,申學科迫切想要搬出大山,走出封閉的村落。

由於沒有達到搬遷條件,脫貧的方式改成修路,中間經歷許多波折,道路終於落成,讓申學科十分感慨:自己的家鄉幾千年沒有車輪駛過,依靠人挑肩抗的狀況終於改變。焦波說,「經常能感受到這些人的淳樸。」

拍攝人物的情感和信任是焦波尤為看重的,這樣鏡頭才能融入他們的故事,感受到他們人物的欣喜和迷茫。《出山記》結尾,剛剛搬進城市的申周父親依舊蹲在陽台吃飯,他忽然望著遠處發獃。

焦波說,申周父親的窗外已經是高樓大廈,但我能感覺到,他的心已經飛到那座熟悉的大山。於是,影片緊接著這個鏡頭,從上空拍攝蒼翠深山,長鏡頭一點點往後拉開,彷彿也在訴說離別。焦波說,「提到這裡,還挺激動,有點想掉淚。」

(《出山記》劇照)

在 紀 錄 之 間

《出山記》團隊跟拍一年多的時間裡,鏡頭下的人們發生了巨大變化。焦波說,搬出大山的村民能不能適應這些變化,現在還很難說。至少這一代人都不一定適應。

當問到還會不會拍攝他們之後的生活,焦波一笑,說「《出山記》在北京發布的時候,白岩松出了一個題目,讓我繼續關注搬遷之後的城市生活,取名《山外山記》,我努力吧,這樣去做當然很有意義。」

談到紀錄片帶來的收穫,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我對土地就愛的更深了」。對鄉土中國的記錄也在促進他的成長:

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太了解中國鄉村,太了解農民了。其實深入下去,很多地方都不是特別了解。尤其是極速發展之下,農民在想什麼,他們的渴求是什麼,已經跟原來的鄉村很不一樣。

在深入鄉村題材的過程中,也將情感不斷發酵。焦波說,「就像深愛一個人一樣,要一直愛下去」。

很多人對他的敬佩,也常常源於焦波對中國鄉村的真誠了解,以及放下情感的冷靜觀察、生動記錄。這讓人回想起台灣電影人侯孝賢常說的:

「無論哪一件事情,哪一種行業,只要從頭到尾一直做,一直做,自然會形成一個動人之處,一種熱情和一份堅持,這就是實戰。」

採訪到焦波導演時,他的《出山記》在英國的放映剛結束。他說,英國同仁肯定拍攝手法,覺得很震撼,但對搬遷不是很理解。他們認為那個地方那麼美,住在那裡不是更好。這是國情不一樣,跟英國的鄉村不同,因為那裡缺乏基本的生活條件。

(《出山記》劇照)

談到紀錄片市場的看法,焦波說,自己的作品很幸運,《鄉村裡的中國》已經在網路上廣泛傳播,目前《出山記》也在數千家影院上映。

紀錄片難找資金的問題,也常常令他感到困惑。雖然出現《二十二》那樣的票房成績,但他覺得不能著急,隨著國民素質的逐步提升,紀錄片的真正價值會更加受到重視。

既讓政府滿意,又表達紀錄片人真正想表達的東西,這是很難把握的。我們能做的就是把片子做好,拍的更精彩。不論拍攝什麼題材,應該首先是打動自己的人和事,然後一直堅持。

因為對農民的感情特別深,他尤其珍視農民的優良性格。對於現在的年輕創作者,他認為也應該有一點堅韌的精神,那種一直咬著牙在上坡路前行的精神。

一如中國優秀的紀錄片創作者們,焦波覺得,應該把評價留給歷史,「記錄就是最珍貴的東西」。

(焦波導演人物速寫)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目紀實 的精彩文章:

他才是真正的頭號玩家:17歲拍電影、23歲打破票房記錄、70歲照樣玩VR!

TAG:一目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