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孝由心發,以心養親!

王陽明:孝由心發,以心養親!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母親節

母親節,起源於美國。1914年,美國議會將每年五月的第2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在此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效仿。通過母親節表達對母親的感恩,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心聲。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孟郊《遊子吟》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詩經·小雅》

這些流傳了千百年的經典詩句,處處飽含對母親養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母子連心的深情也躍然紙上。

我們為什麼要感恩母親?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尊老孝親的傳統。《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學生宰我(亦稱宰予)關於孝親的對話: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

「女安,則為之!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

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孔子的弟子宰我(亦稱宰予)問孔子,為什麼父母去世以後,兒女要守孝三年?感覺三年有點太長了。這是禮制嗎?

孔子說,守孝三年並不是禮制的要求,而是仁心的要求。一個孩子,三歲以前,都是由父母抱著的,三歲以後才能單獨走路,離開父母的懷抱。父母對自己二十年的養育暫且不論,這三年最要緊。所以守孝三年,就是對父母懷抱了我們三年,把我們撫養長大了的一點點報答。

作為一個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心情是悲痛的,如果這個時候還吃著美味的食物,穿著華麗的衣服,唱歌跳舞追求快樂,這與悲痛的心情自相矛盾,心裡也會不安。

對母親的感恩,並不是外在的規矩,而是每個人發乎內心的真誠與真情。

母親是人心最深處的依戀

在《王陽明年譜》中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王陽明三十二歲時移居杭州西湖,拜訪了南屏、虎跑的各個禪寺。

其中有一位和尚在寺中閉關了三年,既不說話也不睜開眼睛看人。陽明先生大聲呵斥他說:「你這個和尚終日口巴巴地說些什麼!終日眼睜睜地看些什麼!」和尚內心被觸動了,大吃一驚,睜開眼睛和陽明先生對話。

先生問和尚家裡還有什麼人。和尚回答說:「還有老母親在家。」陽明先生問:「你思念老母親嗎?」和尚回答:「不能不思念啊。」陽明先生當即指出愛母、思母是人的本性。和尚很感動,滿眼淚花感謝陽明先生的指點。

第二天等陽明先生再來寺院時,問和尚的去向,答覆說和尚已經下山回家去了。

陽明先生指出孝親之心是人的本性,是不應該被抹殺的。無論一個人如何標榜自己斷絕紅塵,大義滅親,都是無法隔斷母子連心的聯繫的。「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這是人之根本所在。沒有孝心的人,不可以為人。

如何感恩母親?

在母親節這一天,微信朋友圈裡一定會有孝子、孝女們在朋友圈裡大秀孝心和孝行。

感恩母愛是好事,說明人的良知還算光明。

陽明先生指出:知行合一。要發自內心的孝才是真的孝,否則只是個「義襲而取」。為了表演而作秀,這和請戲子演一出孝敬父母的戲又有什麼區別呢?

此心若無人慾,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要求個凊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出來。

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許多條件便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了枝葉,然後去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陽明先生告訴我們:孝心體現在用心,而不在於具體形式。要以心養親,不簡單地以物質條件養親。

我們在感恩母親的行動中,多問問自己的本心,用最誠摯的心去問候母親,關照她的衣食冷暖。

「兒行千里母擔憂」,我們出遠門時一定要讓母親安心,有時間多和母親通通電話,聊聊天。

用心去做,就是盡孝,也是感恩的真知和真行。

祝願天下的慈母健康、平安!

來源:致良知學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人間幾許風波平——古詩詞中的三大悟境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