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00多項3D列印標準已列入制定計劃

300多項3D列印標準已列入制定計劃

南極熊注意到,中國質量報披露了一個信息,300多項3D列印標準已列入制定計劃。

「包括產品質量分級標準在內的4項增材製造的國家標準已經公布,最為急迫的設備標準正在制定中。」5月3日,北京工業大學激光工程研究院教授陳繼民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透露,未來幾年我國3D列印行業將有更多標準陸續發布,已列入制定計劃的就有300多項。

2012年4月,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刊文將3D列印評為「像1450年的印刷術、1750年的蒸汽機、1950年的晶體管」一樣,推動工業革命的重要技術之一。

然而,在2013年迎來市場爆發之後,近年來3D列印在我國卻逐漸歸於沉寂,與美國佔有50%(主要在軍工領域)、歐洲佔有40%(主要在民用領域)的世界3D列印市場相比,我國3D列印技術還沒有真正邁入應用領域。

如今,隨著第五屆世界3D列印技術產業大會的臨近,3D列印又重新回到了人民的視野,世界工業巨頭們也開始紛紛加速在3D列印行業的布局,在4月剛結束的漢諾威工業展上,西門子宣布將在今年推出增材製造(又稱3D列印)網路。國際數據公司(IDC)也發布報告稱,預計全球3D列印技術的相關支出在2018年達到120億美元,比上年同比增長19.9%。

作為前沿的製造業領域,我國3D列印行業該如何發展,又怎樣才能不蹈傳統製造業覆轍呢?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我國3D列印表面的喧囂,並不能掩蓋我們缺乏核心技術、核心產品、核心服務的現狀。」中國3D列印技術產業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直言行業痛處。

「3D列印與其他技術融合發展後,可以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當前,我們對3D列印的認識和應用才剛剛開始,其爆發力還沒有真正展現出來。」羅軍指出,3D列印不僅是一項先進的製造技術,更是國家戰略,歐美,日本、韓國等都在紛紛布局。

「以前談3D列印,那是陽春白雪,是生產系統的配角。」清華大學教授顏永年說,3D列印發展到今天,已經不再是列印模型和樣件,更多是直接製造功能性產品。

顏永年認為,3D列印已經介入傳統製造業領域,而且必將與傳統產業展開激烈競爭,帶來新的產業革命。

據了解,當前3D列印的應用主要集中在航空等軍工領域,而且優勢明顯。以我國C919大型客機機頭工程樣件研製所需的鈦合金主風擋窗框為例,從歐洲訂購至少要兩年時間,而且要花費巨資。但採用3D列印的激光直接製造技術,從製造零件到裝配飛機,僅耗時55天,而且大幅壓縮了成本。

「3D列印不會取代傳統的技術,而是一種融合,是對傳統行業傳統技術的提升。」顏永年說,3D列印要進入生產系統,關鍵要提高其成型速度,批量化製造將成為3D列印的新趨勢。

顏永年告訴中國質量報記者,3D列印要進入生產領域,列印設備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一定要提高,以激光振鏡為例,進口一台就需要30多萬美元,而且需要提前付全款,半年後才能交貨。「如果可以國產化,老外就不會這麼卡我們,售後服務也不會那麼差。」

此外,由於具有「所見即所得」的特性,3D列印在微觀結構製造上也具有相當的優勢,醫療等領域的小型精密配件製造,也是3D列印的重要應用方向。

羅軍也表示,3D列印行業正向著速度更快、精度更高、成本更低、應用更廣、操作更簡便的方向發展。

2017年12月,工信部、發改委等12部門聯合印發《增材製造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要求推進中國增材製造產業快速可持續發展,到2020年產業年銷售收入超過200億元,核心技術達到國際同步發展水平。

但是,2017年底原質檢總局發布的一項2017年增材製造3D列印產品質量風險監測分析報告卻不容樂觀:經過電機安全、機械安全、電磁兼容安全等指標的監測,發現37批次國產3D列印設備當中,有34批次在安全性能方面均有不符合項,只有3批次3D列印設備的安全性指標全項符合項目監測要求,不合格率超過9成。

「這個分析報告在業內引起了很大的反響,當時我國的3D列印行業尚未有相關質量評價的國家標準。」陳繼民說,這也是為什麼「設備標準」最為急迫的原因之一。

有調查顯示,我國3D列印設備製造領域已出現無序競爭跡象,不少國內3D列印設備製造企業一擁而上、低價競爭,個別企業甚至無一項核心技術。配置和質量上的參差不齊,亟須通過標準進行約束、規範和引導。

陳繼民表示,後續將有更多標準陸續發布,推動增材製造行業健康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從事3D列印的企業約有200餘家,其中營收過億元的企業寥寥無幾。

「3D列印產業化難,還難在應用。」究其原因,羅軍認為,一是成本偏高,二是認識不夠,三是部分印表機的穩定性、精度、產品強度不能滿足生產要求。

「儘管目前應用在3D列印領域的材料已達1000多種,但是與傳統製造業比較,還遠遠不夠。」羅軍說,部分尼龍材料、陶瓷材料、光敏樹脂材料和鈦合金等冶金粉末材料基本依賴進口,嚴重影響了我國3D列印產業的健康發展。

「沒有必要所有的部件都自己生產,但是核心的激光系統不能全部依賴進口。」顏永年說,中國3D列印一定要有屬於自己的品牌,這樣才能推動成本加速降低,提升行業發展質量。

南極熊認為,有了相關標準之後,其他各行各業就可以更好地規範使用3D列印產品了,對於行業來說,有著巨大的好處。分散式數字化製造鏈,冪派MIP.AI,通過互聯網接入有標準的生產製造服務,也變得更加容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極熊3D列印網 的精彩文章:

有人花1112個3D列印幣,買了一隻3D列印小象
Stratasys為美國NASA的太空艙3D列印100多個零件

TAG:南極熊3D列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