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原標題:為什麼甲午戰爭時,中國陸軍打不過日本陸軍?


甲午戰爭時的中國陸軍,之前也打過十餘年的太平天國戰爭,剿過捻軍,平過西北、雲南回亂,將領也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職業軍人。



甲午戰爭中,清朝陸軍使用的是從德國進口的先進步槍,日軍使用的是日本國產的老式步槍,許多日軍在繳獲清軍的「先進武器」之後,竟然還不會使用!


大清,你究竟敗於何處?

一、兵力對比


甲午戰爭前,日本常備軍有七個師團,士兵人數20萬,甲午戰爭時達到24萬,其中17萬參加了戰爭,日本同時還僱傭了不算入軍隊的15萬人參與了後勤保障。



而清朝加上舊軍隊八旗,綠營還有淮軍等算下來,全國總數為60萬左右,其中淮湘楚甘這些曾經與太平軍打過,具備相當戰鬥力的軍隊總數只有10萬左右。


實際不止甲午,之前中法戰爭,清朝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就團練拉起來的那幾萬人,分批成幾千人一隻的隊伍,而綠營等世兵制士兵,已經淪為地方治安軍隊根本不具備戰鬥力。



清朝懂這個道理所以後來西北、越南、甲午對外作戰都是這些幾千人的隊伍出去打,面對近代制度化的軍隊,隨隨便便拉起來數萬人的法軍日軍,清朝砸重金才維持出來的宗族近代軍隊人數根本不夠消耗。


一旦打起來,連軍事上最基本的兵力優勢都做不到,更別說別的比如後勤統一等。



所以,兵力不佔優勢。

二、上層建築


假如中央想集全國之力打這一仗,地方聽不聽?四川湖南有能打的軍隊,即使不考慮調度困難,人家願不願來?這些都是問題。



如果說鴉片戰爭是因為科技代差無能為力的話,那甲午戰爭更像是國家管理能力的差別。


一邊是明治維新後蒸蒸日上同仇敵愾的日本,一邊是洋務運動半截滋夕陽西下的我大清。各個地方政府心懷鬼胎,甚至有看好戲的。



比如甲午戰爭之後福建水師去向日本要戰爭中被擄走的船隻,理由竟然是「你們和北洋水師之間的戰鬥,管我們福建水師屁事?」


三、支持力度


人家日本打這仗是天皇帶頭,民眾一心,朝野上下都給了這仗很大的支持,反觀大清,清流黨無論是在戰前還是戰時都一再攻訐李鴻章,攻擊淮軍,攻擊北洋水師,把這場仗視為扳倒李鴻章的契機。


李鴻章也因為怕軍隊覆沒,失去了在朝廷上的地位和發言權,所以指揮混亂,極力避戰。


甲午戰爭根本就不算是清日交戰,是李鴻章以自己的私軍與日本和大清朝廷上的黨爭在戰,這場仗,沒打之前,註定清國就已經輸了。


四、各懷鬼胎


當時朝廷內部分為主戰派和調停派,翁同龢主戰,李鴻章主張讓列強調停。能夠形成這種局面,本身就是一種不正常的情況。


古代人常說「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天下太平也」。而朝廷內部,反倒是文官主戰,軍方主張調停。在這種異常現象的背後,無論文官還是武官都各懷鬼胎。



翁同龢又何嘗不想通過戰爭削弱北洋的實力呢?李鴻章主和,是因為李鴻章明白淮軍已經開始越來越綠營化了。一旦開戰,中國必敗。但是李鴻章就完全沒有擁兵自重的想法嗎?


五、軍事制度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晚晴的各級軍官,主要依靠的是鎮壓農民起義的軍功步步高升的。這批軍官,鎮壓農民起義打打雜牌軍還湊合著能行,和久經訓練的正規軍比較,立刻原形畢露了。


與清國形成對比的是,日本陸軍在19世紀80年代改革軍制,形成了「師團-旅團-聯隊」建制,能夠集中有限的力量,取得戰爭的勝利。


六、重文輕武


中國從漢代以後,每個朝代都會出現開國後,軍隊質量迅速下滑的情況,開國時期幾萬頂別人幾十萬,下滑後幾十萬頂別人幾萬,宋以後更加明顯。



大明百萬大軍讓李自成縱橫來去,最終丟了北京城。大清被洪秀全的拜上帝軍拿下了半個中國,如果是清初剛入關的八旗,我認為滅洪楊是很容易的。


這種軍隊質量迅速下滑的情況,不僅是制度使然,也是文化使然。重文輕武的政策,愈發演進成為用文防武,說是滿朝文武,實則已經全成文官。



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等雖有大功,卻不能在京城獲一職位,武將出身者不能在皇帝身邊任職已成定例,一旦遭遇大型戰事,朝廷負有全局指揮的責任,卻沒有軍事經驗,錯誤指揮在所難免。


給讀者的話:

喜歡杯酒的文章請點贊,關注,分享!歡迎推薦給您最好的朋友,歷史、國學、風俗等你來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杯酒品歷史 的精彩文章:

既然深愛小師妹,令狐沖為什麼沒有儘力爭取?
清朝的統治,是否導致了中國發展的倒退?

TAG:杯酒品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