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滿庭鳥跡印蒼苔

滿庭鳥跡印蒼苔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先看看這個故事: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

讀書讀到手不釋卷,也足見其勤奮刻苦的程度。關鍵是他不死讀書,還能在別人都嚇跑了的情況下,智救同伴,也讓人深感欽佩。

當然,他也寫詩,還寫得很好。

柳枝詞十三首

新豐道上灞陵頭,又送夫君去遠遊。

借問柳枝有寄否,古今共有幾多愁。

行人白馬去遙遙,初上金堤欲過橋。

望塵不見遮人眼,苦怨無情萬萬條。

夫君遠遊,無可奈何,只是心中的愁緒,無從排遣,這柔弱的柳枝,也不能消磨掉心底的相思。

司馬光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得志的快意,也有失意的無奈。他在帝都的紅塵紫陌中,寧願躲進一方小小世界。

遣興

京洛紅塵里,閉門常獨居。

雖無守道愧,終與趣時疏。

文舉徒飛表,曹丘懶挾書。

誰憐從宦久,不及策名初。

待兔謀其拙,屠龍藝亦虛。

何當治歸計,松菊繞吾廬。

司馬光喜歡獨居,是態度,也是內心的想法使然。

和張文裕安寒十首

何處安寒好,初寒游奕園。

林間葉未盡,籬底菊猶存。

結竹為庵小,開爐冓火溫。

誰言處城市,嶺寂似丘樊。

松菊繞宅,這份清幽,應該是與心底的所思所想是一致的吧?

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元豐七年(1084年),司馬光已六十六歲,《資治通鑒》全部修完,是年七月十一日全書呈上,十一月,《通鑒》的最後部分《唐紀》和《五代紀》修成以後,司馬光連同《通鑒考異》、《通鑒目錄》一起奏進給神宗皇帝。

神宗皇帝十分重視,將書的每編首尾都蓋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圖章,以其書「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賜書名《資治通鑒》,並親為寫序。十二月初三日,神宗降詔獎諭司馬光,說他「博學多聞,貫穿今古,上自晚周,下迄五代,成一家之書,褒貶去取,有所據依」。擢升司馬光資政殿學士。

夏日西齋書事

榴花映葉未全開,板影沉沉雨勢來。

小院地偏人不到,滿庭鳥跡印蒼苔。

這首詩是最有生活趣味的一首。榴花似火,正半開。小院很偏僻,也少人來,這樣對是人來說,恰是最好的,因為飛鳥都來了,留下了無數的印記。

讀潁公清風庥

人生百歲隙中光,唯有高名久不亡。

千古但令編簡在,清風養物一何長。

百年光陰何其匆忙,只有名聲不朽。這文字雖然簡短,只要有著真情實感,能令人遣懷起興,都足以久遠流傳。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司馬光登進士第,累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因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司馬光反對宮中宴飲和賞賜之風,嘉祐六年(1061年),他上書《論宴飲狀》,懇請皇帝為民著想,悉罷飲宴。他上《言遺賜札子》,反對朝廷不顧國家實際,厚賞群臣。

過故洛陽城

煙悉雨嘯黍華生,宮闕簪裳舊帝京。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千古興廢,如在目前。一座洛陽城,讓人不勝唏噓,可是人生呢?豈非更短暫?為何卻不朽?司馬光在文字中,留給了我們更多的沉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字文書法 的精彩文章:

出賣李煜的詩人
百川論道 做夢

TAG:千字文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