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南京」:金川門往事

「老南京」:金川門往事

金川門位於南京城北,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名。其為明代南京十三城門之一。它在歷史上的「出名」,得緣於燕王朱棣赴京城(今南京)「清君側」,即由此門進人京城,搶了建文帝的寶座。明末,金川門曾一度封閉。1907年,南京城內的小火車道就是從下關至金川門入城的。1958年,金川門與小鐵道一同拆除。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他登上帝位後,立即將擁有重兵,驕縱不法,心存異態諸王的削奪作為維新之政的主要舉措付諸實施,先後削去了周王、湘王、齊王等五個叔叔的爵位。但坐鎮北京擁有重兵的燕王朱棣,不想坐以待斃,斷然發動了以「清君側」為名的「靖難之役」。戰爭持續了三年,於建文四年(1402)兵臨長江,江防都督陳瑄率眾投降,燕軍順利渡江。但經過數十年精心修築的京師城牆堅厚,朱棣派先鋒劉保率騎兵千餘人至朝陽門一帶偵察,發現這裡並未有什麼。原來此時京師城內守備早已陷於癱瘓狀態,文武大臣不是亡命出逃,就是暗中謀劃降燕。無奈之下,建文帝不得不起用自己昔日認為最不可靠的諸王分守京城最後一道防線的城門。朱棣則一面下令做攻城準備,一面採用攻心戰術,命人用箭向城中射入一封給弟妹的書信,訴說了自己的委屈和不得已起兵的原因,進而分化瓦解京師的防守。那些防守各城門的親王和武臣原來就做好了投降準備。此時,負責守衛金川門的谷王朱惠、曹國公李景隆在城上望見朱棣的麾蓋時,立即打開城門迎接燕師進入城門。建文帝見大勢已去,即由宮中地道出逃(有說自焚而亡)。經過三年浴血征戰,朱棣最終登上帝位,是為永樂帝。

舊時,金川門附近比較偏僻,當時的老人們留下許多有關金川門周邊的異說傳聞。最有趣的是相傳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修建「寧省鐵路」(俗稱小火車道)時,金川門洞下一米多深的地方曾掘出一塊石碑。上刻:此路變成鐵,大清江山滅。當時修路工頭不敢聲張,為免招來殺頭之禍,便命人砸碎石碑,扔進了金川河。說來也巧,果不出幾年,清朝皇帝真的退位了。

筆者自小住在緊鄰金川門的鐵路北街上。記憶中,貫穿南京城內的小火車鐵路即從金川門通過,一直伸向下關。那幾十米長的城門洞內終年黑黝黝的。聽老人們說,這裡曾是處決犯人之地,砍下的人頭就掛在金川門城頭示眾。嚇得我們穿越城門洞時,即便大白天也是連蹦帶跳。

那時我常在父親攜帶下,沿著業已頹塌的城門內兩側小路爬上金川門城頭,當年南京沒有高層建築,登上金川門城頭,極目眺望,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豪放情懷。最有意思的是,逢此時恰有小火車通過,俯瞰下去,平日里那龐然大物,眼下竟像一條黑色小毛蟲,從腳下快速「爬」過。有時趁父親不注意,我便冷不丁抓起一塊泥團砸向行駛的小火車,隨之而來的是父親的一通訓斥。1958年,南京先後拆除了市內小鐵路及城牆,古老的金川門隨之消失,只留下「金川門」其名,至今整整六十年。 

來源:趙子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放棄遷都長安?
以「明「一葉,而知曉」五千年「的歷史之秋 2018/4/14(613)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