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此,世界上多了60位愛聽崑曲的人

從此,世界上多了60位愛聽崑曲的人

半度小空間 | 從此,世界上多了60位愛聽崑曲的人

文/袁蓮

崑曲是一樣古老而難懂的藝術,戲文多出自於文人之筆,因此唱詞優雅、用典極多,雖然地位崇高,但確實會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感覺自己看不明白崑曲、欣賞不出妙處。

4月28日在半度雨棚的崑曲雅集上,北昆優秀青年小生演員張貝勒卻讓場下沒看過、不了解崑曲的愛上了崑曲,而本來就是戲迷的觀眾,則對崑曲有了新的感受。讓我們來回顧一下,貝勒是怎麼做到的。

身段講解

同樣是指人,文質彬彬的巾生會用「蘭花指」,落魄窮酸的鞋皮生用的是「掐指」,而英武帥氣的雉尾生則用食指和中指組成的「劍指」,手指細微的差別,就能表現出人物不同的氣質,簡單的變形,卻又體現了高級的美學運用。

同樣是走路,巾生穿厚底靴,邁方步,溫文爾雅、氣定神閑,鞋皮生就要拖著腳蹭地面走,為了人窮到鞋後跟都破了,一抬腳鞋就要掉下來,這樣表現人物的窮困,誇張但不失真,生動有趣,而大冠生,尤其是唐明皇老年,又要結合老生的步法,由大腿帶動小腿邁步,表現老年人小腿無力走不動路的樣子。這些步法的設計,來自於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又經過幾百年一批批先輩演員的積累,成為行當的表演程式,一經人解釋其實非常好懂,又具有美感,怎麼不令人嘆服。散場後有位觀眾激動地說:「今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看懂崑曲了!」

張貝勒為聽眾演示掐指

張貝勒還講解了一段《紅梨記》人物趙汝州喝醉了坐在椅子上的動作,更令全場觀眾嘆服不已。比如怎樣架「二郎腿」(交腘式)才是最美的?演員一個小腿肚虛擱在另一大腿上,小腿上翹,腳背內彎,身軀微後仰,整個身體側面呈弓狀的流線型,表現人物看月的閑情,人物很優雅、演員卻非常累,特別考驗基本功是否紮實,而此時演員還要唱念,不能讓觀眾聽出累的感覺。還比如怎樣表現人物坐立不安的心情?演員要一直保持「二郎腿」姿勢,單腿從椅子上抬起身子站立,並迅速坐回椅子,虛挨著椅面後馬上又抬起身子,不能左右晃動,不得不說,如果沒有張貝勒的分解和講述,觀眾完全沒意識到這段表演的難度。

張貝勒演示「交腘式」身段

人物發展

即使是同一齣戲,同一行當的表演範式,隨著人物身份、年齡、境遇發生變化,唱、念、做、打都會隨之調整,而因為中國戲曲的微妙審美特點,現代觀眾不太容易體察到這樣細膩的變化。

張貝勒特意拿《牡丹亭》中柳夢梅和《長生殿》中唐明皇作為例子進行講解。

貝勒與來自蘇崑的特邀嘉賓朱瓔媛為聽眾帶來《牡丹亭》唱段

《驚夢》一折的柳夢梅,剛開始出場在杜麗娘的夢中,是純情少女想像中完美異性、俊美書生形象。因此就《驚夢》一折柳夢梅的表演和身段功法而言,多是寫意、縹緲的感覺;抬手起足、一招一式都透露著來自少女情懷所仰慕的那種飄逸和柔情,而非慾望使然的那種直白。

特邀嘉賓朱瓔媛扮演杜麗娘

唐明皇的分析,主要集中在《長生殿》的下半部,從【聞鈴】的初有悔意但不失君王權威,到【哭像】的悔恨、傷痛和失意,最後至【雨夢】的凄苦、孤寂乃至幻滅,人物從髯口、服裝、身段、唱腔都有漸進式變化。

張貝勒飾演唐明皇,為觀眾帶來《長生殿 聞鈴》

張貝勒邊唱、演,邊講解,觀眾們通過一段段的賞析和對比,漸漸走入了一個個崑曲人物的內心、走進了崑曲藝術象徵的、寫意的世界裡!

藝海無涯

最令人感動的是張貝勒講給大家的崑曲名家蔡正仁學藝的故事。1986年,文化部在蘇州開設了一個崑劇培訓班,為期3個月,其中有周傳瑛教授小生戲。所傳授《拾柴》、《亭會》,《喬醋》三齣戲,還未盡數結業、彙報,周老就因病發、吐血而被送進醫院。為了傳承,最後周傳瑛在病床上講授,蔡正仁做動作,由周老點頭示意肯定,蔡正仁再回去教其他學員。

如果沒有這些崑曲大師們搶救性地傳承,很多凝聚著百年伶人智慧的傳統戲就將消失,令我們無緣得見。就是本著向老師們學習,讓崑曲藝術薪火相傳、代代不熄,張貝勒這十多年來,也是立志傳統戲,他學習古老的工尺譜、在故紙堆里挖掘老本子、努力向老藝術家們繼承傳統戲,《連環記》就是這樣一出「搶救性傳承」出來的老戲。

很多觀眾聽完都覺得傳承中華瑰寶,不只是演員的責任,作為觀眾也要幫助分擔,以後要多走進劇場欣賞崑曲,從精神到經濟上,都能給崑曲最大的支持。

「孤軍奮戰」三個小時,為張貝勒伴奏的笛師關墨軒

崑曲是集文詞、曲調、聲腔、舞蹈、戲劇大成的中華藝術瑰寶,她離我們不遠,她就在我們觸手可及的地方召喚我們,相信真正美的東西一定會打動我們,當然我們期待有更多張貝勒這樣的演員為大家打開這個迷人世界的門,讓更多人不再望而生畏,有機會更早得其門而入!

聽眾感言

迷霧裡的小刺蝟

半度雨棚,崑曲清宵。一個晚上,三個半小時,巾生、窮生、雉尾生、冠生四大家門,十幾支曲子,聲聲入韻,曲曲動情,其中頗多舞台上鮮見的曲目。我真正感受到了崑曲竹肉相發的魅力。張貝勒總是說觀眾對他是謬讚過獎,自己學到的只是皮毛,遠遠達不到老師的要求。以前以為貝勒只是普通的謙虛,現在才明白,他心裡想的是崑曲的傳承。時代需要這樣的崑曲人。之前聽《桃花扇》聽哭,今天聽《長生殿》又聽哭...貝勒真的是個有思考的用心的好演員,想起京昆藝術節時蘭苑的兩場大師講座。畢竟是崑曲展現了戲曲藝術最高的美。此生何幸,聆此清音。希望以後經常能看到貝勒的演出!

一抹清香

有一種美叫「驚艷」,這,就是崑劇。看了這場張貝勒崑曲雅集的演出,我才明白崑曲的貴與美是名至實歸呀。張先生一邊演唱名曲的片段,一邊深入淺出的講解一些崑曲的表演形式、各行當的表演特點,真是獲益匪淺。尤其讓我非常有興趣的是崑曲表演中的身段,一個崑曲演員在舞台上的一招一式都有著深刻的含義。高興的時候轉他幾轉,體會一下酣暢咬牙之感;白日夢的時候唱唱小生的曲目,則為你如花美眷。總之,不同的曲子,不同的行當正是心情、心境的抒發。

海 琳

第一次看崑曲,以前只在電視里偶爾聽一段,這次就坐在第一排,距離近得可以看到演員每一個細微表情,感覺真奇妙。當然,他未經過電子擴音的靚嗓時不時就把我震到。這位名叫貝勒的小生演員真的很帥,不懂崑曲的我被帶得如痴如醉。好聽!有趣!下次還要來!

Letitia

今天有個奇怪的感覺,好像耳朵被「打開」了,能夠聽出味道。

半度小馬

上周六在我司聽了北昆小生演員張貝勒的崑曲雅集,就一支笛伴奏,一位旦角偶爾出來配一點戲,其餘全部是他一個人,連講解帶唱統共演了三個小時。他不僅敬業、真誠、謙遜,而且唱、演俱佳,最最關鍵是他講得特別好。能夠感覺到,無論是人物、情節,還是唱腔、身段,他下了很大功夫去鑽研,理解非常深,所以他能把戲的每一個細節都講出門道,有學術和理論支撐,也有現場的生動示範,讓零基礎聽眾和專業聽眾都被吸引,都有收穫。

演出期間他還講了他和蔡正仁、周世瑞老師搶救性學習雉尾生劇目的故事。當晚還表演了他根據工尺譜自己捏(作曲/編排)出來的戲。得以窺見這位青年演員在傳承崑曲上不僅有誠心,更有行動,有功力。

聽說他平時在北京每月都會辦一兩場這樣的雅集,那能培養出多少崑曲迷啊!真是功德無量!所有藝術工作者都應該向他學習!也希望他能多來上海,多來半度與聽眾分享!

攝影 / 鮑夢酣、deep sea、小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雅音新賞 的精彩文章:

TAG:雅音新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