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中山成立同盟會香港分會為何不派廖仲愷等人,而是任用馮自由和李自重?

孫中山成立同盟會香港分會為何不派廖仲愷等人,而是任用馮自由和李自重?

中國同盟會雖然是集結各方革命志士而成,但組織初立,會員的出身及省籍等背景不同,出現意見分歧。深町英夫分析當時的革命形勢:中國同盟會的宗旨及綱領均完全接受了孫中山的主張,但「三大主義」的純粹理論化和過分強調其先進性,卻導致與現實問題乖離,同時也強迫留日學生全面地贊同、服從孫中山的革命路線。結果,追隨孫中山的廣東派(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等)與以章炳麟、宋教仁為首的長江派之間發生了分歧。

孫中山

所以,孫中山成立同盟會不久,希望擴大革命組織,就要依賴廣東派的革命同志,這比委派長江地區的章炳麟和宋教仁等人容易。於是,同盟會早期的分會,也從廣東派的故鄉組織起來。那為什麼不派「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朱執信等」主盟,而任用馮自由和李自重呢?

馮自由(1882—1958,原名懋龍,字健華)祖籍廣東南海縣,父親馮鏡如是留日華僑。馮自由於1882年在日本出生和求學。14歲已經在橫濱加入興中會, 1900年改名馮自由,18歲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孫中山因1900年庚子惠州之役失敗後亡命日本,與馮通過橫濱華僑與東京留學生而互相認識。孫中山還資助馮自由、鄭貫一、王寵惠、秦力山等創辦《開智錄》和《國民報》,宣揚平等與自由思想。

馮自由

李自重(後用李炳星之名),廣東新寧(今台山)人,家世比馮自由顯赫,為富商李升之孫、永利源藥材行東主李煜堂之子。與馮自由同樣留學日本,並且結交馮自由,1903年孫中山在東京設革命軍事學校,李自重加入學習軍事,為當時14位學生之一,後來李自重更成為革命軍事學校的體育教師。

李自重

孫中山在1905年9月8日發出委任狀派馮自由赴香港前,其實李自重早已在1904年返港。故孫中山委任李自重,是因為他是馮自由認識兩年以上的朋友,而且已經身在香港。馮自由與李自重在香港建立分會後,組織原興中會會員加入同盟會。

1906年,李自重之父李煜堂和李紀堂等人,從文裕堂印務公司購入《中國日報》報社,馮自由代替陳少白擔任該社社長,兼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1908年初,同盟會香港分會改選後,馮自由仍然出任同盟會香港分會會長。這種安排,可能是基於馮自由與李自重兩人的親屬關係,正如譚永年和甄冠南在回憶辛亥革命時指出:

由於李煜堂與馮自由,有郎岳的關係,(馮乃李家女婿)所以隨時隨地,為了黨的問題,無不熱烈支持,加以李煜堂與楊西岩都是廣東四邑籍人,(四邑是台、新、開、恩四縣)因此這個中堅集團份子,多是四邑工商人物中的表表者。

由此可知,孫中山考慮到馮自由與李自重的關係十分密切,他們既是革命同志又是親戚,因此才任命他們共同建立華南地區的革命組織。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十八卷》,2015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抗戰末期日軍掌握了比核武器更兇殘的武器,中國慘遭荼毒
摧毀機場,擊落十餘架戰機,重創日空軍!飛虎隊在滇西戰局中顯神威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