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的認知,孩子的起跑線

父母的認知,孩子的起跑線

著名心理學家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嬰兒從降生的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兩天。後來又有人說:嬰兒從降生的第一天開始教育,就已經晚了10個月,因為錯過了胎教。照這個邏輯往前推理,我說,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在是結婚生子之前,把自己修鍊到高層次高境界,然後再找高層次高境界的另一半,這樣才能為孩子奠定高層至高境界的起點(不知道這句話以後能不能也成為名言)。看似荒謬,其實不然,因為,父母的認知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分享幾個現實中的情景。

情景一: 放學時間小區里偶遇一個奶奶接孫女從幼兒園回來。孫女跟在奶奶後面,說:「奶奶我好累,走不動啦。」奶奶沒回頭也沒理她,孫女又接著說:「奶奶我很累了,我走不動了。」奶奶說:「你才走了十分鐘,怎麼可能就累了?」奶奶希望這樣說了之後孫女就會乖乖走回家。可是,孫女不斷重複,也表現出越來越累,累到不能走路了,最後耍賴要奶奶背回家。因為奶奶沒有對小女孩產生共情,於是她只有表現出最累了才會獲得奶奶的認同和關注。

情景二: 兒子回家後焦急告訴媽媽:「媽媽,我的公交卡掉了。」本來掉了公交卡孩子也有自責有不知所措,他告訴媽媽是為了尋求更強大的力量來幫助自己,但是,媽媽的回復卻是這樣:「你怎麼又掉東西了?上個月掉了水杯,前兩天掉了傘,今天又掉了公交卡,我看你什麼時候把你自己也掉了。做事總是丟三落四,什麼時候才能長記性?」 媽媽認為,批評後他就能長記性,下次就不會再掉東西了。而實際上,聽到這一大通數落和責備後,小男孩心裡想的是:我真是這麼糟糕,我就是丟三落四。然後否定自己,不能接納自己。或者是:下次掉了東西一定不能告訴媽媽了,免得惹來責罵。事實並不會出現媽媽期望中的結果。

情景三: 女兒放學回來玩玩具玩的正開心時突然意識到該去洗澡了,於是對玩具說:「我要去洗澡了,我要先洗澡再吃飯。」媽媽在廚房炒菜,聽到後馬上催促女兒,趕快去洗澡,洗完澡後吃飯。本來是主觀上要去洗澡,媽媽吼一句變成了被動了,心裡有一點不愉快,但她還是一邊依依不捨放下玩具,一邊起身去收拾衣服。見女兒還沒洗澡,媽媽又大叫:「快去洗澡,還不去洗澡?」女兒本來在收拾衣服,又聽到催促,自然不開心,動作也故意慢下來的。「還不洗澡啊?」媽媽不斷催促,引得女兒非常反感,再想起以前媽媽總是催促自己,最終女兒反抗,說:「吃完飯再洗了。」媽媽吼起來:「你就是不聽話,就是不懂事!」女兒更加堅定了飯後洗,最後,母女倆陷入了權力之爭,誰都不愉快。

與這三種相同或類似的情景在生活中很常見,該怎麼避免和解決呢?《怎樣說孩子才會聽,怎樣聽孩子才會說》 這本書會告訴我們答案。

初次看這本書,有的章節我以前讀過相關內容,所以,覺得似曾相識,有的章節是我第一次接觸,不是晦澀難懂,只是,一時很難消化吸收。

第1章 幫助孩子面對他們的感受

孩子需要他們的感受被接納和尊重

1. 安靜專心地傾聽

2. 用簡單的詞語回應他們的感受

3. 說出他們的感受(承認,接受,轉述)

4.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他們的願望

我們在現實中很容易犯的錯誤是用我們成人的標準去衡量孩子的行為和感受,孩子說吃飽了,我們會回答:「你才吃一點點,怎麼可能就飽了?」孩子說好熱,我們會回答:「你才穿兩件衣服,怎麼會好熱?」,孩子說這個電影好無聊,我們會回答:「這麼好看的電影,怎麼會無聊?」我們習慣了這種思維,所以,我們會脫口而出地反駁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的感受得不到接受和認可。

而實際上我們成年人卻希望別人能夠理解我們的感受。例如,在我們難過或者受傷時,我們最不想聽到的就是建議,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別人的看法。如果有人能夠真正願意傾聽,認同我們內心的傷痛,讓我們多說說目前的困擾,我們就會感覺沒那麼鬱悶和困惑,就更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和面臨的問題。

總結一點,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如果我們能傾聽孩子,與他產生共情,那麼也能有助於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第2章 鼓勵孩子與我們合作

1.描述你所看見的,或者描述問題。

例如,孩子把濕毛巾放床上,家長第一步應該描述問題:「床上有一塊濕毛巾。」

2. 提示。

「毛巾把我的毯子弄濕了。」

3. 用簡單的語言表達。

「毛巾!」

4. 說出你的感受。

「我不喜歡睡在濕床上」

5. 寫便條。

請把毛巾放回原處晾乾」(貼在衛生間的毛巾架上)

第2章用我的理解,我覺得就是家長要用耐心和智慧讓孩子聽你的,這樣避免爭吵,吼叫,權力之爭,雙方不快。描述問題,而不是指責埋怨,讓每個人把注意力集中在「該怎麼做」。用簡單的語言表達,代替了強迫命令,也給孩子一個發揮他們主觀能動性的機會。而且孩子不喜歡說教和長篇大論,對他們來說,越簡短越容易記住,也越有效果。寫便條的方式我是第一次學到,省時,便捷,不用費口舌去解釋去爭辯。

第3章 代替懲罰的方法

1.明確表達強烈不同意的立場。

例如,兒子記了爸爸的工具忘了拿回來結果淋雨後生鏽了。

「我的新鋸子被扔在外面,都被雨淋的生鏽了,我太生氣了!」.

2. 表明你的期望。.

「我希望我的工具借走以後都能完好無損的歸還」

3.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失誤

「現在需要用鋼絲球使勁把上面的綉擦掉」

4. 提供選擇

「你要麼借我的工具及時歸還,要麼以後再也不能借,你來決定。」

5. 採取行動。

孩子:爸爸你的工具箱上鎖了!

爸爸:沒錯,我希望我的工具放在哪兒,還能在哪兒找到。

6. 解決問題。

第一步:討論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第二步:說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第三步:一起討論,找到大家都同意的解決方法。

第四步:把所有的想法都寫下來。

第五步:討論所有的建議,挑出哪些可以接受,哪些需要去掉。

關於懲罰,我們長期認為,當孩子做錯事或者不聽話時,家長就應該懲罰孩子,讓他們在懲罰中吸取教訓,讓家長的威信在懲罰中建立起來,這樣才是嚴格的家教,才不會寵壞孩子。我們太熟悉了挖苦,說教,警告,威脅的詞語。其實,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他內心有感受,只是,他的力量不如我們強大,所以一時無法反駁。久而久之,對性格,格局,心理健康和為人處世方面肯定有很大的影響。

在這一章里我第一次學習到面對問題,先把所有的辦法寫下來再慢慢分析選出最合適的。例如情景二中的母子就可以坐下來討論有什麼辦法可以避免下次再掉東西,選出最可行的,以後就這樣實施,這樣孩子內心才會有力量去面對問題,才會有信心與父母溝通。一頓數落責罵甚至懲罰或打一頓,都只能出現反作用,無能的父母才會覺得這樣可以樹立父母的威嚴。

第4章 鼓勵孩子自立

1. 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今天穿灰褲子還是紅褲子?」

2. 尊重孩子的努力

「瓶子不容易打開,有時候,用勺子撬開一邊可能會有用。」

3. 不問太多問題

「回來了」

4. 別急著告訴他們答案

「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想的?」

5. 鼓勵孩子善用外部資源

「我覺得可以去問問水族館老闆。」

6. 別毀掉孩子的希望

「你想試試主角,這會是個不錯的經歷。」

每個家長都在經歷一次「痛並快樂著」的旅行。一開始,我們無私地照顧一個弱小無助的生命,幾年來又經歷為他們擔心,給他們安慰和理解,為他們做人生計劃的過程,把我們的愛我們的體力我們的智慧和經驗都給了他們,為的是有一天,讓他們有內在的力量和信心離開我們。

第5章 學會讚賞孩子

讚揚孩子的方法

用描述代替評論「真好」,「太好了」,「真棒」

1. 描述你所看見的

「地板很乾凈,床很平整,書都整齊地碼放在書架上。」

2. 描述你的感受

「走進這間屋子覺得很舒服。」

3. 把孩子值得讚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你把筆都分了類,將彩筆、鋼筆放在了不同的盒子里, 這就叫做有條理。」

以前看過很多如何表揚孩子,例如,誇努力不誇聰明,誇具體不誇大概,但是,我還是第一次學習到用詞來總結,如這就叫「守時」,這就叫「誠實」 ,這就叫「樂於助人」。

第6章 讓孩子從角色中釋放

1. 尋找機會讓孩子看到一個全新的自己

「你從三歲就開始玩這個玩具,現在看起來還和新的一樣啊。」

2. 創造機會,讓孩子另眼看自己。

「你能用改錐把抽屜的把手弄緊嗎?」

3. 讓孩子無意中聽到你對他們的正面評價

「雖然打針的時候很疼,但他還是一直舉著胳膊。」

4. 以身作則

「輸了是不好受,但我還是要輸得起,祝賀你。」

5. 記住孩子那些特別的時刻

「我記得你......」。

6. 當孩子又按原來的方式行事時表達你的感覺和期望

「我不喜歡你這樣。輸了,雖然很難過,我還是希望你能大度些。」

在我的理解上第一點是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很多心理學課程都提到了「自我實現預言」的危害。如果你給孩子貼上反應慢的標籤,他便開始認為自己就是反應慢。如果你覺得一個孩子淘氣,他總會有機會向你顯示出他有多淘氣。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第二點就是要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當孩子一再不改變他們的壞習慣時,不僅需要我們剋制自己不去強化他們的負面行為,不要對他們大喊「你怎麼又這樣」,而且需要我們花時間根據以上步驟去幫助孩子從角色中釋放出來。

第7章 融會貫通

要改變孩子的角色需要將所有的技巧都用上,接納感受,鼓勵自立,讚賞,代替懲罰。

我們學習所有這些技巧的目的是:彼此相愛,讓自己快樂,也讓我們所愛的人快樂;生活中不再互相指責和抱怨;體諒他人的感受;用正面的語言表達憤怒和煩躁;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自己的需要;讓孩子成為有愛心負責任的人。

放棄那些陳舊的對孩子沒有幫助的說話方式,讓孩子能從我們的身上學到好的溝通方法,然後運用到他們今後的生活當中,來面對朋友,同事,父母,伴侶以及他們未來的孩子。

看完這本書只需要半天或者一天,但是,我們已經有根深蒂固的老思想,聽慣了用慣了脫口而出的老句子,現在要植入新語言新思想卻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內化,在內化中實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邱慧平老師 的精彩文章:

TAG:邱慧平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