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自古以來就愛好和平?真當這960萬公里土地是充話費送的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愛好和平?真當這960萬公里土地是充話費送的呢!

原標題:中國自古以來就愛好和平?真當這960萬公里土地是充話費送的呢!


夢回吹角連營,翻看種花家歷史:自唐宋始,中國只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土地就可以過上好日子,不像西方那樣劫掠為生。這是文化更是智慧,當引以為傲。


中國,領土面積世界第三,領海面積三百多萬平方公里,除了俄羅斯、加拿大這種大部分國土在半凍土層的國家,也只有美國才堪相比。國土大部分處於溫帶,小部分處於熱帶,可以說是得天獨厚的風水寶地,咱老祖宗那個穩啊!

我們經常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人家老外很不服氣,俄羅斯的土地是馬刀砍出來的,美國的土地是左輪屠出來的,憑啥你中國人占著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寶地,愣說是愛好和平出來的?


問得好!今天風博士就帶大家夢回吹角連營,翻翻看種花家的歷史。


中華民族的祖先公認為炎黃,炎黃之前是三皇,炎黃之後是五帝(含黃帝)。不過這些都不算信史(雖然寫入史記),信史還是要從商說起……是不是太遠了,沒辦法,你要學美國歷史那很簡單,兩百年就完了。


從商開始,中華先民就進入了暴走的節奏。當年咱有多崇軍尚武要從兵役制度說起。那就是徵兵制!西方叫公民兵制。每一個成年的男子都要服兵役,至少兩年(不包括路上的時間),兵役結束就可以回家,不過還是要每年農閑時期參加訓練,一旦有事,「可汗大點兵」,你就可以上戰場了。比起當年東夷西戎部落那些亂七八糟的兵役制度,商軍總是能牢牢佔據著人數上的優勢,至商紂王的時候,他已經基本上打垮了東夷部落,將今天的華東地區統統納入帝國的版圖。

得中原者得天下!



那年月的中華先民們可沒什麼愛好和平的觀念。和斯巴達人一樣,中華先民雄赳赳,氣昂昂,東征西討,南征北戰。《詩經》中直接或間接反映戰爭的詩篇有30多首,「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我們說的同袍之宜便是來源於此。那時候打仗可不是什麼不好的事情,而是像運動會一樣。搶錢搶糧搶娘們!順便還搶點地盤。東周列國的歷史,其實就是華夏族殖民擴張的歷史,每個諸侯國都是一個殖民據點,全民皆兵。由於徵兵制能提供大量兵員,在自然環境並不那麼惡劣的地方,中華先民就是Zerg一樣恐怖的存在。



不過很快,這種粗放型的擴張模式遇到了問題。

問題就出在這個全民皆兵的徵兵制上!農民嘛,春忙秋忙,夏天和冬天是沒啥事情的,所以徵兵制可以有效利用這些閑下來的時間大家一起去賺點外快補貼家用,順便還能攢點軍功。在國家比較小的時候,這是適用的,但當帝國成型,徵兵制的缺點就開始暴露出來。秦征百越,一打就是九年!就算你人可以輪換,但路你總要靠腿吧?


大家攤開地圖,從西安到廣州,多少公里啊?走高速1675公里。你一天走30公里(近代步兵行軍能力),走路就走兩個月,更別提還要翻山越嶺啥的。即使不去計算後勤補給問題,光是徵召和行軍就極大的破壞了生產。


如果一個國家長年累月這麼干,那必然要形成嚴重的內傷。而且全民皆兵意味著大家都會打仗,造起反來也是駕輕就熟,秦二世而亡就和這條脫不了干係。



當王朝的版圖比較小的時候,全民皆兵的制度能極好的適應當時的條件,但當帝國擴大,徵兵制的弊端就擴大了。解決的辦法有兩個,一個類似周朝,分封一個諸侯過去替你管理,比如說安祿山。

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這個和以海為路的大英帝國不一樣,英國人坐船遠征還是可以控制住一些小山頭的,不過即便如此,美利堅還是獨立了。


經過安史之亂、五代十國、黃袍加身等等戲碼之後,有宋一代中華核心版圖基本上確定,崇軍尚武的傳統也改了不少。從這個時候起,中華民族大約可以稱為熱愛和平的民族了。


怎麼說呢?


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千年的融合下來,北到草原,西到高原,東南到海,基本上就剩下華夏族的人,佔比高於90%。再往外面擴張成本太高收益太低!

請注意,當年適合耕種的土地都在長城裡邊,草原沒法種地,而適合種地的北大荒那時候交通不便。加上徵兵制本身不太適合遠征,中原王朝的戰爭都開始局限於自衛反擊,我把你從我的農場趕跑就好了,至於那些草地,我沒啥興趣。


是不是很奇怪,明明草原可以放牧,為什麼中原王朝會不感興趣?


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種族天賦——勤勞。


和西方人的戰爭目的不一樣,華夏族感興趣的是土地。而西方崇拜的羅馬人、斯巴達人都是不事生產的奴隸主,他們的收入主要靠對外搶劫。只要我們熟讀歷史就能發現,這種搶劫模式到了中亞草原地帶就不適用了,因為那除了草啥都沒有,人家反過來還要搶你呢。等哥特人把羅馬帝國搶了,歐洲就步入了搶劫和反搶劫的中世紀,直到文藝復興之後出去搶劫印第安人。所以啊,英國人不是不知道東印度公司有問題,而是不搶劫他活不下去!


大家一定會產生一個疑問,那我中華就不需要牛羊肉了么?


當然需要!但這些都可以用貿易解決。自從佔據了華北平原這塊風水寶地,華夏耕耘千年,GDP常年居於世界首位,瓷器、絲綢、茶葉常年暢銷海外。我們通過農業和貿易就可以獲得穩定的收入,而發動戰爭不僅消耗巨大而且收益並不穩定。能動腦的事情為什麼要動手呢?



乾隆「農家樂」瓷瓶,反應了我國卓越的技術實力和乾隆的渣審美


為了讓大家明白這個道理,風博士準備了一個簡單的數學模型。當年的中國大約一億多人,人少地多,你是要這些人去種肥田,去做瓷器呢?還是希望他們去放牧呢?顯然,放牧是低效的,做瓷器是賺錢的。這一切也反映到了唐宋之後的兵役制度上。由於徵兵制的缺點,在工農商並立國土廣闊的社會裡已經難以為繼,隋唐的府兵制可以看做公民兵向募兵制的轉型,政府用土地購買一部分人力專門從事作戰。這樣一來從軍的人數大大減少,而武器裝備也向職業化邁進。直到後期轉為直接用金錢僱傭的募兵制。


這樣,軍隊實現脫產,可以常年作戰而不必擔心損傷經濟。只要朝廷湊得夠軍餉,戰爭就能繼續打。


明中期出現的戚家軍就是典型的僱傭兵,當兵拿軍餉,接受訓練,這是近代化軍隊的雛形。在對抗倭寇的戰爭中,戚家軍就是一台超級粉碎機,每次交戰的交換比都高達幾十倍,日本武士紛紛玉碎中華。按說,此時西方正處於大航海時代,積極對外搶劫,中國也有足以掃平南洋的職業軍隊,國力也遠不是那些西方小國可比。但是只聽說過中國人南洋經商,沒聽說過中國人去大規模搶劫。


其實還是那個道理,貿易所產生的利潤遠遠大於直接搶劫和破壞,中國人根本沒有動力去這麼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役使」,你的地沒法種,你的人我沒法用,那我侵略這裡做什麼呢?成本完全划不來嘛!還不如跟你做生意呢。


從明清之後,中國對外貿易常年順差,世界開採的白銀一半流入中國。自那個時候開始,只要保證中國東南核心經濟圈的安全就可以通過國際貿易賺到想要的資源,維持和平的國際環境才是對我們最有利的。


你想想,日本人比中國少那麼多,人口密度卻是中國的三倍。由此可見,中國無論從領土、人口、資源上都已經足夠,也到了古代管理能力的極限。從唐宋開始,只要好好經營自己的土地,佔領足夠的屏障地區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完全不需要像西方人那樣靠掠奪生活。


所以結論就是,在四千多年的中華歷史裡,我們至少在近1000年左右的時間坐穩了世界第一,不追求對外擴張,也不再全民皆兵。相較於西方從戰爭走向戰爭,至今還在用各種借口隨意開戰的國家,我們確實可以算得上是自古以來就是個愛好和平的國家。


那……前邊3000年怎麼算呢?


也沒關係,反正對於西方人來說,還沒有他們祖宗的時候,我們已經愛好和平了。

本文是風博士為《蔣校長精選》獨家撰稿,版權所有!


如需轉載或有意投稿請聯繫微信:tiexuevivi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校長 的精彩文章:

西方對俄吹響"流氓哨",關鍵時刻又是中國千里馳援!
facebook失寵的背後,竟是美國對「民主」的絕地反擊

TAG:蔣校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