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用一本書,丈量出那個真實的沈從文

我用一本書,丈量出那個真實的沈從文

本周第三十一講《沈從文的那條河》

歡迎大家賞聽。

本文是「西窗記」微信群

每周分享活動的講稿

歡迎大家轉發本文

5月10號是沈從文逝世30周年紀念日。我用一本書紀念他。

這本書的名字叫《沈從文的那條河》,去年7月由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當時就策劃要呼應今年的紀念日。

我向讀者朋友們講下面幾個問題:

1、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2、沅江碼頭80多年來發生了什麼變化?

3、沈從文及其家人有哪些少為人知的史料?

4、在採訪的過程中自己有哪些故事?

5、這本書有什麼價值?

一、我為什麼要寫這本書?

我崇拜沈從文的文字,這是寫書的原因之一。

我關注著讀者們關注,這是寫書的原因之二。

我要寫一本有點讀頭的書,這是原因之三。

如果僅從成書的角度說,我發表的散文、雜文、隨筆、書評大可結集數本,那沒什麼意思。

背景補充

沈從文,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苗族,祖母劉 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

沈從文以小說、散文著稱,如果你喜歡汪曾祺,那他師父沈從文,一定讓你愛不釋手。錢理群先生曾發現,沈從文在北京和上海都一直在回憶湘西,然而他在這兩個反差甚大的城市所回憶出來的湘西形象,卻有很大的差別;這或許是因為他所要抵制的外部陌生感是不同的。

說到沈從文,就離不開他那本《邊城》,書寫故鄉大概也是她使自己生存得更有力量的一種辦法。它是一個離開故鄉、甚至可能重返故鄉時發現它已淪陷的人,在紙上運用文字對故鄉進行的一次復原。這使書中的文字總是瀰漫著一種安詳而淡淡的哀愁,使讀者也不免隱隱感到:那個美好的故鄉已然漸漸遠去,它只有在文字中才能獲得最完美而永恆的保存。

邊 城》 擷 英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邊城》

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沈從文《邊城》

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沈從文《邊城》

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沈從文《邊城》

不許哭,做一個大人,不管有什麼事都不許哭,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方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沈從文《邊城》

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沈從文《邊城》

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

——沈從文《邊城》

細雨依然下個不止,溪面上一片煙。

——沈從文《邊城》

月光如銀子,無處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為黑色。身邊草叢中蟲聲繁密如落雨。間或不知道從什麼地方,忽然會有一隻草鶯「落落落落噓!」囀著它的喉嚨,不久之間,這小鳥兒又好象明白這是半夜,不應當那麼吵鬧,便仍然閉著那小小眼兒安睡了。

——沈從文《邊城》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

——沈從文《邊城》

正文

我越來越堅信,沈從文是中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儘管他與諾獎失之交臂!他的文字,越來越顯示出他具有摘取這個桂冠的能力!

他說,「我愛這種地方、這些人物。他們生活的單純,使我永遠有點憂鬱。……我多愛他們,五四以來用他們作對象我還是唯一的一人。」(《湘行散記·河街想像》)。

他筆下的軍人、船工、縴夫、妓女,個個充滿人情,即便是妓女,在沈從文的筆下,也非常乾淨可愛。他寫一位女匪首的死,非常凄婉,他寫愛情,非常率真,以至於後來對他的批判里,就有不講階級鬥爭,桃紅色的反動作家等大帽子。正因為他的作品更多地偏向於人性人情的敘寫,所以,在逐漸淡化階級鬥爭的今天,在世界文明朝著更加博愛邁進的今天,他的文字,便更有走向世界的美學意義與實力。

不記得哪年讀到了《湘行散記》,一本冊子很小的散文集。那應該是1990年以後,國外掀起沈從熱的那段時間,國內重新出版了這本書。那時國內,知道沈從文的人不多,我是77級中文系學生,我在校的現代文學課,學了一學期毛主席詩詞,沒有講其他作者,後來我們才知道,中國上個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有世界影響的作家輩出,可是那時,我們都不知道。沈從文,就是被塵封的一位。

《湘行散記》的內容真好,文字真好,一個美麗的湘西,一條美麗的辰河,辰河水上岸上多彩的人生,讓我充滿新鮮與神秘。還有他的家鄉鳳凰,那翻燒餅一樣的鎮竿,那些苗民的悲慘命運,神秘的放蠱婦人,奇特的落洞風俗,讓我認識了一個前所未見的湘西,一個前所未見的鳳凰。

沈從文的文字太有藝術魅力了,舉幾個例子。在他的書里,我常常讀到一些兩湖地區的方言,比如,我吃你不吃,你坐在旁邊玩著,吃飯的人,就得對那人說一句:有偏。這個詞非常典雅。

再比如,沈從文寫船工與妓女的關係——由於邊地的風俗淳樸,便是作妓女,也永遠那麼渾厚,遇不相熟的主顧,作生意時先交錢,數目弄清楚後,再關門撒野。人既相熟後,錢便在可有可無之間了。

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維持生活,但恩情所結,卻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別離時互相咬著嘴唇咬著頸脖發了誓,約好了「分手後各人皆不許胡鬧」;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著的那一個,同在岸上蹲著的這一個,便皆呆著打發這一堆日子,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定遠遠的一個人。

他寫苗族女子趕集,用的詞讓人驚嘆:

小河邊……照例來了無數小船和竹筏,竹筏上且常常有長眉秀目臉兒極白奶頭高腫的青年苗族女人,用繡花大衣袖掩著口笑,使人看來十分舒服。

他寫沅江岸邊打油的榨房,說榨油人推動油槌,嘴裡搖曳著長歌,讓人一下子就回到了兒時的故鄉。

這些讓人嘆為觀止的文字,讓人慾罷不能。於是接著關注他的其他著作,他的家鄉,他的第二故鄉,關注那條福禍伴生的沅江。

突然有一天我就想,能不能走一走沅江呢?從沈從文1934年回鄉探母的第一個碼頭走起,一直走到他起船的那個碼頭。

這還不夠,他年輕時候從軍時到過的另外一些碼頭,能走的,也盡量走完。不走這些水路,便無法讀懂沈從文,我這話有些極端,但是,走了,與沒有走,大不一樣。他說他的人生,他的創作,與水有著極大的關係:

「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說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我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於我有極大關係。」

原來是想騎車去的,後來對自己的體力並不自信,何況,一個人騎車,有個三長兩短,連個報信的人也沒有。我甚至想租一條橡皮艇去走沅江,現在看來,我的想法不切實際。地圖上看沅江,就是那麼一線,可是你到沅江邊上看看,照樣汪洋一片,照樣氣勢逼人,它是江啊!

後來我看了一些關於沅江的介紹,知道走它不易,我為此換了一台新車,1.8T排量。這車後來伴我走遍新疆,我在新疆住了一年,正在寫一本書,那是後話。

我用它找當年的碼頭,穿越80多年的世事變遷;我用它找沈家故事,催人淚下;我用它激活我平凡的日子,讓我的人生多一些體驗。我要告訴讀者,沅江碼頭,80多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滄桑二字不能形容。

正是大量熱愛沈從文作品的讀者,給了我行游的信心。我就不信,讀過沈從文《湘行散記》散文集的讀者,讀過小說《邊城》並看過同名電視劇的讀者,對我的書不感興趣。我相信,我與廣大讀者的心是相通的。

其實,我實現了黃永玉、沈從文、汪曾祺他們三位租船再走沅江的一個夢。我的書,應該算是告慰了沈、汪二位的在天之靈。

二、沅江碼頭80多年來發生了什麼變化?

行游是在2015年4月進行的。光路書就做了46頁。我在電子地圖上把一條沅江走了多回,主要是對照沈從文先生當年住過的碼頭一一查找。

原來的沅江,是一條水上交通要道,江水深切,河道狹窄,滿江石頭犬牙交錯,吊腳樓都在離水三十丈高處,站在樓上俯瞰奔騰的江水,驚心動魄。江里萬船競發,帆檣如林,沈從文說它像蘇州河那樣繁忙,船工縴夫20萬!

沈從文很少叫它沅江,他親切地叫它辰河。辰河是沅江上游的叫法,叫辰河,親切得多,就像叫人的小名。有一個專題片,名字就叫《辰河櫓歌》,大家有時間搜來聽一聽,沈從文常說的麻陽人是吃歌長大的,船工們的櫓歌塞滿辰河,到底是一種什麼氣勢!

採訪途中

現在呢?江面一平如鏡,偶有遊船經過水域。江里各處港汊全是浮屋,到處都是網箱,沅江成為一條養魚的江了。沈從文經常形容這裡魚大如人,現在仍然是。我在清浪鄉街上見過大魚擺在地上,你要多少,剁多少,這種賣法,在我們城市裡少有,鄉間也少見。

我所到過的沅江主流,就見過桃源水利樞紐工程,凌津灘水利樞紐工程,五強溪水利樞紐工程,在麻陽和漵浦之間還有一個。反正一條沅江被切成數段了。我們今天不可能由水路直接走到浦市碼頭,到沅陵縣都不可能。

我的書中,對這些現代化的水利樞紐工程,只有描述,沒有批判,這是因為,批判無補於事,文人的思考,有時是站著說話腰不疼。

查找的過程中,發現沈從文住過的碼頭與地圖有些對不上號。這倒增加了我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比如有一個碼頭,沈從文先生叫它曾家河,在地圖上,在桃源縣上游30公里的水程里,怎麼也找不到。為什麼是30公里水程?因為逆水行船一天,大約是這個數。

我突然發現了地圖上有一個鄭家河,在30公里水程附近,那是不是沈從文寫的曾家河啊?我的路書上寫著:弄清楚!

再比如清浪,當年指沅江里最為驚險的30里水路,船到這裡常常出事,許多船還要請蹲守在這裡的當地船工,他們才熟悉這裡的水性。

但是,咆哮過後,有一個叫長潭的地方,沈從文的小船是掛帆經過的。這裡有個碼頭叫梢子鋪,可是,在地圖上找不到它。

它的街道功能消失了,搬遷到了清浪鄉政府所在地,即現在的白螺溪。找!

再比如興隆集街,沈從文叫興隆集,現在也有一個興隆集鄉,可是完全不是一個地方。原來的興隆集在哪裡?我直到到了夷望溪,我才真正弄明白。原來,沈從文筆下的興隆集就藏在夷望溪口,它的口外江心,有一個突兀的山,叫水心寨,據說楊幺曾在這個寨子上面安營造反多年,當年政府沒有導彈,所以楊還可以在寨子上安居。

沈從文小說《柏子》中的柏子,就是在這裡上到吊腳樓,與樓上的相好關門撒野,從一頭牛變成一頭即將死去的牛。現在是一個著名的景點。地圖上完全遺忘了原來興隆集這個名字。害得我好找啊!

沈從文在沅陵的故居叫芸廬,被拆了,佔用了,我用兩天時間,找了無數的人,都說不知道,還有一位,說我是精神病。為什麼叫芸廬?沈從文為什麼在沅陵縣有房子,而且前後還不止一套?

為什麼沅陵被沈從文稱為第二故鄉?這裡有許多真實的故事。如果我們讀沈從文的文章,他常用小說的筆法寫人寫事,其實都有所本,只是我們讀小說無法具體落實。

照樣,那條繁華的河街也消失了,現在江邊有露水集市,有那麼一點古風,但雨天得打傘,沒有古時河街的那番風情了。

一條奔騰咆哮的沅江,變成了數截平湖。當年犬牙交錯的河床不見了,代之以如鏡的湖面。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沅江航運文化的遺存。

牛鼻石。蜂窩崖。

瓮子洞,懸崖上鐵鏈百丈,供縴夫們援手。

鴨窠圍。這是我對沅江文化做出的一點考據性貢獻。放到後面再具體說。

我專門到橫石碼頭一座山頭找當年的船工號子領號手黃師傅,讓他唱當年唱過的船工號子,也就是沈從文常常寫到的辰河櫓歌。其實有些失望。這位師傅沒有唱出古老的辰河櫓歌來,他唱的是生產隊大躍進時代的幾個句子。當年他們為生產隊駕船。

我不一一細說了。正是這些未知,讓我感覺到我的行游有挑戰,也有內容。

三、沈從文及其家人有哪些少為人知的史料?

不到當地住下來,光靠遊玩,光靠網路,光靠現有的書,無法知道這些故事。我說沈家4個人。

1、大哥沈岳林,後改名叫沈雲麓,上過專門的藝術學校,習木炭畫,後以此為生漂泊江湖,人稱二先生。他是沈家的老大,也是沈家的主心骨。沈從文在沅陵縣城最高處建的一棟房子,漂亮大氣,就是大哥主持的,錢是沈從文出的。那房子叫芸廬,看出起名的門道了嗎?大哥的名字!

2、沈從文,排行老二。一生坎坷,赤子其人,星斗其文,可是,他半生不從文。在晚年,有人要為他的作品舉辦國際研討會,他艱難地寫信,堅決拒絕,他的意思是,我不要名,才能活這麼長。如果要名,我早死了。你也淡泊一些吧。辭情懇切,是他做人的見證!這就是赤子其人。

3、六弟沈岳荃,國民黨中央軍128師某旅7團團長,黃埔四期軍人。在嘉善戰役中,與兩倍於自己的日軍苦戰7晝夜,傷亡慘重,光營長就犧牲了7個。1948年任國防部少將監察員。1949年投誠回到鳳凰縣,任臨時治安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51年被處決於辰溪縣沅江邊。1983年平反,發撫恤費500元。

六弟沈岳荃

4、九妹沈岳萌。她是沈從文最愛的妹妹,一心想培養她成為不一般的女人。

但是,因為日本侵略,因為南渡北歸的南渡,因為政權更迭,沈從文一家遭到毀滅性打擊,九妹的日子最慘。他跟著沈從文一起生活,從北京到上海,到青島,到昆明,沈從文無法養活因戰爭導致精神失常的九妹,又讓九妹回到芸廬,被大哥關在芸廬的偏屋裡多年,後來跟一位泥水匠結成婚姻,到二酉(烏宿)鄉生活,生下一個孩子,1959年,貧餓交加,死在二酉,終年48歲!

九妹沈岳萌

九妹認識泥水匠莫仕進時,莫40多歲,九妹也已34歲了。生下一個兒子叫莫自來,這名字是莫仕進同志用來紀念他沒有想到的婚姻的,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五強溪修建大壩,兒子莫自來背著一個背簍,把河灘上埋娘的墳刨開,骨頭撿了回去,埋在父親身邊。九妹死去多年,沈從文還不知情!這就是人生,這就是一個特定時期的人生,這就是一個龐大顯赫家族的結局!

背景補充

建國初,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運動來了,被稱之為「洗澡」。這裡的「洗澡」,其實是「洗腦」——在公眾場合,向領導、同事、學生交代自己的經歷和思想,做自我檢查和批判,由與會者進行幫助。如果上級想放過他,大家又沒有什麼意見,這「澡」就算是「洗」完了。

為了讓這個「澡」洗出效果,針對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首先是「水」的多少,洗大盆、中盆還是小盆。這裡的「水」,指的是群眾;盆,指的是會議;盆之大小,指的是會議的規模,參加者的多寡。

一般說來,職位高的,如校長、院長之類,洗「大盆」;職位低的洗「小盆」;不大不小的洗「中盆」。普通的教職員工雖然自己不洗,但也不能閑著,他們得給被洗的搓澡。在具體洗法上,各校有所不同,多數學校規定,沒有多大問題的教授洗個「小盆澡」即可。清華大學則把洗小盆的標準降低到了講師一級。

其次是「水」的溫度。「冷水澡」是交代和批判都大大地不夠,「溫水澡」表明揭發批判得還不徹底,「熱水澡」是給那些問題大、態度惡的人準備的。

對於一些需要教育的重點人物,運動的組織者則發動積極分子給他一洗再洗,並加大「水溫」和「搓澡」的力度。如果被洗者表現不好,就把他「掛起來」。

「洗澡」的效果與被洗者的心理承受力有關,最壞的是把人「洗」死。北大的沈從文屢次過不了關,先割喉後切腕。值得慶幸的是,他獲救未死。

沈從文最後還是善終。死後,骨灰不帶包裝直接進入了泥土,但是喜歡沈從文的人太多,他的家鄉硬是給他造了一個墓地。當然,這也是好意,畢竟,喜歡沈從文的人能到這裡憑弔,並讀一下沈從文的話: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認識人。」

四、在採訪的過程中自己有哪些故事?

1、趣。

桃源碼頭煮飯,觀者如堵。

我們曾經睡在收纖鋪江邊的山上人家前坪,我們分別睡在車裡。這天晚上,沅江邊上的夜十分寧靜。螢火蟲千千萬萬。天上的星顆顆蓋頂,夜裡野豬光顧。我們曾在石馬灣碼頭買活魚做飯,一村人圍觀。

清晨,收票的人還沒有上班,我們曾花10塊錢上了翠翠島,以小說中翠翠的身份,向著小船歸來的方向瞭望,看儺送幾時回到茶垌,回到邊城。沈從文邊城的背景,就是酉水,在花坦縣境內,叫清水河。我真的為這個故事傷心落淚。

順便說一下翠翠和爺爺擺渡巴船。為什麼叫巴船而不叫撐船,據我猜想,這與清水河的狹窄有關,是一種用竹繩固定兩岸擺渡的方式。至少,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這四省都有「巴」 字這個方音,即用手摳住某物的意思。

2、情

在沅陵,結識了一幫文友,得到了他們極大的幫助。我採訪能夠成功,得到了沈家那麼多口頭資料,全是朋友牽線幫忙,這本書,如果沒有沅陵的這些故事,肯定遜色。在沅陵,為了報答,我為一所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開了一個文學與生活的講座,在沅江邊上,現場直說沈從文。

3、險。

從興隆集到柳林岔,那山路特陡特險。為了走近路,鄉親們說,可以走一條山石路。結果,問了幾迴路,經常是車開到坡頂,就不敢下坡,因為前窗看不到下坡的路。走矮寨公路,那可是全國最險十大掛壁公路哇,13道彎,26條摺疊路,全在一面山坡掛壁,6.2公里山路,水平前行100米。200多人為這截路獻出了寶貴生命。一個小小的涵洞,洞內走車,上面走車,上面寫上中國第一立交橋,那真不是吹牛,確實是第一。這條湘川公路,1936年9月9日通車,是全國第二條轉運抗戰物資的通道,為抗戰作出了巨大貢獻。

我們同行3輛車,6個人,其中五個人是去玩的,只有我心中裝著任務。一輛車在接近深溪鎮時撞上了山崖,人摔出車外,好在沒有死亡事故;一輛車在前往二酉鄉的路上,遇到山上落石,打壞車前輪葉子板,車傷嚴重,好在又沒有傷人。我一輛車回頭堅守沅陵縣城採訪,與朋友在浦市再行會合。如何艱難,可見一斑了吧?

4、哀。

一哀民生之多艱。沅江水路難行,據說屈原當年流放漵浦,就在沅江里「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這裡的沅,就是沅江。他走的,就是沅江這條水路。

寡婦鏈讓我落淚。寡婦鏈的故事,我聽的時候,採訪的時候,寫作的時候,都曾為之動容甚至落淚。化緣買鐵,出錢打鏈,鐵鏈數百丈,為的是縴夫們逆水拉縴有所握持牽挽,不致落水淹斃。為這條常常需要更換的鐵鏈,這裡出了慷慨的官員,出了鄉間善人,出了這個凄楚的傳說。

順母橋讓我感嘆。這個故事也是與沅江吞噬大量縴夫船工有關。

二哀沈家故事,讓我流淚傷情。採訪中,我兩次打斷被採訪者鍾玉如老先生,淚眼模糊,無法記錄。

五、這本書有什麼價值?

1、還有一些讀趣。

我是在替廣大讀者打撈淹沒的碼頭,打撈碼頭近百年來的變遷故事。這對於熟悉並熱愛沈從文作品的人們來說,我就是一個探子。為他們打探了一些消息。包括為沈從文先生的在天之靈打探了他所關心的現代辰河。

2、為沅江一些地名糾偏。如果沒有沈從文的《湘行散記》、《湘行書簡》,我相信沅江上的這些碼頭至今不會膾炙人口,便談不上糾正的問題。正因為沈從文先生的文化影響,那些地名為我們認知。但是,坐在船里的沈從文弄錯了好幾個地名。

曾家河應為鄭家河;梢子鋪應為燒紙鋪;鴨窠圍應為丫角洄;九溪應為九磯。特別是《鴨窠圍的夜》,影響廣泛,選入了中學大學輔助課本。群里當中學老師的朋友可得注意,這個地方我作了如下考證,並得出自信的結論。它叫丫角洄!

鴨窠圍讀不懂,是沈從文聞語成字,《鴨窠圍的夜》,又被收入各種輔助教材,傳播很廣,當然,錯誤也隨著這篇美麗的文章流布很廣。網上文章,有說這裡野鴨多的,不然為什麼叫鴨窠?這純粹是望文生義。地圖上叫鴉角洄,鴉角,仍然不懂。

我們租了一條小鐵船,花了750塊錢,讓船工楊師傅開到鴨角洄,住下,體驗沈從文當年的碼頭之夜。但是,這裡太安靜了,與當年沈從文住的碼頭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問岸上的趙歡英女士,圍攏了好幾個人,都不知道這地方為什麼叫鴨窠圍,他們的發音就是「伢郭圍」。

洄水的洄發音圍,這個肯定不錯,就是一個洄水留駐的地方,可以停船過夜,漸成碼頭,沅江上很多地方有洄字,比如明月洄。那麼「伢郭」是什麼呢?我突然想到家鄉的一座山名,我突然想看看沈從文如何描寫這地方。放下飯碗,跑進船艙,我用手電筒照亮了書。沈從文這樣寫道:

「這地方是個長潭的轉折處,兩岸是高大壁立千丈的山,山頭上長著小小竹子,長年翠色逼人。這時節兩山只剩餘一抹深黑,賴天空微明為畫出一個輪廓。」

對了,就是。深黑的兩山在微明的天空里畫出的一個輪廓,就是丫角狀的。當初,人們叫它丫角洄,後來慢慢就叫成鴉角洄了。

如果要數沈從文的著名作品,這幾個應該入選:《邊城》、《長河》、《湘行散記》、《湘行書簡》,這些,都為讀者津津樂道,研究沈從文,我們不能不提這個。

還有一處景點,寫得有些凄清,所謂淡談的憂愁就是。那地方叫高堰,以前寫作高梘。沈從文跟朋友一起去朋友家鄉高堰玩,夜裡住宿,朋友的媽為沈從文送被子,跟著一位姑娘,白白的,胖胖的,眼睛迷人,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第二天,姑娘就走前村山路出嫁了,沈從文望著她的背景,久久凝眸。那地方古風猶存,我後來查資料,讀作品《雪晴》時才知道,值得一看,朋友們到鳳凰,別忘了去看看。離鳳凰26公里。

朋友們注意,《湘行散記》出版於1936年,即沈從文回鄉探母之後的兩年。這本書是兒子輩,如果要找它的母親,應該是《湘行書簡》,它是在沈從文身後,家人清理遺物時,清理出了沈從文坐在船里每天寫給新婚愛人的書信,由兒子虎雛編輯整理,在1992年出版發行。母本現身,晚了子本56年!

最後一個問題:沈從文與高青子。以及由此引出的沈張關係,為什麼張兆和逝世4年之後才回南華山下葬,我的一點猜測是,她沒有立下遺囑說要和沈從文葬在一起,4年之後,兒孫們覺得兩地分葬不合人情,於是,就安排兩個老人合葬之事。

這說法,沒有得到相關材料證實,但是,有沒有理,朋友們自己惴度。

與高青子這事,在張兆和的心裡,一直鯁著。一點小證據就是:沈從文臨終前握著張兆和的手,說了人生中最後一句話:「二姐,我對不起你!」

背 景 補 充

張兆和與沈從文:一場用情書贏來的愛情。

張兆和,江蘇巡撫、兩廣總督張樹聲曾孫女,中國公學全能冠軍,很有姿色,追求者甚多。沈從文就是其中一個。

張兆和抱著沈從文寫的情書,一大摞,跑到校長家,把一灘情書放在桌上,對胡適講:校長,我受不了了!您幫我勸勸沈教授吧,他瘋了,他一天就給我寫好幾封情書,鬧得學校沸沸揚揚的!

胡適看了一遍,於是胡適就被沈從文的文筆給感動了。他對張兆和說:真的,我勸你,不妨答應他!

沈從文到底是怎樣追到張兆和的?是因為他的信寫得太好了!好的文字,能把人的心融化,就像一股涓涓細流,在清脆的迴響里,把盛夏的時光盡情地消磨,卻從不讓人覺得枯燥。張兆和嫁給沈從文,可以肯定地說,沈從文熱忱美妙文字,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

沈從文的情書: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乍醒時,天才蒙蒙亮,猛然想著你,猛然想著你,心便跳躍不止。我什麼都能放心,就不放心路上不平靜,就只擔心這個,因為你說的,那條道路不好走。」

「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

「我僥倖又見到你一度微笑了,是在那晚風為散放的盆蓮旁邊。這笑里有清香,我一點都不奇怪,本來你笑時是有種比清香還能沁人心脾的東西!」

「怎麼這人哪,不將我淚珠穿起?你必不會這樣來怪我,我實在沒有這種本領。我頭髮白的太多了,縱使我能,也找不到穿它的東西!」

這種美麗的錯誤,不只是女人會犯,男人也會犯。張兆和最初不過是個本分的漂亮女生,看不上老是流鼻血的沈從文,沈從文卻就愛她的那種冰冷,視為一種迷人的理性。他寫了很多信,讓張兆和認為他愛自己如痴似狂,終於成為他的妻子,他卻又愛上了女作家高青子,並且困惑於,那樣智慧的張兆和,為何不能理解他同時愛上兩個人。

沈從文和張兆和,心裡都有一個虛擬的對方,借兩個人的肉體與虛擬的幻象戀愛,如膠似漆,雞同鴨講。直到晚年,張兆和表示她依然不能懂沈從文,退回到年輕時候,他們卻都沒把那種不能懂得,當成一回事兒,以為有了「愛情」就什麼都可以。

傳奇里總是放大初見的奇妙,「一見楊過誤終身」,「牆頭馬上遙相顧,一見知君即斷腸」,有多少詩歌、劇本將初見描述得意義重大,卻不肯細細展現相知的過程,以至於常常出現這樣一個結果,兩個看似愛得水深火熱的人,卻都不曾越過對方的藩籬,一個小小的閃失,就能讓建立在黑洞上的愛情徹底幻滅。

可是,我們又如何來評判這一切呢?互相懂得當然好,但懂得終究是件太難的事,若是不可得,給自己一個替代品可不可以?如果承受力夠強,也許愛上一個認真的消遣也無妨,畢竟,人生太寂寞,也太長。

今天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多謝打賞

西窗記舊講

「西窗記」是本公眾號的固定知識分享欄目。每周日晚上七點在「西窗記」微信群中進行語音講授。您所讀到的這篇文章,便是在群語音基礎上整理而成,歡迎大家廣為傳播。

感謝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俞倉塆 的精彩文章:

鄉下人的論語:社交
什麼是禪境,我指指天上的雲又指了指瓶中的水

TAG:俞倉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