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化溝壑之感謝與表揚

文化溝壑之感謝與表揚

前幾天說到文化溝壑,真的牽扯出了太多的話題,我覺得溝壑的存在,其實還是和整個社會的教育環境有很大關係,和孩子從小成長的環境有關。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情,忽然覺得我們這些做父母的都應該反思一下。

上個月女兒參加一個畫展,她的繪畫作品獲了獎,去領獎的那天還要上台發言。她告訴我這個消息時我其實心裡很高興,但也沒說什麼,怕滋長她的驕傲情緒。等那天她上台去領獎的時候,我看到她站在那裡,習慣性地駝著背,一下就惱火了,忍不住責備她說:「你怎麼不能好好站著?就不能把背挺直一點嗎?駝著背看著多難看啊?」作為媽媽,我當然是希望她能更好,可是我一句話還沒說完,女兒就爆發了,委屈得什麼似的,跟我吵:「我得了個大獎,你一句表揚都沒有,現在還來說我站的不標準!我都沒聽你誇我一句,你看看那些美國同學,她們就得了個小獎,人家爸爸媽媽還高興得跟個什麼似的……」

為這事女兒氣得大半天沒理我,我也很生氣,我這不也是為她好嗎?難道我讓她站直一點是在害她不成?我氣了半天,再想想自己,好像確實她說得也有道理。我是沒誇她,這個,其實我是在心裡暗地裡高興了好半天……我沒誇她是因為不習慣感情外露,我做不到像那些美國父母一樣,抱著孩子說「親愛的,你太棒啦,你簡直是天使啊,我太為你驕傲啦……」,諸如此類的話,自己想想都覺得很肉麻……

確實,我們中國人的感情非常含蓄,這點大家都知道。從小我們生活的環境里,父母的表揚真的很少很少,工作之後即使工作出色,領導的表揚也都是非常公式化的。我從小到大聽到來自父母的欣賞與表揚幾乎沒有,外人如果表揚我幾句,爸媽還得謙虛一番,總之就是不能驕傲自得,就算表現好也不能翹尾巴。換句話說,就是感情一定要壓抑在心裡,所謂的喜怒不形於色,大概就是每個父母對於孩子的期望了。

所以,當我在美國這裡,一天三次地聽到別人的讚美和表揚時,我的直接反應是:受寵若驚,吃不消……很多細微的小事,在我看來是理所當然的,但卻被別人一再感謝,說實話我很不習慣。舉個簡單的列子,我的經理,一個看著很嚴厲、說話像蹦豆子一樣乾脆利落的老太太,隔三差五就在內部系統上表揚每個人做的工作(大部分在我看來本來就是分內的事情)。前些天有個同事出去旅遊了,老太太就和我商量,讓我臨時頂替一下那個同事的工作。老太太一再抱歉地和我說:「對不起啊,我知道你喜歡做蛋糕,但我真的找不到人來弄麵包了,就這個星期,你幫我弄一下麵包吧」。其實在我看來,麵包也好蛋糕也好,都跟玩兒一樣,我都挺喜歡的,我自己真沒覺得什麼,老太太卻見一次說一次:謝謝你啊,我太感謝你為我們做的這一切啦,你簡直太棒啦……

額好吧,一開始我還覺得這是領導藝術,是客氣,但我發現真不是,人家這就是自然而然的發自內心的習慣。老太太也對其他代班的美國同事一再重複著感謝,看看人家米國人每次是怎麼回答領導的:「嘿不客氣,下次我旅遊去的時候你也幫我找到back up就好了」;或者「要不這周結束了你給我放三天假如何?」;或者「我可是犧牲了自己的睡眠時間來頂替她的工作的,現在你知道我雖然不完美,但也是個好員工了吧?」然後大家一起哈哈笑一通,繼續愉快地工作。而我呢?面對那麼多感謝啊表揚啊,笨拙到只會說:「不客氣不客氣,應該的應該的,You are very welcome!」說完了就覺得自己好傻啊,連同事都看不下去了,私下跟我說,你不能總是說「No problem」啊,否則你以後都沒機會「有問題」了……

看看,對於我這種從來沒經歷過這麼多表揚和感激的人來說,這種鋪天蓋地的感謝實在讓我不知道如何應對,我估計經理老太太暗地裡都在感慨我是個多麼老實巴交的好孩子,所以她也真的對我很好。我雖然總是感覺自己融不進真正的美國圈子,可是周圍的美國朋友和同事,都屬於特別善良的那種人,都特別友善有禮貌,每天把讚美掛在嘴邊上,一天不表揚和感謝別人幾十次就渾身不舒服似的。

有一天我本來在家休息,結果有同事生病請假,經理打電話給我,臨時喊我去救急。本來就是舉手之勞的事情,我當然就去了。換好衣服去烘焙房的時候,經過我經理的大老闆的辦公室,那個看起來很嚴厲的大老闆,一個跟我說話沒超過三次、我完全不知道她是不是認識我的美國人,特意從辦公室追出來喊住我,誠懇地感謝我能臨時來救急,說我簡直幫了她們一個大忙……我趕緊說「不客氣不客氣」,覺得就臨時救個急,就驚動了大老闆,有點小題大做。可是這還沒完,過了會兒大老闆又親臨烘焙房,再次對我表示感謝,還誇了半天我做的蛋糕,說她總是一眼就能知道哪個是我做的,因為我的裝飾總是非常特別,她特別喜歡。

按說聽到表揚和感謝應該很開心,可從小沒受過這種待遇的我簡直渾身不自在啊……對美國人來說,表揚和被表揚、感謝與被感謝,簡直再正常不過,就像每天的呼吸一樣自然,可是對於感情含蓄內斂的中國人來說,簡直就是如坐針氈。一手把我帶入門的同事Lingsey,一直對我很好,有天我看她心情不好,於是休息買咖啡的時候順便幫她買了一杯,希望她能感覺好點。在我看來對么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結果她感動得稀里嘩啦,跟我說了一下午謝謝,還誇咖啡多好喝多好喝……天知道,就1刀的咖啡能好喝到哪裡去……美國人的感情外露有時候真是讓人吃不消。還有,隔壁部門有個美國大媽,每次見了我老遠就「甜心」「甜心」地喊我,喊得我雞皮疙瘩直冒,講真,我媽都沒那麼親熱地喊過我「甜心」……

這樣的例子簡直舉不勝舉,在這種每天充滿了感激和表揚的環境裡面,我有時候真不得不反思我們的教育。再說一個例子也許更能說明問題:我們烘焙房這裡每天有提供給孩子們的免費小餅乾,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如果是美國父母帶孩子來拿小餅乾,父母一定會問孩子:「你該說什麼?」孩子就會對我們說「謝謝」,如果是很小的或者很害羞的孩子,父母也會不停鼓勵孩子:「說謝謝,說謝謝」,孩子如果不說,父母也不會走開,會一直堅持到孩子說完謝謝,才帶孩子離開;如果是亞洲面孔的父母帶孩子來拿餅乾(有時候說不準是中國人還是日本韓國人),通常都是孩子拿到餅乾,父母很客氣地說一聲「謝謝」,很少有堅持要孩子自己說謝謝的,感覺就是父母給包辦了(當然我還遇到很多印度家庭的孩子,通常拿到餅乾一聲不吭就跑了,父母也不管——這是另外的話題了)……這樣一對比,其實就能感覺到教育方式的不同,對孩子未來的影響也就大不同了。

教育方式不同,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所以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品質也就完全不同。美國孩子從小就是在懂得感謝的環境中成長,所以也毫不吝惜地把「感謝」和「愛」這樣的詞掛在嘴邊。美國父母和孩子之間,很自然地說著:「爸爸媽媽我愛你」、「寶貝我愛你」,這在我們中國父母和孩子之間是難以想像的——反正我沒對我爸媽說過,女兒上了小學以後我也沒這麼對她說過。中國人對「愛」的理解就是不需要說出口,含蓄、深沉,遠沒有美國父母孩子之間那麼親密和自然。

但又不能說中國父母不愛孩子,中國父母的「愛」或是嚴厲、或是「寵溺」,似乎都有點走入極端的感覺。語言上吝嗇而行動上放縱,是很多中國父母的問題,與之相反,美國父母言語上不吝讚美與鼓勵,但在行為教育上卻相當遵守既有規則,這點其實挺值得我們學習的。

這些平時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時刻讓我體會著文化的差異,讓我不停地思考。記錄下來,也是給這一段完全不同的人生經歷留下一點值得回憶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學在密州 的精彩文章:

文化夾縫這個坎

TAG:遊學在密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