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職場中的你,也有「過一遍需求」這種辦公室專用語彙嗎?

職場中的你,也有「過一遍需求」這種辦公室專用語彙嗎?

職場中的你,也有「過一遍需求」這種辦公室專用語彙嗎?

辦公室口語與生活口語的差異由來已久,因為中英夾雜而廣受爭議的「外企風」就是一個例子。除開用英語這一點不談,即便是在中文範圍內,我們在辦公室里的說話方式,與在私人場合依然有著微妙的差別。

辦公室口語的特點是怎樣的?

高頻使用行業術語,或者叫「黑話」(jargon)

如果你是互聯網從業者,工作時最常聽到的幾個詞往往是:線上/下,粘度,場景,體驗,交互,閉環;如果你從事金融行業,也許對這樣的詞語並不陌生:藍籌,標的,財務健康,量化寬鬆;如果你是一位廣告人,那你大概會用到這幾個詞:調性,訴求,預算,品牌忠誠度,消費者洞察;如果你是某獨角獸企業創始人,那麼這些辭彙則為你量身定製:風口,孵化,賦能,紅利,生態…… 總有一款適合你,分分鐘繞暈外行和剛上班的小萌新。

一般來說,這類辦公室「黑話」帶著比較明顯的行業或者崗位特點,高頻出現在各種會議、PPT、路演以及企業白皮書中,掌握起來並不算太難。如果你對這些「黑話」有興趣,我所之前發布的《創業圈總不說人話,我們試著翻譯了一下他們想要表達啥》,想必可以給你點靈感。

更傾向於使用語氣委婉的疑問句和設問句;一句話可以代表多種含義

工作場合你也許會不時聽到以下句子:

  • 「讓我再想想,稍後答覆你好嗎?」

它的潛台詞可能是:我得尋思尋思怎麼拒絕你;這事我做不了主,得先請示老闆;我就是打算拖一拖。

職場中的你,也有「過一遍需求」這種辦公室專用語彙嗎?

  • 「我想聽聽你對這件事的看法。」

它的潛台詞可能是:我已經有答案了,只是打算套套你的話;沒別的,我就是想展現自己的親民;我也沒主意,你說啥就是啥吧。

  • 「謝謝你告訴我,我會仔細考慮你的建議。」

它的潛台詞可能是:嗯,你說得很對;談話結束,你可以走了。

  • 「我這邊是XX公司,請問你這邊需要XX產品嗎?」

它的潛台詞可能是:我們來談業務吧;「我這邊」和「你這邊」都特指公司,而不是個人。

  • 「你現在方便嗎?」

它的潛台詞可能是:我有事跟你說;這事很重要,必須當面說。

此類句子套路多變、親切禮貌,同時跟聽眾維持了適當的距離,比較考驗對話雙方的語感,配合行業術語使用效果更佳。

樂於使用某些特殊片語,類似於英語中的固定搭配

你也許還見過這種風格的詞語:

  • 開會「碰」一下:「碰」,動詞,意思是「討論,交流意見」;
  • 「吃」掉市場份額:「吃」,動詞,相當於「占,蠶食,吞食」;
  • 「過」一遍需求:「過」,動詞,可以理解為「通覽,逐個討論」;
  • 「拍」一個方案出來:「拍」,動詞,「拍腦袋」的縮寫,用來表達「匆忙地想,思考,計劃」;
  • 「盤子」做得很大:「盤子」,名詞,「行情,價錢,規模」的通俗說法;
  • 發郵件給「到」他:「到」,介詞,用於「去」「給」等動詞之後,強調動作的執行。

這類片語通俗精悍,返璞歸真,類似接頭暗號一樣隨機穿插在對話中,不著痕迹地烘托出「我混這裡很久了」,適宜有一定工作經驗後使用。

為什麼辦公室口語會發展出一套特殊的體系?

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是,我們在工作場合中,需要通過語言彰顯表達能力和專業程度,進而獲得外界的認可,為工作創造更多便利,所以各行各業的「黑話」和「裝X指南」才會如此流行。

另一個可能的思路來自於心理學家蔡安迪斯(Dr. Harry C. Triandis),他認為對於集體主義者來說,當他們在處理工作和人際關係時,工作、任務都是可以用來幫助自己與他人建立關係的工具。吳聲怡、徐麗珠(2008)則認為,集體主義者在面臨衝突威脅的環境中,常常使用隱晦的間接性言語,盡量採取迴避、第三方調停等顧及面子的策略,而不是直接提出要求或坦白澄清事實。倘若結合這兩點,那麼職場作為典型的「面臨衝突威脅的環境」,受到集體主義(比如團隊精神、企業文化)影響的我們,往往會選擇將個體人格隱藏在集體形象之下,從而藉助後者達到對話的目的——通俗點理解,後者就像是高達機器人,而我們就是藏身其中的小兵。

最後,今天的家庭作業是將下面一段話翻譯成辦公室口語:

小王,我有點事,等下把客戶的微信發給你,你們確定一下方案,明天我再聯繫他們。

歡迎大家留言。

題圖、插圖來自:Giphy

我們做了一個壁紙應用,給你的手機加點好奇心。去 App 商店搜 好奇怪下載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沙烏地阿拉伯 35 年的院線禁令解除,好萊塢已盯上了這塊市場
許鞍華的下一部作品,改編自張愛玲的小說《第一爐香》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