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症免疫療法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症免疫療法

本文來源於葯明康德微信公眾號(ID:WuXiAppTecChina)。

癌細胞往往會表達一系列腫瘤相關的抗原,從而成為T細胞攻擊腫瘤的突破口。然而,癌細胞同時也會釋放出一些免疫抑制分子,壓制免疫細胞的功能。近年來取得突破的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正是通過阻止PD-1與PD-L1的結合,使T細胞得到激活,用以攻擊癌細胞。但從臨床數據上看,諸多腫瘤依舊缺乏T細胞浸潤。研究人員相信,除了腫瘤內在的原因外,其所處的環境對T細胞的浸潤也有主要影響。而在腫瘤微環境中,微生物扮演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

早期探索:微生物組與癌症的關係

人類的腸道微生物組裡有著大約3 x 10^13個細菌,其中絕大多數是共生菌。自人類出生後,這些腸道細菌就在先天性與適應性免疫應答中起到了關鍵作用,精妙地調整著免疫系統的平衡,讓我們既能對感染和炎症做出反應,也能夠對常見的抗原產生耐受。

小鼠實驗的結果證實了腸道菌群的重要性。相比野外「散養」的小鼠,在無病原體環境下成長的實驗室小鼠就缺乏一些增強體質的特徵。而當研究人員們把前者的腸道菌群移植到後者體內,就能帶來長達數代的免疫調節效果,改善病毒感染以及癌症發生後的疾病預後。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症免疫療法

微生物組是近年來的一大熱點(圖片來源:123RF)

如果將注意力集中在癌症上,我們發現,微生物組參與了多種癌症的發生和進展:微生物能通過產生有毒的代謝產物或是致癌化合物直接參与癌症發生,也能通過炎症或免疫抑制間接參與癌症發生。此外,通過移植特定的腸道菌群,小鼠也會出現易生腫瘤的體質。

但從有益的一方面來看,腸道菌群也能協助人體積極地抵抗癌症。流行病學數據表明,抗生素的使用與癌症風險之間存在著劑量相關性,這一點也通過嚙齒類動物的實驗得到了證實。這表明微生物或許能為宿主帶來抗腫瘤的免疫應答。綜上所述,微生物組與癌症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也奠定了隨後的研究框架。

腸道微生物與腫瘤免疫療法

在一些早期的實驗中,研究人員們發現在無菌小鼠、使用廣譜抗生素的小鼠、或是缺乏某些特定菌株的小鼠體內,大量抗癌療法的效果都不如人意。這些療法包括化療、TLR9拮抗劑/抗IL-10R單抗組合、抗CTLA-4單抗、以及抗PD-1/PD-L1單抗,涵蓋了很多種不同的類型。

有趣的是,不同的療法背後,腸道菌群參與其中的機制還不一樣。譬如環磷醯胺能增加上消化道的通透性,使常居小腸的Enterococcus hirae進入脾臟,也讓Barnesiella intestinihominis在結腸積聚,對抗腫瘤免疫應答產生協同刺激;CTLA-4抑製劑的使用會促進Bacteroides fragilis和Burkholderiales spp.的積聚,激活產生IL-12的樹突狀細胞和輔助性T細胞免疫應答;PD-1/PD-L1抑製劑則與Bifidobacterium spp.有關,這種細菌能激活抗原呈遞細胞。這些共生菌與抗癌療法之間的因果關係已經在小鼠實驗中得到了證實。

在這些認知的基礎上,人們又做了一些獨立的回溯性分析。分析表明,在人類的轉移性肺癌、腎癌、以及膀胱癌患者中,在應用PD-1/PD-L1抑製劑的之初再使用多種抗生素,會對治療產生不利的效果。為了確認這些發現,未來我們還需要做前瞻性的臨床試驗。

目前在人類中,我們所獲得的最有力證據之一,來自對於患者糞便樣本的分析。隨著測序技術的發展,我們能更精準地區分糞便中的細菌種類。研究表明,接受抗PD-1療法後,那些病情得到緩解的患者,以及那些病情沒有得到緩解的患者,糞便中的細菌類型有顯著區別。某些特定類型細菌的增加或減少,與患者的生存期相關。

可喜的是,那些來自病情得到緩解的患者的細菌在移植入無菌小鼠後,也能幫助後者從免疫療法中受益。相反,倘若一名患者自身無法從免疫療法中得到幫助,他的菌群也無法給無菌小鼠帶來積極的變化。這些結果有助於我們更好地駕馭免疫療法。

微生物組的作用機制

對於任何一個想將微生物組應用於癌症治療的人來說,搞清楚它們的作用機制是重中之重。而在當下,也的確有多個主流假說被提了出來——目前一個假說認為微生物組能通過其抗原激活T細胞的應答,或是直接作用於腫瘤特異的免疫應答,或是交叉影響到腫瘤特異的抗原。我們知道在細菌表面有多肽和脂類結構,它們也是T細胞的識別對象。已經有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內,腫瘤微環境中發現了特異針對細菌表位的T細胞。它們可能受腫瘤分泌的趨化因子吸引而來,也有望協助CD8+的T細胞。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症免疫療法

微生物組參與了癌症的方方面面(圖片來源:《科學》)

第二個假說認為模式識別受體的參與能介導親免疫、或是抗炎症的反應。一些研究表明,當樹突狀細胞與「抗癌」相關的微生物共處在一個環境下,會誘導系統性的IL-12依賴型TH1/Tc1免疫應答,協助抗CTLA-4療法或抗PD-1/PD-L1療法。另一些研究則表明,在Bifidobacteria的存在下,1類干擾素相關的免疫基因在抗原呈遞細胞內會有所上調。

第三個假說則認為微生物組的代謝產物會對宿主產生系統性的影響。毫無疑問,每時每刻微生物組都在產生大量代謝產物,而腸道菌群產生的多胺及維生素B6會促進體內的自噬反應,在化療的協助下引起抗癌的免疫應答。另外也有研究發現,微生物產生的多胺能在黑色素瘤患者中,降低抗CTLA-4抗體的毒性。此外,短鏈脂肪酸、desaminotyrosine、二肽醛等代謝產物,也都和免疫系統的諸多環節有關。

微生物組的未來

如果一名患者缺乏關鍵的共生菌群,一個顯而易見的方法就是進行糞便微生物移植。在複發性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腹瀉的治療上,糞便微生物移植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績,緩解率可高達81%。

在癌症的治療上,我們還需要考慮不少關鍵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選擇供體。理論上說,這名供體會有非常多樣化的菌群,其中就包含了那些臨床上會帶來益處的菌群。一個潛在可行的想法,是尋找那些能從抗PD-1抗體治療中取得臨床效果的患者,從他們身上獲取微生物組。

Science特刊:一文讀懂微生物組如何影響癌症免疫療法

理解微生物組能帶來諸多好處(圖片來源:《科學》)

但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風險。除了調控免疫應答外,我們也知道,腸道菌群和慢性疾病息息相關,甚至可能將供體的肥胖症帶給接受菌群的人。此外,糞便移植也容易傳播病原體。最後,一些細菌甚至可能會分泌致癌的化學物質。因此,在做移植前,我們需要對其中的細菌、病毒、寄生蟲等進行嚴格的篩查。

另一種替代方法選擇特定的細菌,而非諸多共生菌的混合。這一策略仰賴於精準地挑出那些有抗癌益處的細菌,開發出在體外讓這些細菌增殖的方法,並設計一種能將微生物裝入膠囊內,經口服給葯還能保持活性的技術。目前來看,我們擁有的16S rRNA測序技術,以及鳥槍法測序技術,能檢測出菌群里丰度較高的細菌。對於那些丰度較低,但同樣重要的細菌,我們還需要進行特別關注。

我們還需要考慮這樣一種可能——在某些情況下,腸道菌群的益處,需要數種細菌共同參與。比如說,對於萬古黴素產生耐受的Enterococci feacium,5種細菌組成的小分隊在體內共同生效,產生積極的臨床結果。如果找到這些細菌聯盟,並在體外培養它們,會是未來的一個挑戰。

毫無疑問,微生物組對於腫瘤免疫療法的影響,代表了我們對於免疫療法認知的持續更新。在解決了科學、技術、以及監管帶來的挑戰之後,我們期待微生物組能為未來的免疫療法插上騰飛的翅膀,讓更多患者從中受益。

參考資料:

[1] The microbiome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Diagnostic tool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生物探索 的精彩文章:

絕望的腫瘤:免疫療法的兩難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稱:新型抗氧化劑讓血管「年輕」至少15歲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