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銀行理財比拼主動管理能力 轉型代銷業務或成中小銀行現實選擇

銀行理財比拼主動管理能力 轉型代銷業務或成中小銀行現實選擇

4月27日,央行等四部門聯合制定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落地,將包括銀行、證券、保險、基金、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大資管行業納入了統一監管體系。業內人士認為,推動資管新規的落實將是一個系統性的金融改革過程,資管業轉型兼具複雜性、敏感性、艱巨性,行業重塑影響極其深遠。

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規模超百萬億元的大資管行業終於在2018年迎來了統一監管的新時代。《金融時報》記者了解到,後續將進一步出台相關的實施細則。

資管新規中,「消除嵌套、嚴禁資金池、打破剛性兌付、嚴禁保本保收益」等要求,將對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形態產生影響,中小銀行或將面臨資產端缺凈值型產品、負債端缺存款的嚴峻現實,銀行理財業務的重構成為商業銀行面臨的緊迫問題。

結構性存款逐步替代保本理財

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不得開展表內資管業務;針對銀行發行的資產管理產品,特指非保本銀行理財產品。

也就是說,從即日起至2020年底的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的新產品需符合相關規定,這意味著銀行新發行的保本理財產品正式「壽終正寢」。關於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情況,資管新規明確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以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但必須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並有序壓縮遞減。

《金融時報》記者注意到,相比徵求意見稿,資管新規延長了一年半的過渡期,給予金融機構更為充足的整改和轉型時間。

「保本理財產品目前基本上都已經下架,以後也不會再發售新的保本理財產品了。」某股份制銀行理財經理表示。

另一家中小銀行客戶經理稱:「保本理財產品還沒有停售,正在等待總行的通知,不過以後這種產品會慢慢被替代,過渡到凈值型產品或結構性存款。」

業內專家也表示,針對市場保本需求,大額存單或結構性存款可作為保本理財替代方式。為有序引導,此前央行已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步伐,多家銀行先後上浮了大額存單利率。經市場調研,已有多家銀行會在5月發售大額存單,且大額存單利率相較基準利率上浮50%以上。

「2018年前4個月,結構性存款規模迅速攀升,已引發金融監管部門的擔憂,並放緩或暫停部分地方性銀行的結構性存款資質申請。未來,具備衍生品交易資質的銀行會加大結構性存款發行,部分中小銀行承壓進一步加大。」普益標準研究員魏驥遙認為。

引導投資者接受凈值型產品

在資管新規中,對預期收益型產品徹底進行了否定,要求變更為凈值型產品,不能保本保收益、不能通過輪流接盤保收益、不能用自有資金保收益。這將完全改變銀行理財產品持續了多年的運行模式,全面向凈值型轉化,意味著以往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性質不復存在,對銀行理財的衝擊不言而喻。

考慮到目前銀行理財客戶的風險偏好程度較低,剛性兌付的打破,即使只從形式層面的調整來看,投資者過低的接受程度也令各家銀行極為頭疼。如何增強投資者層面的凈值型產品教育及引導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將成為銀行理財銷售端面臨的第一大難題。

對此,魏驥遙建議,商業銀行可從兩個層面增強投資者對於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接受程度。

首先,從理財產品層面,分客戶類型逐步推出相應的凈值型產品,通過對機構客戶、高凈值客戶、普通個人投資者分步驟,由上及下地推出相應的凈值型產品,避免在過渡期結束後集中推出,被動面臨比較明顯的客戶流失和流動性風險。

其次,供給側環境的變化將倒逼投資者需求分化更為明顯,單一理財產品或將較難滿足客戶日益多元化的投資需求。未來,商業銀行必須增強客戶需求的挖掘及定位,並整合存款業務、理財業務、代銷業務等打造完善的產品池,並以標準化、專業化、綜合化的財富管理流程輔以先進的財富管理系統,實現產品組合與客戶需求的完美匹配,從而留住客戶。

「推動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可能更多地需要依靠商業銀行提交的資產管理業務整改計劃,預計對於不同發展程度的銀行,資管業務整改計劃的時間點將有明顯差異。監管或將給予大中型銀行更大轉型壓力,對其時間安排提出更高要求。在大中型銀行率先打破剛兌後,中小型銀行能更容易地實行投資者教育,整體行業轉型進度將加快。」魏驥遙表示。

轉型代銷業務或成為現實選擇

資管新規明確,代銷機構需持牌照代銷資管產品,沒有牌照的相關機構一律不得銷售資管產品。金融機構需建立資管產品的銷售授權管理體系,明確代理銷售機構的准入標準和程序,明確界定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確相關風險的承擔責任和轉移方式。目前的情況是,公募基金等產品的代銷需要監管機構頒發許可牌照,而對於銀行理財產品的代理銷售,監管機構並未頒發牌照,持牌非銀機構是否可以代理銷售銀行理財產品尚未明確。

理財專家認為,隨著平等准入市場機制的逐步建立,中小銀行理財業務發展會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基於代銷業務而發展財富管理正成為較多銀行的現實選擇。

需要強調的是,銀行機構在代理銷售相關資管產品時,必須合規經營。針對違規銷售問題,《關於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意見》作了重點描述,即不允許代銷金融監管機構監管範圍外的、不持有金融牌照的機構發行的產品;不得將代銷產品與存款或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混淆銷售,或允許非本行人員在營業網點從事產品宣傳推介、銷售等活動;不得假借所屬機構名義私自推介、銷售未經審批產品的私售「飛單」行為等。

「合規代銷依賴相關的制度建設、培訓體系建設、財富管理系統建設等,需要從源頭把控代銷類產品、分析客群特徵。一方面通過產品設計和創新匹配不同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做好品牌建設,真正將財富管理業務做起來,形成品牌與特色,創造銀行發展新的競爭力。」魏驥遙分析稱。

魏驥遙還表示,對於主動管理能力過弱或無主動管理能力的商業銀行而言,未來對於委外的需求將進一步增強。但由於業務規模及專業能力等因素,中小銀行對接委外機構時話語權偏弱,對於委外資產掌控力不足的問題或將進一步凸顯。尤其是在剛性兌付打破的大環境中,對於資產過弱的掌控可能增大產品虧損的可能,進而增大銀行的聲譽風險。

因此,業內專家提醒,在開展委外業務的同時,中小銀行應考慮通過委外系統的建立,增大對於委外資產的監控力度,降低不可控風險的發生。

記者:孟揚

編輯:趙乘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時報 的精彩文章:

專家表示:金融已經進入科技驅動時代
解決中美貿易爭端 宜放眼長遠

TAG:金融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