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揭秘王之渙的詩意人生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揭秘王之渙的詩意人生

《大美唐詩 大哉唐詩人》系列之「揭秘王之渙的詩意人生 」

引子

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這些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詩句,帶給了我們許多美好的遐想,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疑問:作者王之渙,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之一,他究竟是一位什麼樣的詩人呢?

其實這個疑問也是一個千古謎題,一直縈繞在唐代以後的人們心中。這是因為所有的正史對王之渙幾乎沒有記載,《唐詩紀事》、《唐才子傳》等文獻對王之渙的記述也只有隻言片語,並且又皆為不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編的《全唐詩》收錄了王之渙所有倖存下來的六首詩,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但依然是知其詩而不知其人。

直到公元1930年,洛陽北邙山王之渙的墓室被一群盜墓人掘開,在黑暗中沉睡了1000多年的王之渙墓志銘出土,經學者考證,王之渙的身世之謎終於揭開。本文參照墓志銘,並依據古今相關資料對王之渙其人其詩做一簡述。揭示時代背景與詩人事迹,這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其詩作。

擊劍與吟詩

公元688年,王之渙出生於洛陽。先世出自名門望族太原王氏,後遷至絳州。王之渙自幼聰穎好學,青年時代豪放不羈、行俠仗義,喜歡與朋友們擊劍悲歌,打獵縱酒。後來專心於詩文的創作,卻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父母去世後,他守孝三年,期滿後離家西行。適逢山西蒲州改為河中府,稱中都,為皇帝駐蹕之處。他為了尋求發展機遇,來到蒲州。其間登上了州城西面的鸛雀樓。在鸛雀樓,前可眺望連綿起伏的中條山,下可俯瞰奔騰咆哮的黃河,他揮毫寫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此詩的第一句實中有虛,第二句虛中有實,虛實相生,景象雄闊。融萬里河山於十個字中,令人如親臨其境,胸襟大開。後兩句別出新裁,將詩引向了一個更高的境界,拓開了一個更廣的視野。既寫出了詩人想進一步遠眺的願望,又飽含著詩人積極進取的精神與高瞻遠矚的胸懷,也蘊含著只有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遠的人生哲理。

此詩景象與情理自然交融,含義雋永。全篇對仗而一氣呵成。「白」字與「黃」字相對照而色彩鮮明。意境深遠,誠為唐代五言詩的壓卷之作。

王之渙在蒲州並沒有得到重視,於是繼續向西。這時唐軍在與突厥的戰爭中失利。慷慨倜儻、習兵尚武的王之渙打算投筆從戎、報國立功,便遠赴邊塞。途中聽說了突厥毗伽可汗在唐朝國威的震懾下遣使求和、唐玄宗准許並告誡對方的消息後,精神振奮,輾轉來到了玉門關。在邊塞廣漠壯闊的風光面前,詩人豪情萬丈,逸興遄飛,寫下了著名的《涼州詞》二首:

其一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其二

單于北望拂雲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涼州詞》是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配的歌詞。第一首的一二兩句以虛寫實,不拘格套,以大寫意的筆觸描摹出了黃河水源遠流長的迤邐儀態,萬仞山阻隔路途的險峻地勢。在此背景下,玉門關這一座孤城更顯孤危,為後面刻畫征夫的心理營造了蒼涼的氛圍。

第三句的羌笛所演奏為《折楊柳》曲調。楊柳的寓意是離愁別緒,羌笛之聲引人思鄉。而玉門關地處荒寒,並無楊柳,連想寄託一下離別之情都不能,自是有怨,故以「何須怨」寬慰之。最後一句便自然流瀉而出了。這首詩寫得悲而不衰頹,怨而有壯懷。深沉蘊藉,豁達開闊,被國學大師章太炎譽為絕句之最。

第二首詩以漢喻唐,交代了時代背景:突厥首領向唐朝求和,唐玄宗許之,又欲娶公主,唐玄宗不許和親,絕不妥協。此詩讚頌了當時玄宗的英明與唐朝的強大。

做官與漫遊

722年,從邊塞返回內地後,王之渙做過官府的隨從人員。後來調任為冀州衡水縣主簿。不久衡水縣令李滌將其第三女嫁給了王之渙。這一年與同是邊塞詩人的高適相識為友,彼此唱和。

726年因受到小人的誣陷攻擊,王之渙憤而辭官,偕妻回家。從此過著或閑居吟詩,或漫遊訪友的生活。期間詩作有:

《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

此詩以楊柳所受攀折之苦 ,反襯人們的離愁之苦。

《宴詞》

長堤春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此詩色彩清新明快,寓情於景,不由字面訴說離愁,卻讓人感知其愁之深。

732年,寓居薊門,亦不時雲遊。這一年高適來薊門尋訪王之渙,不遇,留詩慨嘆而去。

在薊門期間存留下來的詩篇有《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故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此詩寫的是重陽登高之時,在秋風蕭瑟的薊州送別友人。寫出了內心的孤苦與對友人的惜別之情。

因為生活所迫,加之親友規勸,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王之渙 赴文安擔任縣尉。在職期間為官清廉,辦事公正。不久染病,於天寶元年(742年)二月十四日在官捨去世,享年55歲。

身後名

天寶二年(743年)五月,王之渙安葬於洛陽北邙山。永寧縣尉靳能撰寫了墓志銘。墓志銘評價道:「惟公孝聞於家,義聞於友,慷慨有大略,倜儻有異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皦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

這說明王之渙的詩當時已在社會上流傳廣布,但因為他官職卑微,又甘於淡泊,他去世後其事迹漸漸被人們所遺忘,詩作也大多散佚,並且正史也無記錄。

然而,優秀作品總是像歷史長河中閃爍著光芒的鑽石,有著穿透時空、深入人心的生命力;並且偉大詩人的高潔品格與高超藝術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歷經千年而不衰。

王之渙的墓志銘在洛陽被發現後,為收藏家李根源購得,藏於蘇州。章太炎、岑仲勉、啟功、傅璇琮等學者都就此墓志銘寫了研究論文,使王之渙消隱於歷史迷霧中的形象 漸漸清晰起來。

幾經輾轉,這塊珍貴的墓志銘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向人們證明了其人其詩的無窮魅力

作者

明倫書院千之,愛讀文史,喜近詞翰。游於學海,樂而忘返。今作《大美唐詩 大哉唐詩人》系列,吟以怡情,述而抒懷。願與同志師友浴乎文,風乎山水,詠而歸。

作者簡介:明倫書院千之,愛讀文史,喜近詞翰。游於學海,樂而忘返。今作《大美唐詩 大哉唐詩人》系列,吟以怡情,述而抒懷。願與同志師友浴乎文,風乎山水,詠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老子: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三國志》經典智慧50則,人生當走英雄之路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