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寧

真正的幸福,源自內心的安寧

每天一本書

一年多讀365本書

《貝多芬傳

每天一本書

各位慈懷讀書會的讀者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我們的每天一本書欄目,我將用一篇文章的長度,來向您講解書中精髓。

今天,我們要一起讀的書是《貝多芬傳》

上帝在給予一部分人以極大天賦的同時,從不忘將貧苦、孤獨、病痛等苦難降臨在他們身上,彷彿是在向世人應證了那樣一句話:「神所最重用的人,都是在苦難遭遇中造就的。」

今天我們所要講述的這位歐洲古典主義時期的偉大作曲家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就是被神所選中那個人,他的一生都在和上帝爭執又和解的無限循環中度過,他不斷地追求著精神上的自由,想要以此衝破舊時代的束縛。

即使是不懂貝多芬音樂的人去欣賞他的音樂,也能從中聽出他靈魂深處的熱情和對於自由信念的執著,歷歷百年,人們無不為它的氣魄所震撼。

即使是在患有耳疾的情況下,他依然創作出了《第九交響曲》這樣的不朽名作,這需要多麼大的意志力啊!

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所撰寫的《貝多芬傳》一經出版,就引起了轟動,這部作品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傳記之一」,並同作者後來出版的兩部作品《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一起被稱為《名人傳》。

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曾兩度翻譯過這本傳記,在那些特殊的歲月里,是貝多芬身上那堅忍、奮鬥、敢於向神明挑戰的大勇主義支撐著他,讓他度過無數個陰霾的日子。

羅曼?羅蘭視他們為英雄的氣息,那麼,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貝多芬那堅忍而勇敢的一生,讓我們切切實實地呼吸來自他的英雄氣息吧。

從波恩到維也納,他走過了苦難的一生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在鄰近科隆波恩的一所破屋閣樓上。他的苦難童年是從他四歲時開始的。

他那沒有什麼才華的酒鬼父親,為了開拓他的音樂天賦,為了把他當成神童一樣四處炫耀,便整天將他關在屋子裡,與他做伴的只有那些洋琴或提琴,繁重的訓練把小貝多芬壓得幾乎喘不過氣。

在他十一歲那年,憑藉著出色的表現,他進了劇院樂團。到了十三歲時,他便當了管風琴手。

貝多芬的母親是個傭人,因前任丈夫去世,她便改嫁給了貝多芬的父親,貝多芬還有兩個弟弟——卡爾和約翰。

為了一家大小的生計,貝多芬不得不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年紀輕輕就踏入社會,賺取生活費。

在貝多芬十七歲那年,慈愛的母親因肺結核離他而去,他由此患上了憂鬱症,常常覺得身體不舒服,以為自己也得了此病。

讓他感到羞愧的是,他不得不逼迫無力支撐家庭的父親提前退休,並掌管他的退休金,這讓貝多芬的內心極其痛苦。

在之後的日子裡,他還擔負起了對兩個弟弟的教育重任,由此他肩負的責任更重了。

好在貝多芬繼承了他祖父獨立奔放的天性,這一特性給了他堅忍的意志力,使他不至於被生活壓垮,他沒有因為父親的粗暴對待而毀滅了對藝術的熱愛,並時刻銘記著個人生命的追求。

貝多芬在1789年5月14日申請進入波恩大學。當時法國大革命幾乎席捲了整個歐洲,波恩大學正是新思想的中心,貝多芬在聽了名師施奈德教授的德國文學課之後深有感觸,由此他的內心生起革命的熱情。

這為他日後走上革命樂曲的創作之路奠定了基石,他的音樂激勵著同時代無數人對民族獨立和自由的追求。

1792年11月,戰火逐漸逼近波恩,貝多芬被迫離開故鄉,去了德意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

從此,貝多芬一直生活在維也納,他在那裡實現了自己一生的創作。因為貧窮與疾病的原因,他再也沒有回到家鄉。但是貝多芬無時無刻都在思念著那片故土,和生活在那裡的故交。

1826年11月,貝多芬冒著隆冬的嚴寒,為他那死於肺結核的兄弟留下的孩子查理——他侄子的前程四處奔走,因此受涼,患了胸膜炎。

由於侄子忘記了給他請醫生,等醫生到時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又因為診治過程很敷衍了事,使得貝多芬的病情再也沒能好轉起來。

他經過了三次手術,在等待第四次手術時,他得到了死亡的解脫,正如同他所說過的:任何病痛都會帶來的好處。

1827年3月26日,在風雪交加中,他為自己堅忍而勇敢的一生划上了句號。

正是他對藝術和生命的狂熱,以及對故土的思念,使他從未放棄過朝著自由理想方向前進的步伐,他的一生,就如那句箴言一樣:「用痛苦換來歡樂。」

他的狂野來自於天才的自信

成年的貝多芬身材矮小結實,有著運動家般的骨骼,一張土紅色寬大的臉,烏黑濃密的頭髮,一雙看似藍色的黑色眼睛裡放射出狂野的光芒,兩隻小而深陷的眼珠會隨著情緒的變化突然變大、轉動,奇妙地反映出它們真正的全部思想。

他的性格自由不羈,暴躁,態度抑鬱,舉止粗野,不修邊幅,不太顧忌人言、習俗、社會等一切,他喜愛自然和田野,認為自己有權利想說什麼就說什麼,哪怕面對的是多麼崇高的人物,這種傲岸的性格在他失去愛情以後,表現更甚。

這一切和他那堅毅倔強的外表不謀而合,也正切合了他所說的,我的王國在天空。

當時歌德想結識他,兩人在散步歸來的路上遇到皇室成員的時候,貝多芬並沒像歌德那樣脫帽彎腰立在路旁,而是把帽檐壓得低低的,並扣上外套上的紐扣,倒背著雙手,鑽進密集的人群里,他還把禮節得當的歌德狠狠訓斥了一頓,歌德還對此耿耿於懷,這足以見兩人的性格不融,話不投緣。

這種性格似乎註定了他一生的孤苦伶仃,但是貝多芬不甚在意,他相信自己的天才勝過其它一切,於是他將思想、狂熱、真誠、心靈真切地反映在作品裡。

當時的封建舊制度尚未瓦解,新的共和社會還在醞釀中,一切舊的束縛依然存在,所以18世紀古典時代的音樂表現地尤為刻板中庸,流於形式,透著輕浮,仿若沒有思想的靈魂。

而貝多芬恰恰與之相反,他改變古老的曲體,創新樂器配合法,把音樂看成是表達自己情緒和個人意志的工具,大膽自由地歌唱著痛苦與歡樂。

有人對他說:「照規則是不許把這些和弦連用在一塊的……」

他回答說:「可是我允許。」

這種反傳統,來自於他天才的自信,這有別於一般意義的狂野,讓他與社會主流音樂格格不入,他的浪漫主義始終不能被當時的維也納所接受。

他的作品也因此賣不出去,雖然每一支曲子都要耗去他三個月的心血勞動,卻幾乎沒什麼人預訂。

給加利欽親王創作的四重奏,沒有得到一分錢的報酬,而承諾給他錢的親王們又沒有兌現承諾,他陷入了朝不保夕的窘境,幾乎到了乞討的地步,甚至連出門穿的鞋子都沒有。

然而,生活的貧困沒有壓倒他對藝術的信仰,貝多芬的一切藝術創作行為都源自於他內心的渴望,他創作的出發點從來不是為了浮名利祿。

青年時,有朋友向他提起名聲,他立刻回答道:「無聊!我從未想到為聲名和榮譽而寫作。我心坎里的東西要出來了,所以我才寫作。」

他不能原諒莫扎特糟蹋自己的才華去寫了《堂?璜》,然而他的善良又在於,假若他的一個朋友經濟拮据,他卻願意為了接濟這個朋友而去寫作,他不僅將此看作是美好的事,他還認為他的藝術應該為窮人們的利益作出貢獻。

懷揣著這種高潔的道德情操,憑藉著堅忍和意志,以及內心的信念,他把歡樂帶到了人間,給那些因貧困、殘疾、孤獨、痛苦而生活不幸的人以心靈的撫慰。

不屈的意志挑戰了人類的庸俗

貧窮的窘境已然夠他忍受,可偏偏健康也來雪上加霜。

1796年,他的耳朵不分晝夜的嗡嗡作響,聽力越來越衰弱,直至耳聾,而他的內臟也使他遭受折磨,他老肚子痛,腹瀉以及劇烈的腹痛,讓他苦不堪言。

最初的幾年,他總躲著別人,害怕人家發現他的耳疾,不願承認自己是個聾子,他瞞著家人和朋友,獨自承受著這個秘密帶給他的煎熬。

貝多芬沒有就此放棄自我,他積極地配合著醫生的診療,去多瑙河洗溫水浴,服補藥,用扁桃油、茶療等方法治耳疾,他是多麼的渴望自己的聽力能恢復如初,可他深知自己也許再也無法聆聽那些使他狂熱的音樂了。

他後來寫信給摯友韋格勒,承認自己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

不願聽天由命的人,骨子裡有一種睥睨一切的傲然,他們相信自己的力量,敢於扼住命運的喉嚨。

貝多芬把他的全部精力盡數投入到了他熱愛的藝術里。他把悲苦憂鬱盡數寫進了《悲愴奏鳴曲》、《第三奏鳴曲》和《葬禮進行曲》等作品中,與此同時,他還創作出了很多無憂無慮的歡快樂章,如《七重奏》、《第一交響樂》等,貝多芬把共和國的理想也寄托在《第五交響曲》、《熱情奏鳴曲》等作品裡,還把他的愛情寫進了《第二交響曲》中......

他曾給韋格勒寫信說:「再沒有比搞藝術並展現它讓我更快樂的事了。」

在另一封信里他又說:

「我的格言一直就是:無日不動筆。即使我讓藝術之神小睡,那也是為了讓它醒來之後更有精神。

我希望再留幾部大作於世,然後我就像個老頑固似的,在正直的人們中間結束塵世生涯。」

他就這樣懷著極大的藝術熱忱,和病魔作鬥爭,與上帝做鬥爭,以勇氣和毅力克服了耳聾給他帶來的不幸,就如同一個畫家,雖然失去了他觀察世界的雙眼,但依然能創作出不朽的名作。

1824年5月7日,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D大調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的首場演出,盛況空前,掌聲不息,無數人被感動的熱淚盈眶,貝多芬在音樂會結束後激動得都暈了過去。

儘管沒有從中獲利,但他賦予了音樂狂熱激動的靈魂,貝多芬在精神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他實現了自己很久以來的追求與夢想——歌頌歡樂。

他不但是歐洲的最後一個古典主義者,而且也是浪漫主義的先行者,他是一個劃時代的偉大人物。

毫無疑問,他將在歷史的畫冊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一切證明了他在筆記里寫下的話:「勇敢不屈!儘管身體虛弱,但我的天才將會得勝的。」

他的愛情純真而熱烈

貝多芬對愛情充滿著真摯的渴望,他的激情,並非我們一般認為的慾望激情,那是拋開性的純潔無瑕,可以說他帶著童貞走過了一生。

他的初戀是朱麗埃塔,那是一位風騷、稚氣但卻滿懷私心的女人,他們在一起差不多兩年,貝多芬為她創作了《月光奏鳴曲》。

愛情在使人快樂的同時,也帶來了壓力、自卑和痛苦。貝多芬雖然深深的愛著她,但是內心卻更加的感受到殘疾之苦,以及不能娶她的境況之艱難。

後來朱麗埃塔嫁給了加倫貝格伯爵,這給貝多芬那顆本來就被疾病折磨得脆弱無比的心靈,刺了一刀深深的傷口。

這段感情差點讓他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絕望使他一蹶不振,他還給兩個弟弟寫了遺書,但是他那不屈不撓的意志和自尊是絕不會允許他那麼做的。

「啊,主啊,向我顯示一天,僅僅是一天的快樂吧!」上帝或許聽見了他在悲痛中的吶喊,讓第二次愛情降臨在他頭上。

他的第二任愛情對象是他朋友弗朗索瓦伯爵的妹妹泰蕾茲。

在貝多芬剛到維也納不久,這個小姑娘就愛上了他,那時候她跟著他一起學鋼琴。

後來他們一起去匈牙利的馬爾車瓦薩家裡做客,他們就此陷入了愛河,在徵得泰蕾茲哥哥的同意之後,他們訂了婚。

愛情的神奇力量在於,它能讓一個生病的人忘記痛苦,達到心靈的治癒。

愛情的滋潤使得貝多芬一改往日孤傲粗野的性情,變得心情開朗,幽默風趣,穿著考究,內心也異常柔和,對人多了包容。

也許財產、條件的差異以及長期的等待,讓貝多芬的內心充滿了掙扎。又或許是他的粗暴、染病和憤世嫉俗無形中給了泰蕾茲壓力,他們最終還是分開了。

這段愛情雖然很短暫,但是給了貝多芬無限的悲歡,這些都是他創作的靈感。

這一時期的貝多芬,創作了一系列的偉大作品,他把富於夢幻和暢想的奏鳴曲(作品第七十八號)題獻給了泰蕾茲,並附上了一封沒有期限的信「致永遠的愛人」。

在他們分開多年以後,貝多芬還寫下了六支樂曲——《獻給遙遠的愛人》,這是他對他們愛情的最好緬懷。

在愛人離開之後,貝多芬暴躁和粗野的脾氣又回到了他身上,且比以往更甚,彷彿再也沒有什麼需要他去害怕和敷衍的。

他和童年的朋友布羅伊寧也鬧翻了,他逐漸封閉自己,離群索居,唯有寂靜,才能給他帶去片刻的安寧。

俗話說:偉大的作品都是在孤獨中產生的,這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藝術創作的一生吧!

一切美好都向陽而生,這是人類積極向上的表現,也正是貝多芬追求快樂的心靈本源。

快樂需要自己去追尋,當我們朝著理想為之努力的時候,我們會從中體會到接近目標的驚喜、快樂、滿足與成就。

就像貝多芬所說的,他只有在藝術中才能幸福,即使生活充滿了悲苦,也絲毫不減他從藝術中所獲得的幸福體驗。

那麼對一個人來說,認清自己真正的愛之所在,判斷出什麼能帶給自己真正的快樂,正是是獲得幸福的開始。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麼、想要的是什麼,所以容易迷失自我,隨波逐流。

我們應該要做的,就是用心生活,帶著愛意去了解自己,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並且鼓足勇氣,努力前行。

有一種幸福,是從追求中獲得心靈的滿足與平和;有一種勇氣是來自於對喜好的選擇和堅定的守護。

以上就是我們今天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全部內容,這是慈懷讀書會每天一本書的第一百六十四本書。

因書明理,以慈懷道,關注慈懷讀書會,每天讀完一本書,把自己活成你喜歡的樣子。

*註:配圖來自《複製貝多芬》劇照

今日話題

一切美好都向陽而生,這是人類積極向上的表現,也正是貝多芬追求快樂的的根本,孤獨最終給了貝多芬力量。讀完這篇文章,你是如何看待貝多芬的傳奇一生的?

所有渴望堅持讀書改變自己的人

歡迎加入慈懷每天一本書交流群

長按以下助手二維碼

與百萬書友交流討論,組隊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慈懷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我們都是生活中的倖存者
平凡才是人生唯一的答案

TAG:慈懷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