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殲-20飛行員頭盔「有變化」;蘇35比殲20更適合護航轟6繞島巡航

殲-20飛行員頭盔「有變化」;蘇35比殲20更適合護航轟6繞島巡航

殲-20飛行員頭盔「有變化」:外形科幻、性能不凡!

中國空軍9日發布消息說,由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近日首次開展海上方向實戰化軍事訓練,進一步提升空軍綜合作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殲-20飛行員頭盔似乎有一些變化,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中,殲-20的座艙內景首次被公開,當時飛行員佩戴的頭盔就吸引了很多目光。可以看到,當時的頭盔前部有稜角和凸起。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0周年閱兵時殲-20飛行員頭盔樣式

而從近期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開展海上實戰化軍事訓練的畫面中,可以看出,飛行員頭盔與以往相比有一些變化:頭盔前部光滑,而且面罩面積更大,幾乎遮到了飛行員的嘴部。

近期殲-20飛行員頭盔

從此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新一代隱形戰機殲-20已經具有強大的信息採納和集成能力,能綜合接收各種信息,再以優越的信息集成能力,用簡潔、高效、友好的人機界面反饋給飛行員。

殲-20飛行員 張昊:各種感測器,就像我們的人感測器一樣,我的眼睛是一個主要感測器,我的耳朵也是一個,接受另外一種頻率波段的感測器,鼻子我的嗅覺也是,包括全身的皮膚,都可以感受來風,這樣的話你這個人這個信息化程度很高,你就可以知道周遭環境的變化了,你也可以去拿眼睛去捕捉獵物,生物就這樣,飛機也一樣,各種感測器造就了他一個信息融合的程度,信息越來越多,這樣戰場對你就越來越透明。

一般來說,戰鬥機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飛行速度很快,同時為了完成各種技術動作,飛行的姿態變化會很大,需要頭盔來保護飛行員的頭部。而飛機發動機等設備發出的聲音較大,飛行員需要頭盔來隔音,並與外界保持通訊。同時,在飛行過程中,飛行員需要掌握各種信息,如高度、爬升率、飛行姿態、地形等信息。如果像早期的飛機一樣,各種信息顯示在下方的儀錶盤上,飛行員需要不時看向前方,又向下觀察儀錶,這樣很不利於飛行員操控飛機。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只是用來保護飛行員頭部的裝備,在現代科學技術的武裝下已經變身為空中作戰新武器。

這種集合高科技、新材料的先進飛行頭盔,F-35隱身戰機已有採用。以美軍F-35戰機飛行員頭盔為例,F-35的頭盔可以透視飛機。戴著它,飛行員向下看到的不再是飛機的地板而是飛機下面的世界。如果他們回頭看,看到的不是機艙而是背後的天空。出現這樣的視覺效果是因為,飛行員實際上看到的是搭載在F-35上的6個攝像頭所捕捉到的景象。

F-35頭盔技術人員:你所看到的數據,我們在過去一般稱為「抬頭顯示」 是一些飛行數據,包括高度、風速、方向、航向以及其他信息,現在全都顯示在了頭盔面罩上,你看到的另外的內容就是夜視影像,也叫紅外影像,這是由機身周圍的分散式孔徑照相機提供的,它最初的設計用途是導彈預警系統,後來工程師們發現可以把紅外圖像也顯示在面罩里,這樣飛行員就可以擁有夜視能力,而不必再佩戴一個單獨的夜視鏡了,他們只要撥動一下開關就可以將寬40度、高30度的視場範圍顯示在頭盔里。你也可以看到,當你的頭部移動的時候,頭盔的運動情況受到飛機的跟蹤,因此F-35知道飛行員正在看著哪裡,它就會在你面前呈現出正確的景象,向下看的時候,通過機身底部的攝像頭,就可以看到下方的情況。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試飛員 比利·弗林:在為飛行員提供數據,以及讓飛行員了解周圍情況方面,頭盔帶來的效果是變革性的。它提供了過去通過面前的抬頭顯示所提供的數據,包括飛行高度、風速、航向以及駕駛飛機所需要的信息,而現在全都顯示在了飛行員的眼前。

資料顯示,一頂應用了HMDS頭盔顯示技術的F-35專用頭盔,售價高達40萬美元,約合255萬元人民幣。 目前,戰鬥機用頭盔顯示器也成為各國努力追趕的領域,BAE系統公司研發的這款頭盔顯示器,能用於颱風和鷹獅戰鬥機,該公司一度在為F-35研製後備頭盔顯示器。俄羅斯研製的這款具有立體視覺的頭盔顯示器,將首先被應用於卡-52武裝直升機上。(央視網)

蘇35比殲20更適合護航轟6繞島巡航

5月11日,解放軍的蘇-35戰機在多次戰巡南海後,又迎來一個重要節點,那就是護送轟-6K飛機前出巴士海峽。在前出西太、繞島巡航成為常態的背景下,蘇-35的到來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蘇-35的性能雖不及殲-20、F-22這些五代機,但憑藉自身的技術特點,卻非常適合進行類似的巡邏任務,甚至在這種巡邏任務下,它應該會比殲20、F-22這類飛機更好用。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事兒。

蘇-35護航轟-6K巡航寶島

之所以這麼說,很大的關鍵在於它的雷達視野。除了蘇-35跟蘇-57外,很多戰機都是用一個雷達,如果是相控陣雷達,視野就是±60~70度,也就是無法做到既要完全側面面對目標,又要監視目標。蘇-35的「雪豹」-E雷達有轉向裝置,視野達到±120度,也就是甚至在稍微背著目標飛行時,一樣可以用雷達監視目標。也就是它可以做到在繞台的全程始終用雷達監視台灣空域。這樣的飛行方式有幾個優點:

以前都說俄羅斯相控陣雷達安裝轉向裝置是彌補雷達性能不足,不過如今歐洲的很多記載有源相控陣雷達也都用上了轉向裝置,並被重點宣傳

其一,以側面面對目標,或是進一步的,以側面面對有威脅的雷達,例如防空雷達,這時候相對於雷達的徑向速度很小,對於多普勒雷達而言很容易被當成雜波濾掉,如果不用多普勒模式,是可以看到,但蘇-35要實施干擾就相對簡單。

其二,就算大型雷達不好騙,如果最終要用防空導彈去打蘇-35,導彈導引頭通常就是用多普勒濾波功能去區分戰機以及箔條幹擾彈。如果蘇-35善用側轉優勢,就有機會讓導彈導引頭失效,此外如果再用箔條幹擾彈,這時對多普勒雷達而言就很難區分箔條幹擾彈與飛機。

此次護航過程中解放軍蘇-35首次掛載RVV-SD中程空空導彈和RVV-MD短程空空導彈亮相

其三,由於是以側面面對台灣,因此導彈射程都會縮短。攔截方如果要對蘇-35產生威脅,需要靠得比其它戰機還近。蘇-35如果要直接離軸發射,射程一樣會變短,但它可以決定什麼時候轉向敵人以延長射程,主動權在蘇-35手上。

蘇-35這種攻守兼備的特性甚至比隱身戰機更好。例如如果拿殲20或F-22這類飛機來繞台,它們會因為隱身而有自衛優勢(防守方比較不容易發現它,以及它比較容易干擾防守方而化解威脅),但受限於雷達視野,在機動路徑上必須有所講究才能隨時監視台灣空域。而且除非一開始就是交戰狀態,否則像是在巡邏或是對峙狀態時,雙方戰機可能會靠很近,這時隱身性能的幫助就比較小。

殲-20雖然有隱身優勢,但身邊有轟炸機這樣的超醒目目標「陪伴」,被重點搜索之後隱身效果必然要受到影響

所謂 「以正合,以奇勝」,蘇-35很適合擔任 「正」的角色,負責巡邏、對峙、主力作戰等正規用途,隱身戰機則擔任 「奇兵」角色,要點突擊。(貞觀工作室)

軍工圈—軍工行業第一公共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殲20 的精彩文章:

殲10C都開始值班了,殲20還遠嗎?中國空軍追趕美軍又進一步
印空軍高官不把我殲20放眼裡 稱雷達數公里外可探測

TAG:殲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