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人對戰敗方的俘虜?活埋算輕的,有一種更狠毒的方式

古代人對戰敗方的俘虜?活埋算輕的,有一種更狠毒的方式

原標題:古代人對戰敗方的俘虜?活埋算輕的,有一種更狠毒的方式


戰爭是令人痛苦的,也是令人麻木的,在戰場上人就變成了魔,只具有人的肉身,卻不具有人的情感和慈悲。


然而戰爭的後遺症是巨大的,那些參戰的男兒,大都是家中的頂樑柱,是母親的兒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親,有的是一家的長兄,肩負著家庭的使命和責任,如果他們在戰場中犧牲,對於一個家庭而言,無疑是天塌下來了。

雖然二戰時期醫療提高不少,但還是有很多人在戰爭中死去,有的人因戰爭而留下後遺症,一生都被病痛折磨。


一場大戰後,總會遺留很多屍體,很少有人會去想這些屍體去哪了?難道不是拋到戰場上,任其自生自滅嗎?


如果在炎熱的夏天,屍體會腐爛形成屍毒,可能會爆發傳染病和瘟疫,附近地區的百姓都會遭遇疾病侵襲,而且嚴重的可能在較大的城市蔓延開來。


在古代對待屍體是比較殘忍的,也是很不尊重的,挖坑活埋算是客氣的,起碼還給了個「入土為安」,如果焚燒屍體,起碼是文明的,能夠杜絕傳染病的。


古代有那麼一項不怎麼文明的交戰慣例:戰勝方可以任意處理戰敗方屍體,哪怕以侮辱的方式。


所以他們會將陣亡者屍體堆積在路兩側,然後用哪個土覆蓋,夯實之,踩踏之,直到形成金字塔形的「京觀」或者「武軍」。


這對戰敗方的國家而言是個挑釁的舉動,會加深雙方的仇恨,引發新的戰爭。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開始築「京觀」了。公元前597年,楚軍和晉軍打仗,晉軍敗,大臣就建議將屍體堆成「京觀」。這其實相當於一枚「勳章」,讓子孫後代看見能揚眉吐氣,從而更加勵精圖治,保持國家的強大。

但楚莊王卻制止了,他說:「武這個字拆開就是『止戈』,意思是不再使用兵器。國家動『武』是為了制止暴力,定功、安民、豐財,做到這些國家才能強盛。」


楚莊王說:「這些陣亡者都是為自己的國家盡忠,怎麼能將他們隨意對待呢?」


楚莊王是個英明的國君,因為他的建議,這些晉軍得以入土為安。



但古代這樣的國君少,《史記》中記載秦始皇是如何坑殺少年時期侮辱他的人,如何坑殺四百六十多個對他有怨言的儒生,說明秦始皇十分殘忍。

對活人都如此殘忍,何況對死人呢?


不過史學家對「京觀」和「武軍」的解釋是一樣的,都是對陣亡的屍體處理,而同樣是屍體堆積封土,如果人還活著,就稱為「坑」。不過,想想秦始皇、項羽之類的還真是個「坑」啊!這種舉止簡直是禽獸之舉了。


唐太宗曾派使者去高麗質問他們,原因是在隋朝時我們跟高麗交戰過,高麗將隋軍屍體築成京觀讓大家觀瞻,唐太宗登基後認為這是對中國的侮辱,就讓高麗把「京觀」推倒,他派人將隋軍的屍體帶回國安葬。


京觀也叫「骷髏台」,東晉戰敗後,東晉的士兵屍體被做成「骷髏台」。

唐朝時期軍閥混戰,戰敗方的頭顱都被割下,大約一萬個,然後「封屍為京觀」。



「坑」也是古代常用的處置戰俘的方法,史書里都有記載。


明朝常遇春習慣坑殺俘虜,徐達想阻止,沒來得及。真正下令不許坑殺,不能做成京觀嚇唬人的是滿清的統治者,他們倒是做了一件好事。


但清朝剛開始搞屠殺的時候,也有將屍體拋到河流里去,比如「嘉定三屠」,屍體把河水都染紅了。


河流里堆積了屍體,那麼這條河水就不能喝了,下游的人不知道,喝了這些水就有可能死亡。


後來大家對待戰俘才有了土葬,俗話說「入土為安」,這才是對死者的尊重。


再後來有了火葬,這樣集中處理不留禍患,火葬會讓屍體徹底燒化,也不佔地方,不過古人不理解這種方式,認為火葬才是對死者最大的侮辱,而火葬在我們今天倒成為一種文明的處理屍體的方式了,可見古人和今人的思想也是有差異化的。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責編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演義賞析 的精彩文章:

古代戰爭中的神奇兵種,一人就能頂一整支軍隊,岳飛也曾是其中一員

TAG:三國演義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