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義賢母 廉風傳家

大義賢母 廉風傳家

原標題:大義賢母 廉風傳家

范滂畫像

少年蘇軾和母親在一起。 (資料圖)

鄭善果接受母親訓誡。 (資料圖) 文本刊特約撰稿 劉永加

人常說:一個好母親,就是一所學校。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著子女思想觀念的形成。縱觀歷史上大凡有建樹、有出息的名人,無不深受到好母親的熏陶影響,成就他們的輝煌人生。

在古代,許多好母親不僅特別注重對兒女的人品教育,而且注重形成良好的廉正家風,使子女能夠秉承浩然正氣,走上從政之路後,則能獨善其身,廉潔愛民,為正風肅紀做出了貢獻。

言傳身教樹正氣

言傳身教是古代母親極為注重和擅長的,讓孩子領悟道理時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親身去實踐。一方面母親給予了培養德性以充分的重視,另一方面母親還在教子的內容中加入了「勉學」。古代母親們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進行勉勵和鞭策,使其勤奮讀書刻苦學習,並在追求學問的過程中鍥而不捨,最終學有所成。在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成功範例中,孟母不僅以身作則「斷機教子」而家喻戶曉,她為了給孟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學習環境,還曾三次遷居,顯然孟母的做法是成功的。

不僅孟母,歷史上還有很多母親都堪稱賢良,她們在日常生活中將自身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言行展現在孩子面前,從而對孩子的發展造成深遠的影響。《隋書·鄭善果母傳》記載了鄭善果官至三品,但是其母崔氏仍堅持每天紡紗織布,夜深才睡,鄭善果不解,其母對兒子說:「你的俸是皇上對你祖輩以身殉職的報答,應用以贍養親屬,我們怎可獨自享用,作為富貴的資本呢!況且紡線織布,是婦女的本職,我不做這些事,就是驕奢淫逸了。」

鄭善果母親生性賢德聰明,做事堅持原則,她讀過各種書籍,包括史書等,因此懂得處理地方事務的方法。每當鄭善果到廳堂處理政務,他母親總是坐在胡床上,在幃帳後面聽兒子判案。聽到兒子分析判斷處理問題合理,回家後她就顯得很高興,就馬上讓兒子坐下,母子兩人相對談話說笑。如果兒子處理公務時不公或隨意發怒施展威風,他母親就會回到後堂,蒙著被子抽泣,一整天也不吃飯。鄭善果就趴在床前請罪,不敢起身。他母親這才起來對他說:「我不是生你的氣,是為你感到慚愧。你去世的父親是忠誠勤勞的人。他為官清正,從未聽說過有私心,最後以身殉國,我希望你也要有與你父親一樣的心腸,來繼承你父親的忠臣的事業。否則的話,我死後哪有臉面在地下與你父親相見呢?」

鄭善果深受母親良好品行的影響,一生為官清廉不奢。歷任多處州郡官,都只是從家裡帶出飯菜到衙門裡吃。公家提供的補助,一概不接受,全都用來修理衙門房舍和分送同事和下屬。鄭善果也因嚴格要求自己,被人們稱為清廉的官員。朝廷派遣御史大夫前去慰勞他,考評他的政績為天下第一,授予光祿卿官銜。

拒絕腐蝕永不沾

古代那些優秀的母親,在教子過程中,尤其注重品格教育和廉政教育。據《資治通鑒》載:戰國時期,田稷被任命為齊國宰相,他辦事公正,兢兢業業。一天,田稷的屬吏為他送來百兩黃金,幾番推辭,田稷最後還是礙於情面收下了。到家後,田稷將黃金原封不動地交給了母親,見到這百兩黃金,母親勃然大怒,說:「你為相三年,所得俸祿要比這些黃金少得多,難道這都是收受賄賂、掠取民財得來的?」聽到這裡,田稷慚愧地低下頭,只得對母親實情相告,聽完田稷的話,田母很嚴肅地說:「我聽說士人潔身自愛,嚴於律己,從不取苟得之物,不做偽詐之事。不存於心不義之事,不入於家不義之財,而你肩擔國之重任,由此就該為民眾做出表率。如今你卻收取屬吏之賄賂,這不是上欺瞞君主,下辜負於黎民嗎,實在是令為母心痛呀!快快將黃金退回,等候朝廷發落吧!」

聽了母親的一番話,田稷如數退還了百兩黃金,隨即又去朝廷向齊宣王坦陳過錯,並請求罷免其宰相的職務。聽完田稷的陳述,齊宣王大讚田母的道德風範,他告知群臣:「有賢母者必為良臣!我朝相母之賢尚且如此,何患我齊國吏治不清?今特赦相國無過!」齊宣王還號召天下人一定要學習田母教子有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德。從此以後田稷更加嚴於律己,成為齊國人人稱道的賢相。

在《世說新語》也記載有類似的母親:「陶公少時,作魚梁史。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的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這裡記載的是,晉代著名的清官陶侃母親湛氏,她能夠深明大義,不見利忘義,將兒子盡孝的腌魚退回去,並藉機訓導兒子做人應該清清白白,做官應該廉潔奉公。母親的教導對陶侃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他一生為官都是保持清正廉潔,為政勤勤懇懇。

唐朝監察御史李畲一向為官清正,他的母親也向來廉潔清白。據《朝野僉載》記載:有一天,李畲讓人將自己所得的祿米運於家中,李畲之母請人用斗量過後才知祿米多出三石,就問其事情的真相,令史回答說:「根據慣例,過斗御史官的標米時,不可平鬥口。」在問及祿米的運費時,令史答曰:「根據慣例,為御史台送糧,無需追加本錢運費。」聽到這,李畲的母親非常生氣,她強烈要求李畲將多餘的祿米和應該交付的運費送回,同時還對李畲嚴厲責備,李畬於是追問倉官,根據當時律令依法定其罪,使得其他御史官非常慚愧。

三位母親教育兒子不貪不佔的做法,今天讀來仍然令人欽佩。

講求大義重氣節

古代優秀母親在教子過程中,還特別注重對兒女的氣節教育。漢代范滂的母親就是能夠激勵兒子捨生取義的典型代表。據《後漢書·范滂傳》載:范滂從小有砥礪清高和至親至孝的名節,為州里人所信服,被舉薦為孝廉。當時冀州發生饑荒,盜賊四起,朝廷讓范滂做了清詔使,前去查明情況。范滂行前慷慨陳詞,決心嚴懲腐敗。范滂到了冀州境內,那些貪官污吏,早已望風而逃。經過查訪,范滂劾奏了刺史、二千石權豪共二十多人。

因此,范滂得罪了很多人,後來就有人誣告他結成朋黨,曾下過大獄。後來,皇帝下詔大範圍的誅殺黨人。因為范滂曾被誣為朋黨,所以也在拘捕名單之列。范滂臨行時,向母親告別,對母親說:「二弟仲博對您孝敬,可以供養您,我死了也就放心了。只是希望母親大人不要過度傷心,折損身體。」范滂的母親看著即將離去的兒子,堅定地說:「你現在能與李膺、杜密齊名了,死了又有什麼遺憾!已經有了美好的名聲,又希望求得長壽,能同時得到嗎?」李膺和杜密是當時著名的好官,因「黨人」事起,被免官還本郡,二人一同坐罪,兩人齊名,故時人稱為「李杜」。范滂跪著接受母親的教導,拜了兩次就辭別了。路人聽了,沒有不流淚的。范滂遇害時年僅三十三歲。

900年後,有一位母親,以范母為榜樣,教育自己的兒子要一身正氣,為政清廉,她就是宋代大文豪蘇軾的母親。據《宋史·蘇軾傳》載:蘇母程夫人是一位賢良富有正義感的母親。她不僅促使丈夫蘇洵27歲開始發奮,而且對兒子蘇軾兄弟精心撫養教育,鼓勵他們奮發圖強。程夫人除操持家務外,還擔當著孩子們的啟蒙教育任務,經常給他們講古今成敗治亂的故事,培養他們的品德、情操和氣節。

有一天,程夫人給兒子講東漢范滂臨刑前,去向其母親告別的母子對話時,程夫人不覺「慨然嘆息」,她敬重剛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氣的范母。蘇軾聽到這裡,撲到母親懷裡,激動地說:「母親,我長大了要做范滂那樣的人,你允許嗎?」程夫人感動不已,對蘇軾說:「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樣的人,我難道就不能做范滂母親那樣的人嗎?」在母親的教誨下,「剛正不阿」「捨生取義」「忠心耿耿」的思想深深根植在蘇軾兄弟心中。

正如司馬光在程夫人墓志銘中對她的評價:「貧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一賢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濾鏡後的沙塵暴,還可以美的如此清新脫俗!
宋朝女明星能否日進斗金?大文豪一首詞可讓其身價翻倍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