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錯誤》之「修昔底德陷阱」

《美國錯誤》之「修昔底德陷阱」

文/經觀文化

寫在前面:《美國錯誤:中國不是美國的假想敵》一書,是經觀文化於2015年策劃統籌,耗費了四五人長達一年的時間,卻因故未能正式出版。

三年已過,我們已無出版這本書的心情,但是,捧出來,每周抽選部分章節與大家交流,不論是對是錯,都還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2014年是中美建交35周年。

從高層到地方,從中國到美國,比正式場合的紀念和慶祝活動更多的,可能是對中美關係的重新審視與思考。

35前的1979年,恰恰也是中國的改革開放之初,自此,中國經濟乘上了快速前進的列車,以一騎絕塵的姿態向世界展示著「中國速度」。中國的崛起讓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百感交集。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其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寫道,「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

後來者發現,類似雅典和斯巴達,新崛起的國家總是會挑戰現存大國的地位並不可避免地引發戰爭,「修昔底德陷阱」就此得名。

今天,人們擔心的則是歷史會不會在中美兩國間再次重演。

中國和美國,一個是當今的全球霸主,一個是已然崛起的世界大國,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過多地說明。正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紀念中美建交35周年的文章中所言,「中美兩國已從當初的相對隔絕狀態變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體,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與全球影響愈來愈凸顯。」

中國一貫堅持和平崛起,並在言論和行動中不遺餘力地向美國和全球其他國家釋放善意。中國和平崛起的難處或許在於其前提,即不管中國希望與否,中國的崛起必然意味著國際秩序的重新調整,而美國作為目前的全球霸主,則必須直面這種改變。

所以,中國的和平崛起,需要中國的承諾,更需要美國的承認。單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既然中國的崛起無法繞開美國,那麼認識美國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美國不斷在亞太地區強化其軍事、外交等存在。2012年6月,著眼於加強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部署,美國防長帕內塔提出了「亞太再平衡戰略」,指出在2020年前,美國會將60%的戰艦轉移和部署到太平洋地區。

而作為美國在亞太地區存在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推動與日、韓、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軍事結盟與合作方面,美國也是動作頻頻。與此同時,在中國的南海、東海主權爭議問題上,美方雖然聲言不持立場,但究其實質,利用「第三方因素」對中國施壓的意圖則很明顯。

美國重返亞太,尋找存在感,是其霸權均勢思維的反映,其目的無疑在於通過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力部署、推進與亞太國家的合作結盟來遏制中國,維持其霸權地位。

雖然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是一種趨勢,但時至今日,美國仍然牢牢掌握著世界霸權的地位。隨意繞過聯合國,不顧國際輿論,為滿足自身利益採取單邊行動,這種我行我素的作風,是美國霸權慣有的體現方式。

在很多國際問題上奉行雙重標準,已經成為美國霸權思維的一個標籤。例如,在反恐問題上,美國只承認針對美國實施恐怖襲擊、對美國利益造成傷害的行為和勢力為恐怖主義,而將中國的恐怖襲擊歸結為人權和民族問題。

在對華政策上,美國長期實行在「積極接觸」和「全面圍堵」的兩極之間尋求平衡的搖擺戰略。一方面,中美兩有共同利益與合作基礎,美國明白,中國的發展不以美國的意志為轉移;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的國家實力不斷走強,又確實讓習慣了獨攬世界霸權的美國心存警覺和戒備。這反映出美國對待中國崛起問題的複雜心態。

2014年10月7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10月號《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的GDP將達到17.632萬億美元,而與此同時,美國的GDP將達到17.416萬億美元,首次被中國超過。

雖然購買力平價的演算法被指存在缺陷,不能就此證明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但這至少意味著,中美在經濟實力上的差距越來越小。

不管中美關係的前途會不會以戰爭為句點,修昔底德陷阱能不能避免,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經濟和國家實力的崛起,未來的中國勢必會越來越多地碰觸到美國的霸權邏輯。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我認為這個願景足夠好,但這一願景實現的前提是,美國不應該對中國崛起抱有敵意。

END /

國英觀察」已入駐

今日頭條 |天天快報

和訊|雪球|中經網|同花順 丨新浪財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AI紀 的精彩文章:

虛擬貨幣,貨不真價不實
得了吧,任志強同志!

TAG:AI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