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跨界巔峰對話 深度探討AI+RT智能機器發展路徑(上)

跨界巔峰對話 深度探討AI+RT智能機器發展路徑(上)

5月10日,第五屆中國機器人峰會暨智能經濟人才峰會上,「AI與RT智能機器」 巔峰跨界對話激情上演,為業界送上了一場智慧交融的思想盛宴,成為本屆峰會的一大亮點。

論壇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機器人研究所名譽所長、IEEE機器人與自動化學會北京大區主席王田苗,科沃斯機器人董事長錢東奇、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國家千人專家、寧波江豐電子董事長姚力軍結合自身行業情況,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的發展問題、未來趨勢等進行激烈的思想碰撞。我們將精彩對話內容整理髮布,來看看他們現場說了什麼?

王田苗任論壇主席兼主持人,他提出業界關注的幾大話題,引發巔峰對話。

話題一:未來3至5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前景預測

王田苗:我了解到這樣一些概念與大家分享一下。未來3-5年,一是產量在上萬台套的機器人公司可能會出現兩至三家,現在,我國最高的是兩千多,世界最高的一般是兩萬到三萬、四萬。二是工業機器人將形成良性的生態配套。三是由原來的簡易的機器人臂到六自由度輕型機械臂將開始進入汽車,進入各個行業。想請四位提出看法和批判意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

錢東奇:雖然這個預測數據有點低,但我非常相信這個概念,我個人認為現在的自動化技術,無論從運動機構、感測器技術、計算機視覺都相對比較成熟。因此,機器人在工業化的應用場景當中取代人,這是一個必然的大趨勢。但站在服務機器人公司的視角看,這個預測數據有點低。

科沃斯機器人董事長錢東奇

福田敏男:未來人工智慧與機器人融合是必然趨勢。第一、組裝和工業化的生產流程是工業機器人發展的重要要素。第二、今天在峰會上看到了先進技術的感測器和人工智慧技術展示,如何把人工智慧技術更好地與工業機器人結合,未來前景廣闊,這也是今後的發展方向。

北京理工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福田敏男

傅盛:機器人產業將呈爆髮式增長。前年我準備生產機器人時,減速器還很好買,去年開始做機械臂時,減速器已經開始出現全球缺貨的現象。現在製造業智能化改造需求強烈,比如一些家電行業的生產線都在用很多機器人。

姚力軍:沒有核心技術很快會淹沒在潮水裡。第一、機器人在風口上,產量增加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家必須冷靜想一想,從事工業人機器的目的是什麼,第二、做為企業千萬不要盲目跟從,不要一哄而上,一定要考慮清楚自己是做核心技術還是做什麼,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很快也會淹沒在潮水裡。

話題二:未來3至5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前景預測

王田苗:對於未來3-5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前景預測,有這樣一個看法。第一、未來3-5年服務機器人產值將超過工業機器人。第二,中國服務機器人未來在十大單品裡面將成為世界第一,分別是無人機、兩輪自平衡車、清潔吸塵器、教育機器人、交互會話機器人、物流配送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無人駕駛等。第三,服務機器人開始嘗試由賣產品,轉變為用戶提供定製內容和租賃服務的商業模式。我想問問四位對服務機器人這個的發展的態勢,你們認可還是有什麼補充或者建議?

錢東奇:服務機器人的瓶頸在於自動化技術。服務機器人根據技術成熟度,分為工具、管家再到伴侶的幾個階段。工具是指完成某一特定任務。比如說掃地機器人,它就是完成掃地這件事,這類服務機器人,未來3-5年爆發是肯定的。未來5年,服務機器人肯定會超過工業機器人的產值。工具是第一階段,自動化技術水平是基礎。而未來基於物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提升,服務機器人在從管家到伴侶的過程將快速提高,未來三五年從管家到伴侶只是一個探索過程。但現在探索的瓶頸不是人工智慧技術,而是自動化技術發展得沒有這麼快。

福田敏男:服務機器人要按功能分好類。對於服務機器人的技術,其實還沒有發展到特別先進的階段,我想強調一點,服務機器人一定要在功能上和價格上進行細化分類。舉例來說:同樣是烹飪功能的服務機器人,做壽司的機器人動作就比較單一,但是做飯的機器人動作就複雜一些。另外,在價格方面,一定要緊密結合消費水平和市場需求,單一功能的機器人,應該放低價格,適應大眾消費,與功能複雜的機器人區別開來。

現場記者與參會嘉賓

傅盛:服務機器人的產值要看未來幾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程度。如果說提供智能服務的機器都叫服務機器人,那麼未來三五年內,產值至少實現五百億,將超過工業機器人。但是如果把服務機器人定義成一個可移動,不只響應指令,還可以實現更高難度動作的,除了科沃斯做的很出色外,其他企業都銷量都不是太多。服務機器人發展的核心是在交互體驗上,能否達到用戶的臨界點,要看未來幾年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程度。

王田苗:剛剛錢總說服務機器人從工具到管家再到伴侶,能不能通過人工智慧實現功能倒推,不是從工具到管家再到伴侶,而是先從伴侶然後進入管家再進入工具,開拓服務機器人一個新空間?

傅盛:這是一個好問題,說實話我也沒有答案。但是會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往回切,如果真的在服務機器人上積累了很多經驗以後,到工業的具體應用里可能會一下子改善很多。日本做大型工業機器人的很多,但是他們在深度學習方面用得不夠,這是中國的機會,中國的互聯網、大數據,軟體應用都比日本用得多。在工業機器人上,你一上來就比成本會打得很慘。與其在原來的道路追趕,我們最擅長的四大發明都是和生活相關的,我覺得在機器人產業上也可以積累足夠好的技術往回做。

王田苗:姚總您能不能在服務機器人上說一些自己的判斷和思考。

姚力軍:有三個概念,第一個概念是智能家電,第二概念就是智能家居等組成的智能環境,第三個概念就是服務機器人。如果把這三個概念融合起來,藉助人工智慧技術就會針對具體需求,生產相應產品。問題是現在人類需求太多,很難找到具體的應用。所以,服務機器人需要針對一些特定化的場所,一個一個去找需求,可能才會有更多的市場。我們還需要真正找到服務機器人能夠解決我們生活問題的哪些問題。

話題三:做機器人產業很累、很辛苦是什麼原因?

王田苗:機器人是一個非常讓人興奮的時代,也是一個非常焦慮和苦逼的時代。請姚總宏觀地說下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為什麼苦逼?為什麼很焦慮?為什麼做機器人產業的人進去以後發現不好玩,很累的,很辛苦,是什麼原因?

姚力軍:機器人公司很多,盈利的其實並不多。人工智慧一忽悠,很多人就動了心,這口飯吃不好,有兩個問題,一是缺少核心技術,整個核心部件很可能都要依賴從國外進口 。二是一哄而上、毛利率變得越來越低,形成一個惡性競爭。一定要強調你可以用別的控制器,也可以用別人核心的部件,但是一定要想清楚,什麼東西是你的核心。只有擁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長遠。核心技術是殺手鐧,是解決問題的金鑰匙。

傅盛:跨界的難度是對用戶需求理解不一致,研發生產很難執行到位,產品就會與設想有差距。機器人是一個綜合體,做好單一一個點打動不了用戶。比如說做晶元,每個人都看到晶元的優點,但是一個機器人很難用一個晶元解決問題,很難拍板做一個事情,深度學習也是這樣的,做神經網路和做視覺的,不同的人不一樣。做硬體的要強調小步快跑,他們說那不行。核心問題還是要把用戶需求抓住,把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做一款滿足需求的產品。

錢東奇:我覺得焦慮會一直伴隨。我是2000年開始進入服務機器人領域的研發,其實到今天為止我已經焦慮了18年,根本的原因其實就是如何融合各種軟硬體技術,解決用戶的某一個特定的目的的滿足,形成一個對應的商業對價。隨著應用過程中,我們要補強各種短板,大家都在做機器人,有些是在做概念,投資也好政府驅動也好,最終都要進入市場,產品決定你真正能不能在市場的核心點,所以這個焦慮會在後續的過程當中一直伴隨。

話題四:如何看待三個跨界問題?

王田苗:三個問題關於跨界的問題。第一個跨界是機器人作為智能製造的一個部分和互聯網的跨界,將來服務機器人可以通過租賃和定製服務來收費,而不是簡單地賣產品,姚總您認同嗎?需要什麼機器人就在微信上付上個一百二百就可以用,有可能嗎?

姚力軍:中國人的消費習慣可能不是這樣的。

王田苗:付費方式變了,不是到商店買一個機器人,而是需要這個和老人對話的,就去下載老人的,需要財經評論的就下載一個財經評論的,它的行為在家裡。

王田苗:錢總怎麼看待?

錢東奇:B端的服務機器人更贊同這樣的一個想法。C端我覺得有挑戰,將來可能是硬體和互聯網之間會高度融合。

王田苗:傅盛有沒有在這個方面,從互聯網或者人工智慧思維?

傅盛:租賃模式可以讓用戶在使用它的時候首次付出成本低,尤其對2B是可以的。租賃可以降低成本,在2B這種行業應該會大行其道。

福田敏男:我舉個例子,日本有一家企業,就是做硬體,之後所有的用戶就像付電話費一樣,每個月付費進行服務升級,這是一種商業模式。

王田苗:第二個跨界,中國現在越來越開放了,所以說經常會和德國、日本還有美國合作。但是,中國在一些感測器或者是技術部件之間還是有一些差距。我的問題就是想問福田敏男,您作為一個日本專家或者站在日本企業角度,願不願意和中國進行投資、收購、合作?因為日本有很多好的感測器,很多好的驅動,好的執行器。還是你們相對來說,不太願意參與這種相應的投資或者是併購、合作?

福田敏男:有一些國內企業已經找到我,要做機器人。但是機器人不是短時間就能做成的,中國企業一定要花更長的時間,這樣才能和日本企業的思想融合起來。

王田苗:最後一個跨界就是跟政府跨界,政府對智能製造也非常重視,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建立生態和產業園,有40多家或者40多個地方。我想最後這個問題聽聽姚總和錢總,這種生態產業園在全國40多個地方,對於機器人這樣一個產業的發展,起到什麼重要的作用或者還存在什麼問題?

錢東奇:個人覺得有點泡沫過多了。在中國,其實從兩個極端看,一個極端看就是一哄而上,另外一個極端,確實可以把一點事做出來。

姚力軍:總體認為是好事,比不做強。這個領域國家是需要的,是未來人類發展的前沿,我相信可能不一定40都成功,有10個成功了,做得好也是我們的進步。我們應該來鼓勵,在全國繼續推廣技術和產品。

論壇上,五位嘉賓還對服務機器人如何能崛起進行了深入的對話,並就「AI與RT智能機器」方面問題回答了記者與現場人員的提問。精彩對話,將於明天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器人庫 的精彩文章:

人工智慧升級 索尼擬首推烹飪機器人
「機器人+」引領寧夏智能製造

TAG:機器人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