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是幸福的開始
有一個弟子去請教他的師父:「師父,人生美好的希望需要什麼呢?我們很多的希望需要什麼?」師父說:「幻想。」弟子說:「師父,怎麼樣才能實現人生美好的希望呢?」師父說:「去掉幻想,努力行動。」弟子回答道:「師父,你不是說人生美好的希望需要幻想嗎?那為何實現人生美好的理想和希望,卻要去掉幻想呢?」師父說道:「如果人生沒有美好的幻想,怎麼會產生人生美好的希望呢?然而如果一味地沉湎在幻想中,幻想永遠只是幻想,因為幻想時間長了會變成虛幻。只有去掉幻想,努力地去修心、去行佛,才能實現人生的美好願望。」
幻想可以開啟人生美好的希望,然而只有去掉幻想,努力地去行動、修行,才能成就人生美好的願望。人生往往就是這樣,幻想是你開啟人生的希望,但是行動是我們人生美好的願景。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得,每一天不但要拜佛、念經,還要行佛。「行佛」是什麼?天天去做幫助別人的事情,每天去度人,每天讓別人快樂,每天讓每一個人都能夠開悟,這就是叫「行佛」。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也叫「行佛」。
在黃昏的時候,有一個人帶著地圖,在森林裡迷失了方向。天慢慢暗下來了,這時整個森林都非常黑暗,他非常恐懼,他感覺到黑暗的恐懼和危險一步步向他逼近。因為他明白,如果萬一掉入一個坑裡或者陷入沼澤,自己就完了,說不定走幾步還碰到一個如狼似虎的野獸,可能正在偷偷地虎視眈眈地看著他。而且他看見天空又是一場暴風雨式的恐怖正在威脅他,沒有星星,一片漆黑,這時候他在森林裡非常非常害怕。
突然,他看見一個流浪漢,他不禁歡呼雀躍:「哎呀,終於看見一個人了!」他特別開心上前拉住流浪漢,問:「我們怎麼走出森林?」這位陌生的流浪漢很友善地說:「沒有關係,我幫助你,我們一起走。」走到最後兩個人都迷路了。於是他失望地離開了這位迷途的陌生夥伴,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路線上。
他又碰上了第二個陌生人,那個人跟他講:「我擁有逃出森林的精確地圖。」他又跟隨新的導引一起走,走到最後發現這個人自欺欺人,那個地圖只不過是他自己畫出來的,自我欺騙情緒的結果而已,他覺得自己走不出去,隨便畫一個。這時他真的深深陷入了絕望中,他漫無目標地往前走,一路的驚慌、恐懼、失誤,使他非常失落。無意間,他把手插入了自己的口袋,摸到了一張地圖。他若有所悟地笑了:原來我帶地圖出來了,只要往自己本身去尋找就可以了。過去他只是忙著詢問別人,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就是要在自己身上找到一個正確的地圖。
這位迷途者的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我們人在這個社會當中,經常隨便聽信他人,都不知道自己應該想想辦法。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把希望寄托在那些自稱能夠幫助你,或者能夠知道解決辦法的人,而放棄了自我明智的選擇,甚至委屈了自己。只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去追尋,絕望也能去掉,希望總在人間。
我們做人難道不是這樣嗎?當我們自己沒有方向,我們就要尋找。但是這個社會上有很多的誤區,讓自己的心更加疼痛。所以尋找自己本身的本性,自己原本的悟性和我們心中最根本的佛性,我們一定能夠走出人間的貪瞋痴慢疑,去尋找菩薩回家的道路。所以,永遠不要放棄自己去依賴別人,縱使別人能解除你對真理的焦慮,你不要因誘惑而進入一個不屬於你自己的世界當中。這句話就是告訴你們,不要太去依賴別人,好好地尋找內心的本性。
記住,慈悲還有一個定義,不執著人間的煩惱,我不對我所煩惱的事情執著,這就叫慈悲。能愛別人的人,是一個有福氣的人;能夠理解別人的人,那是一個有慧根的人。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因為他的煩惱太多;一個沒有煩惱的人,他的智慧一定是充滿的。現在世界上人的心,根本沒有控制自己的能力,一個人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思維都不能控制好,他哪有毅力來好好學佛修心?所以真正的開悟是懂得從「舍」開始,捨去自己不需要在人間帶走的東西;真正的開悟是要捨去自己的小我,去成全別人的大我。要理解別人,忘記自己的煩惱,才能讓自己變為無我,無我才能利他,「無」就是獲得「有」的基礎啊。
人活在六道輪迴當中,必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必須要平衡自己的心態,覺得我滿足了、我夠了、我有了,你才能知足,你才能快樂。要記住,人要有志氣,才會有願力,一個沒有志氣的人,他是沒有願力的。大家告訴我,你們有沒有志氣?(有!)想不想百年之後到天上和菩薩在一起啊?(想!)好好地精進學佛,這就是你們的回天之路。
現在的人真的很懷疑別人,其實人家很好的,他會懷疑,不但是中國人,連西人也有這個毛病。就在今年8月,在英國大學做講師的羅伯特?科爾誤認為自己並非是兩個孩子的親生父親,他在孩子熟睡的時候,用刀捅死了他的妻子——是一個溫州籍華僑。兩個孩子分別是十歲和六歲,都在附近的學校就讀。這個羅伯特,精神受著長期的焦慮和失眠,他有偏執多疑的感覺。
你們知道什麼叫偏執多疑嗎?很多人經常說「肯定是他」,這個人就是偏執;「不可能的,沒有其他人會做的,這件事情一定是他做的!」這個人就是精神上出問題了,叫偏執,多疑。他和警察說:「我把她殺了,我在她身上捅了76刀。我今天晚上才發現,孩子根本不是我的。」法醫檢測發現死者身上總共遭受76處刀傷。該報道還稱,羅伯懷疑他的一個朋友是兩個孩子的親生父親。
經過親子鑒定,這個孩子的親生父親就是羅伯特本人,根本不是別人養的。現在知道一個人後悔了吧,當他知道的時候,痛哭流涕,所以人怎麼可以不控制好自己啊!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懷疑人家,動不動就說別人不好,已經到什麼程度了!
所以要把心修乾淨,把心修到沒有塵埃。為什麼我們越長大越糊塗?我們做錯的事情,哪件不是成為大人之後才做錯的?我們小時候長身體,智慧跟著爸爸媽媽、老師學,但是長大了我們自以為是,以為自己很能幹,所以我們長心眼,才長煩惱啊。我們的心一直在倒退,沒有孩子那麼純潔,沒有孩子那麼大方,沒有孩子那麼天真,我們失去了孩子般的善良,甚至我們把人家東西弄壞了都不知道要賠,還要逃走。
因為孩子沒有恨,而大人心中充滿著恨;孩子沒有嫉妒,而我們天天活在嫉妒當中;孩子的心是如此純潔,愛著每個世人,而我們每天防著別人,害怕別人傷害我們。所以我們的命運才會變得無常態,越來越沒有辦法控制,最後失去自己真正生命的本性。現在你們知道為什麼師父看見那些小孩子就這麼愛他們,喜歡幫他們加持了嗎?現在的人連抽煙喝酒都控制不住,每天發脾氣,每天罵孩子,罵太太,罵先生,連自己的體重都控制不住,還能控制自己的命運?
佛跟我們說過,生命在無常當中,所以我們要好好地在這個無常當中找到自己真正生命的本原體,那就是我們的佛性啊!
在很久很久以前,當人還是赤著雙腳走路的時候,有一個國王,因為他要到偏遠的鄉間去旅行,路面不平,刺得他腳又痛又麻。回到皇宮之後,他下了一道命令,要將全國所有的道路都鋪上一層牛皮,不要讓每一個人的腳刺痛,他認為這樣做不僅為自己,還是造福於人民,讓老百姓走路的時候不再受刺痛之苦。即使他殺盡了國內所有的牛也湊不夠足夠的牛皮,而花費的金錢、動用的人力不計其數。雖然根本做不到,但是他還是這麼愚蠢。
因為那是國王的命令,老百姓唉聲嘆氣。有一位聰明的僕人大膽地向國王提出建議:「國王啊,您為什麼要興師動眾,花費那麼多金錢用牛皮鋪路呢?您不能用兩片牛皮來包住您的腳嗎?」國王聽了非常驚訝,當下領悟,於是立刻收回成命,採取了這個建議。據說這就是皮鞋的由來。
這告訴我們,想改變世界很難,改變自己比較容易。與其要改變這個世界,不如改變我們自己,將自己的雙腳包起來,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想法,抵禦外界的侵襲。當自己改變之後,你眼中的世界也跟著改變了。所以如果你想讓世界改變,需要第一個改變的就是自己。因為改變別人是痛苦的,改變自己是幸福的開始。學佛人要懂得:心若改變,態度就會改變;態度改變,習慣就會改變;習慣改變,人生就會改變。
一個人要學會修智慧,智慧就是克服自己的煩惱、克服自己心靈創傷的一劑良藥。「以因相果」,種的因要想到自己未來的果;也可以「以果相因」,先把這個結果想到,才不去造這個因,很多人不懂這個道理。見本性是功德,如果我們做任何事情用本性來做,就有功德。
我曾經給大家舉過一個例子,你看見一個老媽媽要過馬路,你心中想著「哎呀,我做點好事,幫幫她吧」,你就是做善事;如果你心中想著「我是學佛人,我必須要對老人好,我要孝敬父母,視別人父母如自己的父母」,這個時候你再去攙扶她,你就有功德。什麼是修到後來如如不動,修到後來心空,沒有想法了?當一個人要過馬路的時候,你一看他差點摔倒,這個時候你腦子根本沒有想「我做功德,我是學佛人」,主動上去把他攙扶起來,那你已經是空性的本性了。平等就是你的道德,看得起別人,尊重別人,你就是個有德之人。
追求佛性,必須首先要看見佛性。你今天說「我要學佛」,你看見佛了嗎?不是眼睛看見,你的心要看見佛的智慧、力量、思維、語言和佛的行為。你追求佛性,如果看見了佛性,就叫證得佛性。很多人說「我們學佛有沒有功德?」你們要懂得,用本性良心在做事情,就叫有功德;如果這個人說「我有功德,為了功德去做」,就是沒功德。
佛法界講「苦空無常」,人生就是生離死別。生命以什麼來替換?就是生老病死——生出來,老了,生病了,最後死了,來輪迴交替,沒有永恆,就是無常。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當中要學會以苦為樂,修心的人必須以苦為樂,這是實修的一種境界。以苦為樂,吃苦、忍耐,好像還很開心,苦得不得了還說「很好很好」,這不叫境界。有境界的人,學佛的人要轉境界,要把苦轉為快樂。怎麼樣轉呢?法喜充滿,要寡慾——沒有慾望、很少的慾望,你才會快樂。而且寡欲才可清心,樂知天命,無所求。
天地宇宙之間有一個道理:人在吃苦的時候,業力就在轉化。為什麼很多人一吃苦就消業,苦吃得越多業消得越快?吃苦可以把你上輩子和這輩子的業力都消掉,吃苦越多,消得越快,業障消除了之後,福分就自然來了。
——以師父錄音為準,以上內容若有不如理不如法之處,請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護法菩薩原諒!感恩合十


※快樂不在於擁有的多,在於計較得少
※你若心空,人間好壞都一樣
TAG:入世出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