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本期導讀:每個廟都有三門,三個門。三個門代表,空門、無相門、無願門,三種解脫的門。本期推出「活動開示」系列之二十《經驗 體驗 證驗》,探討到寺廟裡修學佛法,如何啟發我們的智慧和慈悲,發心、發願,從小我到大我,進入無我。不斷培養強大的內心力量,超越外在一切的問題和困難,一步一步越來越有成就。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佛言祖語:汝心猶如虛空凈,復如凈妙瑠璃寶。如汝所修我亦隨,我因汝故得開悟。——《佛說大堅固婆羅門緣起經》卷下

學誠法師法語:第一個層次看到佛像,僅僅還是在佛像的範疇。我要說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到寺廟裡來學習佛法,大部分的人還都是在第一個層次,在語言文字、感官世界的佛法。離第二個層次,還是差非常遠,可能只是少數人、個別人會有一點了。到第三個層次就更難。只有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學,一步一步慢慢去用功,我們就會越來越好。



文章: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反過來,我們如果以一般人的感受,以一般人的經驗世界的範疇來看待、體驗的這些語言、這些表達、這些敘述,這個話就說不在一塊。我要說的三個層次,是在不同的時候,或者說不同的人,境界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過去說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學佛法就是如此,經驗的世界,看山就是山。山有多美,山上面是什麼石頭,有哪些樹木,有哪些花草,有哪幾條路,這些路、這條路通到哪裡去,山上有沒有水源,山有多險峻、有多高大,路有多遠,山上還有些什麼景觀,他可能多跑幾次,我們對山上的這些情況,都很了解。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二,看山不是山。我們可能就在山裡頭,這個山就是我們的依報環境,我們沒有特別去作意的時候,不會常常感覺說,我們就在山上,我們就在山裡頭。反而覺得這些都是很自然的,這些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都是我們的依報環境,它不是一座普通的山,也就是說它已經超越於我們經驗世界、現實世界的山的概念和含義了。也就是這個山跟我們的生命,跟我們的身心,跟我們的精神的境界,已經是有很大程度上的融合和相應。所以他看到的,跟常人看到的就是不一樣。

猶如我們看到一棵樹一樣,不同的人,看到一棵樹感覺不一樣。看到佛菩薩的聖像也是一樣。可能不同的人,信仰很虔誠的人跟信仰一般的人,以及同沒有信仰的人,或者說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內心的這種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信仰很虔誠的人,看到佛像就是看到佛。有些人就不是這麼作意的。這些就是我們的一種體驗的範疇,就是看山不是山,看到佛像不是佛像。看到佛像不是佛像,看到佛像是佛。有些人可能看到佛像就是像,有些人看到佛像的話,可能就是其他很不好的作意。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第一個層次看到佛像,僅僅還是在佛像的範疇。第三個層次,就是看了佛像,還是佛像。第三個層次,看到佛像還是佛像,跟第一個層次看到佛像是佛像,這個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佛像證驗、證悟,確認它已經是佛了,所以也就是說他看到佛的形象,已經就代表了佛,就已經包含進去。第一個層次看到佛像,僅僅還是在佛像的範疇。

我要說這些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到寺廟裡來學習佛法,大部分的人還都是在第一個層次,在語言文字、感官世界的佛法。離第二個層次,還是差非常遠,可能只是少數人、個別人會有一點了。到第三個層次就更難。只有一步一步來,一步一步學,一步一步慢慢去用功,我們就會越來越好。所以先不要著急,一著急的話就會相反,就可能欲速則不達。所以很多的條件還不具足,如果人去訓練的話,可能就會適得其反。(5)(未完待續)

——摘自學誠法師2014年9月北京龍泉寺「中秋普茶晚會」上的開示《經驗 體驗 證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龍泉寺 的精彩文章:

佛法的本意,是讓人越過越幸福

TAG:北京龍泉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