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為何怒批丘吉爾及英國「以怨報德,徒有勢利而無信義」?

蔣介石為何怒批丘吉爾及英國「以怨報德,徒有勢利而無信義」?

本文作者張憲文,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國遠東軍隊在日本攻擊下顯得狼狽不堪:遠東海軍艦隊全軍覆沒;香港、新加坡危在旦夕,緬甸和印度也面臨險境。為此,英國駐華軍事代表丹尼斯將軍於12月10日請求蔣介石履行中英協議,派軍隊協助保衛緬甸。蔣介石對英國頗存戒心,表示中國軍隊願意入緬作戰,但「唯一要求,為防守某地區或某線時,必單獨負責,絕不願與英軍混合作戰」,顯然不願受英國指揮。英國駐華大使卡爾為此緊急拜會蔣介石,稱「局勢緊迫,急待援軍」,「捧雙手以懇求貴國之協助」。

蔣介石

而當蔣介石同意派8至10萬軍隊入緬作戰後,英國又拒絕這麼龐大的中國軍隊入境,英軍總司令魏菲爾表示,「如由貴國軍隊解放緬甸,實在是英國人的恥辱」,。只要求中國先派3個團進入緬甸。事實上,英國是懷疑中國人入緬的動機,害怕中國軍隊在這塊以前中華帝國的藩邦之地捲土重來。由於英國的阻撓,中國遠征軍直到2月初才被允許開入緬甸一二個師,以後逐次增兵,直到3月初還未抵達預定陣地。而且英國此時允許中國軍隊入緬的目的,已不是同中國協守緬甸,而是要讓中國人去抵擋日軍銳不可當的進攻,掩護英軍的撤退。加之英軍在戰役期間利己的表現,加深了中英間的不信任。緬甸戰役的結果,中國不僅損失了五六萬最精銳的部隊,還被切斷了滇緬路。更有甚者,丘吉爾在5月10日的演講中,對中國軍隊援緬的功績隻字不提,這使蔣介石十分憤怒。他批評丘吉爾及其英國「以怨報德,徒有勢利而無信義」。

丘吉爾

影響這一時期中英關係的最大因素,是雙方在反攻緬甸問題上的尖銳分歧。

緬甸的失守,使中國唯一的國際交通線斷絕。美國和史迪威將軍力圖聯合中、英力量打通滇緬路,收復緬甸,但中、英對收復緬甸的態度卻有本質上的不同。英國對於收復緬甸毫無興趣,並不願意派一卒一兵;中國儘管由於交通線被切斷,物資軍火更趨匱乏,但蔣介石出於保存實力的考慮,不願單獨承擔收復緬甸的重任,堅持美、英海陸空三軍必須聯合一致,同中國共同收復緬甸。

中國部隊在緬甸戰場

所以,當史迪威於1942年底擬定了英、中、美三國軍隊由印度阿薩姆、中國雲南和孟加拉灣三面攻擊緬甸日軍的軍事計劃後,中、英在反攻問題上的歧見更趨明顯。英國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心在歐洲,英國海、空軍沒有力量南移而加入收復緬甸的戰役。因此拒絕海軍開赴孟加拉灣攻擊仰光,只同意陸軍方面的配合作戰。中國堅持反攻緬甸必須由水、陸兩路同時進行,蔣介石指出:「這次緬甸作戰的中心問題是在英國有沒有能力掌握孟加拉灣的制海、制空權,以阻止仰光的日軍增援,如海、空軍實力不夠,我不願令派一兵一卒參加這次戰役。」收復緬甸的計劃於是被擱置。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狄的朋友圈 的精彩文章:

世界上一次核打擊能力最強的 「俄亥俄」級彈道導彈核潛艇,卻伴隨著爭議誕生
武漢會戰日軍死傷近十萬,國軍傷亡25萬,為何卻稱這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

TAG:康狄的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