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挖牆基挖出的千年古墓!

挖牆基挖出的千年古墓!

既代表了至高無上的皇家權力,也代表著熱血奔騰的英雄夢想。中華民族視龍紋為文化圖騰逾四千年,從而衍生出眾多玄幻奧妙的哲學思想,對龍圖騰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見的。

廣州象崗山

(將小山崗削平17米後,在山腰處推出一塊平地以建樓房,開挖牆基時發現石室大墓。)

廣州象崗山原是越秀山群崗重最西邊的一個小崗,海拔近50米,明洪武十三年拓北城八百丈,開鑿象崗山以為北門,從此象崗山與越秀山隔斷,成為一座獨立的小崗。因開鑿山體而拓寬而成的大北直街,也就是今天的解放北路,一直是明清時代出入城北的主要通道。

基建部門用近三年的時間將象山崗削平17米示意圖

故而清代在象崗山上興建鞏極炮台,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基建部門為建設公寓樓而推平象崗山,大約用近三年的時間將小山崗削平17米後,在山腰處推出一塊平地以建樓房, 1983年6月,施工隊在開挖牆基時,居然發現了一座石室大墓。

象山崗削平17米後,在山腰處推出一塊平地時,部分墓頂蓋石露出

墓中玉印證明墓主身份

墓葬中出土金銀器、銅器、鐵器、陶器、玉器、琉璃器、漆木器、竹器等文物達10434件,其中有一方「文帝行璽」金銀及一方「趙眜」玉印,證明陵墓主人為西漢初年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史料又作趙胡)。趙眜是南越國開國主趙佗之孫, 廟號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在位。

前室頂部巨大石板

南越國(南粵國),是西元前204年至西元前112年 存在於中國本土嶺南地區(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地區)的一個國家,開國君主趙佗,亡國君主趙建德,國都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盛時國土囊括今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越南北部在內。

考古工作者在墓道盡頭外槨室清理遺物

南越國是秦朝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後於西元前204年建立。西元前112年夏季,漢朝第7任皇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在西元前112年冬季將南越國滅亡。南越國是嶺南第一個王國,自西元前204年建立至西元前112年漢平南越,南越國共存在九十三年,歷經5任君主。第一任君主趙佗足足活了103歲,等他要傳位時,只能傳給孫子趙眜了。

南越王墓的形制

南越王墓平面示意圖

南越王墓掘山為陵,建造時從象崗山頂下掘近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 ,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闢斜坡墓道。整個墓室以750塊紅砂石砌成。墓室坐北朝南,寬 12.5米,長10.85米,總面積約100平方米。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

墓室區域示意

南越王墓的平面布局明顯繼承於戰國楚系豎穴迴廊形棺槨墓,然而有其根本的區別,即前者墓室為仿照墓主生前宅居之前堂後寢的形制營造構築,是典型的橫向墓葬。

墓室結構透視圖

《史記》載:「高祖時,中國初定,尉他(即南越國第一代王趙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陸賈賜尉他印為南越王。陸生至,尉他魋結箕倨見陸生。陸生因進說他曰:『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在真定(今河北正定),今足下反天性,棄冠帶,欲以區區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於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謝陸生曰:『居蠻夷中久,殊失禮義。』」

斜坡墓道長約10.5米,寬約2.5米,深度為3.2米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趙佗接任南海尉,絕新道,聚兵自守;漢高祖四年(前203年),趙佗擊桂林、象郡,建南越國,自立為南越武王;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卒,至此趙氏據南越已歷87年,然而從南越王墓的形制來看,趙氏雖居蠻夷中久,但遵循的依舊還是中國之禮,且這中國之禮,並不是業已沿用了數千年當時還未絕跡的豎穴槨墓,而是漢初新興的橫向墓葬,由此可見,文化上的影響並不因短暫的局部政治割據而徹底斷絕。即使邊遠地帶的嶺南,與中原地區也有著密切的一致性。

前室雙扇扉石門,可以開合,前室即可與墓道與外槨開通

早期的豎穴迴廊形棺槨墓與外界全然是封閉的狀態,即使是墓主的主棺室與存放隨葬品的附室,也都完全隔絕,而南越王墓的前室和主棺室,皆設置了可以開合的雙扇扉石門,這在西漢早期出現的「斬山為槨,穿石為藏」的大型橫向石室墓如獅子山楚王陵和芒碭山樑王陵中,都不具備。

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

整座墓葬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3室,中為前室,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室內出土大銅鼎、鐵刮刀、組玉佩、玉璧、銅鏡、以及一方「景巷令印」等器物。

東耳室(放置宴樂用品)

前室左右兩側為東西耳室。東側耳室長5.24米,寬約1.75米,高1.83米,是放置宴樂用器的藏所,其中有青銅樂器3套,分別為甬鍾一套5件、鈕鍾一套14件、勾鑃一套8件,石質編磬2套,共計18件。另外還有銅瑟、銅琴若干,漆木琴2件。 此外,還有還有提簡、鈁、壺、瓿等大型酒器以及六博棋、銅鏡、帶鉤、銅戈及漆木器和鐵器等隨葬物品。

主棺室(主要放置墓主生前所用之物)

主棺室發掘景像

主棺室中中最引人注目者為內棺中墓主所穿之絲縷玉衣,出土時玉衣的玉片已完全散落平貼地面,這些玉片以長方形和方形為主,2至3厘米見方,大體2、3毫米厚,總計玉片2291塊

主棺室墓主絲縷玉衣發掘時景像

與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徐州獅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金縷玉衣」不同,南越王墓出土的這套玉衣是以絲線穿系和麻布粘貼編編輟而成,所以稱之為「絲縷玉衣」 ,這是未見文獻和考古發現的新形制。

歷時三年多整理復原後的南越王墓墓主絲縷玉衣

南越王墓發掘時,玉衣包裹的墓主大體只剩下骨渣和粉末狀骨殖,此外還殘留部分頭骨,根據這些遺骨判定,墓主為男性,亡故年齡約為35—45歲,由此推知,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出生於漢文帝末年。

「文帝行璽」金印印台長3.1厘米,寬3厘米,通高1.8厘米,重148.5克,以游龍為鈕

主棺室存藏有大量墓主生前所用之物,其中「文帝行璽」龍鈕金印、「趙眜」玉印、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等印章9枚,是判定墓主身份最為重要之物。

《漢書·霍光傳》:「(昌邑王,即海昏侯劉賀)受皇帝信璽、行璽大行前,就次發璽不封。」 顏師古注引《孟康》曰:「 漢初有三璽,天子之璽自佩,行璽、信璽在符節台。」東漢衛宏《漢舊儀》記漢:「皇帝六璽,皆白玉螭虎紐,文曰『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凡六璽。皇帝行璽,凡封之璽賜諸侯王書;信璽,發兵徵大臣;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天地鬼神以『天子信璽』。」

漢朝皇帝的玉璽早已失傳,清吳式芬《封泥考略》有一「皇帝行璽」封泥,1968年在成陽漢高祖長陵附近發現的一枚「皇后之璽」,璽白玉制,螭虎鈕,《漢舊儀下》:「皇后玉璽,文與帝同。」可知西漢時帝後之璽為玉制,印面尺寸為「方寸二」,即2.7—2.8厘米,南越王墓所出這枚「文帝行璽」印,含金量達98%,從大小形制來看,此印突破了漢代有關帝王印璽的規制,是目前發現的西漢時期最大的金印。

埋入墓中的官印大多都用臨時刻鑿的仿製品代替而不用原印,不過南越王墓主棺室出土的這枚『文帝行璽』,其金印的龍鈕捉手處異常光滑,顯然是使用過程中摸蝕所致,即後世所謂「包漿」,另外,印璽台壁和印面邊緣又有碰傷痕和劃痕,種種跡象皆表面,這枚金印是趙眜生前所用之物。

帝印」玉印印台長2.3厘米,寬2.3厘米,通鈕高1.7厘米

「帝印」玉印出土於墓主腹部,印文為陰刻篆書「帝印」二字。因墓室進水且年代久遠,玉印被浸蝕成黃白色。印鈕雕成螭虎形狀,周邊裝飾有雲紋。此玉印和『皇帝行璽』金印,都可以明確無誤地印證史書中南越王僭越稱帝的事實。

「趙眜」玉印印台長2.3厘米,寬2.3厘米,通高1.6厘米

「趙眜」玉印是墓主名章,出土於墓主人的腹部和腿部之間。覆斗式印鈕,上邊有一個小孔可以系印綬。印文為陰刻篆書「趙眜」二字。史書記載南越國第二代王叫「趙胡」,「趙胡」和「趙眜」,可能一為越名,一為漢名,也有可能史書在傳抄過程中出現的訛錯。

東側室(4位妃妾葬所)

東側室發掘時景象

側室與主棺室平行排列,東側室內長6.95米,寬1.61米,高2.24米,是為南越王4位妃妾的葬所其各有印璽隨葬,而棺木俱已腐朽,只留微少遺骨,室中存藏組玉佩、銅熏爐、銅鏡、漆木器等物品。

西側室(僕役之所)

西側室發掘時景像

西側室長7米,寬1.62米,高約2米,此為僕役之所,室後置豬、牛、羊三牲,另出土銅盆、銅熏爐、陶罐、玉璜、漆盤等物。

後藏室(儲藏食物庫房)

後藏室發掘景像

在主室北面緊貼東、西兩壁各砌出一根方形石柱,形成一個門洞,兩柱間原設木門,將主室後部分隔出一個小間,為後藏室。其南北長2米,東西寬1.8米,高約2.1米,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存藏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

銅承盤高足玉杯

南越王墓主要文物

嶺南地區在秦代以前不受中原控制,秦始皇設立桂林郡、南海郡、象郡之後屯兵駐紮,官兵所用食量皆用從南嶺以北供應,趙佗擁兵自守建立南越國之後,雖極力經營,但其地的物資還是相對匱乏,國力依舊有限, 以南越王墓為例,整個墓室以750塊紅砂石砌成,總面積100平方米,而中原的徐州獅子山漢墓總使用面積851平方米, 開鑿山岩總量5139立方米;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之容積,約為2700立方米,南越王墓實無法與之相比,然其未經盜掘,墓室隨葬物極其豐富,其中多有世所未見者。

銅承盤高足玉杯由高足青玉杯、金首銀身游龍銜花瓣形玉托架、銅承盤三部分組成,造型呈三龍拱杯之勢。共由金、銀、玉、銅、木五種材料製作。此玉杯與五色藥石同出,或為南越王生前用來承聚甘露、服用長生不老葯之器具。

銅承盤高足玉杯,通高17厘米

玉杯高11.75厘米,口徑4.15厘米,托架為三龍共銜鏤圓孔的花瓣形玉片

銅承盤高足玉杯結構示意圖

與銅承盤高足玉杯同出的五色藥石

五色藥石由硫磺、雄黃、紫水晶、赭石和綠松石組成,為漢代墓葬中首次發現的五色藥石實物。

部夫人組玉佩由5件玉雕組成,自上而下依次為渦紋璧、玉舞人、玉璜、玉觽等。

泰夫人的組玉佩由4件玉雕組成,自上至下依次為方形玉佩。透雕龍鳳紋璧、谷紋璧、渦紋璜。

左夫人組玉佩,由7件玉飾組成,自上往下依次是蒲紋玉璧、玉玦、玉璜、花蕾形玉佩、玉璜、韋枼形珮、玉璜。

右夫人組玉佩A,組王佩是一種較複雜的佩飾。右夫人有兩套組玉佩,這是A組,一共由3種不同材料的20個器件組成,組合複雜。自上而下依次是:連體雙龍佩、兩件玉環、三鳳渦效璧、玻璃珠、十顆金珠、五件玉璜。

連體對龍佩的構圖是二龍探爪張口攫物的形狀,極富動感,正中間是一個花蒂形的物件。三風渦效璧的構圖是三隻鳳鳥偎依在璧上,鳳鳥大小不一,姿態各異。五件玉璜分為三種,玻璃珠下面的那件透雕四條龍,中間兩件磺的兩端都雕成龍頭狀,最末端的兩件磺只在器身雕刻渦紋。

南越王墓中出土組玉佩11套,以南越王和右夫人的這一套最為精美。

墓主組玉佩,長60厘米

組玉佩的巔峰之作,無疑是墓主人的組玉佩,令人嘆為觀止。南越王墓出土組玉佩11套,以主棺室墓主這套最為華麗,共由玉、金、玻璃、煤精球等不同材料的32個飾件組成,以雙鳳渦紋璧、透雕龍鳳渦紋璧、犀形璜、雙龍蒲紋璜4件玉飾自上而下作為主件。

墓主組玉佩展出實拍

中間配以4玉人、5玉珠、4玻璃珠、2煤精珠、10金珠,玉套環居於最末端。形成一套大小有別、輕重有序、色彩斑斕的華貴佩飾。

墓主組玉佩(局部特寫)

墓主組玉佩(局部特寫)

墓主組玉佩(局部特寫)

墓主組玉佩(局部特寫)

墓主組玉佩(局部特寫)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直徑10.6厘米

透雕龍鳳紋重環玉佩出土於墓主右眼位置,青白玉雕成。 分為內外兩圈,內圈透雕一條游龍,其爪伸出圈外,外圈透雕一隻風鳥,站在龍的前爪之上回眸凝望游龍。鳳冠和尾羽上下延伸成捲雲紋,把外圈空間填滿。

龍鳳紋重環玉佩的器形圖案被選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的館徽。

這塊玉佩玉質圓潤,工藝製作精美甚至完美,龍鳳造型簡約又符合美學標準,運用的捲雲紋是當時的「流行」紋飾,龍居中、鳳居側的安排又表現出漢代開始以龍為主的觀念。這件玉佩雕鏤精細,構圖完美和諧,主次分明,是漢代玉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足以代表西漢玉器工藝的巔峰水平。

玉角杯,高18.4厘米,口徑5.8—6.7厘米

玉角杯出於主棺室,呈犀牛角狀,中空,為一整塊青白玉掏膛琢磨而成。杯口為橢圓形,往下逐漸收束。杯表自口沿處線刻一夔龍,繞杯身迴環卷纏,從淺浮雕而升為高浮雕,至底部成圓雕。

相傳犀牛角的酒杯可以溶解毒物,玉雖不能解毒,南越國的玉匠卻借題發揮,就著石頭的形狀施刀,綜合運用玉雕的各種工藝方法,如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圓雕等,在器身上巧妙布局各層紋飾,再經過細緻的打磨,二千年後玉角杯仍放射出溫和恬潤的光澤。它表明這一時期玉雕在章法布局、材料運用、技巧發揮上走向成熟。這件玉器,既是一件美輪美奐的工藝品,又是一件融傳說於現實,引人遐思的實用品,堪稱是中國漢玉中不可多得的稀世之寶。

玉角杯被列入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64件一級文物名錄。

鎏金銅框玉蓋杯 通高16厘米,口徑7.2厘

銅框玉蓋杯體現了漢代的鑲嵌工藝水平,杯體呈八棱筒形,座足呈喇叭形,懷身是一個鎏金銅框架,有上下兩截,上截嵌入8塊竹片狀的玉片,下半截嵌入5塊心形的玉片。玉蓋懷的蓋子外滑也是一個鎏金銅框,蓋項嵌入一塊青玉。出土的時候,銅框玉蓋杯用多層絲織物包裹。它應是用來喝酒的酒杯。

玉盒

玉盒與銅框玉蓋杯和玉角杯都出土自南越王棺槨的頭箱。這三件都是玉雕器皿。全國漢墓中目前出土的玉制容器不過十餘件,南越王墓就出土了五件,可見這批玉器的價值。玉盒由青玉雕成,蓋子與盆身有子母口相扣合。蓋面的紋飾分為三區,上面橋形的小鈕里所套的玉環可以活動。盒身象個圓碗,也裝飾有三圈紋飾。玉盒的玉質溫潤,內外打磨光潔,雕鏤精細。

鎏金銅框玉卮 通高14厘米,口徑86厘米

呈九棱圓筒形,下裝三個獸頭形足。其口沿、底沿及九條壁框均系銅鑄而成,其上鎏金,並有獸紋和幾何紋。在這個銅框架上鑲嵌著9塊玉片,構成了玉卮周壁,玉片質硬色青,上雕勾連谷紋。卮腹上部嵌裝「 9」字形玉扳。卮底是一整塊圓玉片。卮上有漆木圓蓋,黑漆紅彩花紋。蓋面中央原來有玉雕鈕飾,周邊鑲嵌三個彎月形玉飾。

當年出土的時候,銅框玉卮上裹了很多層絲綢,可見在當時它就是一件珍罕之物。

虎頭金鉤扣龍形玉佩

整體由一條青玉雕刻的玉龍和一個金質的虎頭帶鉤組合而成,形成一幅龍虎爭鬥的生動圖景。玉龍長身體彎曲成S形,回首張口,銜住背鰭,尾巴回卷,下半端折斷,斷口兩邊各鑽有3個小圓孔。金帶鉤是鑄成的,器表打磨光潔,鉤尾和鉤首都作虎頭形。鉤尾的虎頭雙眉上揚,額頂鑄出一個漢字的「王」字,非常形象。虎口形成的套銎,剛好套住玉龍的折斷處。把龍、虎兩神靈動物巧妙地用不同材料做成一件器物,反映了工匠富有創意的構思。

八節鐵芯龍虎玉帶鉤

這件八節鐵芯龍虎合體玉帶鉤,帶長19.5厘米、鉤頭寬1.6厘米、鉤尾寬4厘米,厚1.2厘米,清白玉,由8塊玉組成。背部彎拱,龍虎合體,通體圓雕,首尾兩節鏤出圓銎,中間6節有圓孔貫通,用一根鐵條串連。鉤尾為虎頭,由一塊玉雕成,寬扁的虎頭雕出凸眼、直鼻、獠牙和鬍鬚,濃眉上卷,刻紐索紋,前端還刻出鼻孔和排列整齊的牙齒。頭部套一多節的圓箍,後腳的爪子伸到龍鉤近頸處。鉤首為龍頭,也用一塊玉雕出,瘦長形,頸兩側刻勾連雲紋。兩後爪伸到虎體上,其中一爪達虎頭的頸箍處。整個鉤身用5塊玉組合,鏤刻龍與虎相混合的軀體,背上有鰭和鱗,另飾雲氣紋繚繞全身。鉤腹有短柱連扁圓鈕,鈕面陰刻渦紋。

龍虎並體玉帶鉤 長11.8厘米,寬6.2厘米,厚0.6厘米,環徑2.5厘米

緻密潤澤,鉤體扁形,龍虎並體,頸以下有一條窄縫相分,鉤部浮雕虎頭形,尾周作龍首,龍仰身昂首,張口咬一環。虎亦伸爪攫環,構成龍虎爭環的造型。龍虎軀體及圓環都以勾連雲紋為飾,周緣有突棱。背面平素。中有扁圓形紐。 亦甚為別緻,中原罕見。

獸首銜璧 通長16.7厘米,橫寬13.8厘

玉璧是中國玉器中出現最早並一直延續不斷的品種,是很重要的瑞玉,戰國至兩漢是玉璧的鼎盛時期,用玉選料極精,製作工藝極細,花紋形式多變,飾紋種類極為豐富,使用範圍大增,數量也屬歷代之冠。此飾品為鏤空浮雕,通體扁平,上部鏤雕對稱式獸面紋飾,形像威嚴肅穆,氣勢軒昂,左側連一螭虎,形制與獸面紋樣配合默契,有很強的虛實、線面變化。

獸面鼻部鏤制一方形環,與璧口相套。玉璧扁圓,邊沿起旋紋,兩面均琢飾谷紋,布局規整、條理,並與獸面部分形成動與靜、圓與方、點與線的對比。璧飾由一整塊青玉琢制,工藝精湛可見玉師的匠心獨運,是不可多得的佳品,也是南方古玉的代表作。

鳳紋牌形玉

雙面透雕,構圖充滿動感,而且突破了傳統的對稱手法。長方框的下端原已折斷,特製兩個H形的小金橋連接。

玉劍飾

從現有的考古出土資料來看,玉、劍結合物早在西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秋戰國晚期,四樣俱全的玉劍飾逐漸形成,到了西漢這種玉劍飾就成了王公貴族佩劍上的重要裝飾品,也成為當時社會一種身份的象徵。玉劍飾的材料主要是以玉為主,包括玉劍首、玉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四種。漢代的玉劍飾在戰國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展,造型比戰國時期的略高,邊角抹圓也更加明顯,有的甚至出現了鏤空的工藝,這在玉劍飾的歷史上還是前所未見的。漢代玉劍格的紋飾多以獸面紋為主,同時還流行一種高浮雕的蟠螭形象。

玉劍飾

在西耳室的一個漆盒內放有用朱絹包裹的劍飾43件,按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件一套可分為8套。主棺室出有5把玉具劍,所附劍飾共15件,兩者合計達58件。它們均用青玉雕琢而成,運用透雕、線雕、浮雕等技法,雕刻出螭虎、瑞獸、鸚鵡等,這些劍飾將質地、造型、寓意完美結合起來。在同一墓中出土款式如此眾多、構圖奇巧、工藝高超的玉劍飾,堪稱為漢代劍飾藝術之冠。

在主棺室中,身穿玉衣的墓主人身體兩側各佩有5把裝飾華麗的劍,除此以外還有5把劍放在牆邊,每一把都用絲絹裹纏。 經過清理,10把寶劍漸漸露出了它們的廬山真面目。這些劍,有的鑲金,有的嵌玉,而最引人注目的,當屬一柄特長的鐵劍,竟有146厘米長,這是迄今見到的漢代古劍中最長的。

據史料記載,漢朝出於防備心理,一直限制鐵器貿易。而且,呂后還下令絕對禁止任何鐵器流入南越國。可如今,在南越國君的大墓竟出土了如此多的寶劍,這就給歷史提供了另一種解釋。看來,距今2100多年的南越國,已經有了成熟的鑄鐵技術,在歷史的記載背後,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傳奇。

戈、矛和戟是古代十分常見的兵器。戈用於鉤殺,矛用於衝刺,而戟將戈與予的功能結合起來是一種既可刺殺又可鉤殺的雙重性能兵器。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三種兵器基本保留著戰國兵器的特點。東耳室出土了一件有銘文的戈,上面有「張儀」等刻字,說明了這件戈是秦惠王四年由秦國的相國張儀督造的,由於秦統一百越而到達嶺南地區,隨後成為南越國的王室文物,成為禮儀場所的儀仗之器。

「張儀」銅戈通長22.3厘米

「張儀」戈出土於南越王墓東耳室,上面有銘文「王四年,相邦張儀」等字,說明這件戈是秦惠文王四年(前321年)相國張儀督造之戈。

「張儀」戈上銘文

張儀相秦惠王前後歷時18年,期間僅樂池代相1年。其以連衡之策說六國,使六國背縱約而共事秦,為秦不世功臣。漢初已完全流行鐵器,南越王墓出土兵器皆鐵制, 「張儀」戈與另一無銘戈是墓中僅見之銅兵器。這兩件銅戈,應為秦平嶺南時傳來,至第二代南越王時,這些銅戈已成了紀念之物,或被改為禮器,王死後隨之入葬。此時上距製造之年已歷110年左右。

船紋提筒

提簡是古代越族儲酒的器物。墓中出土大小不一的提筒共9件,隨葬時大小相套。這是最精美的的一件。簡身有四組船紋,反映的是一支大型作戰船隊在戰爭結束後凱旋的場景。船體明顯繪出甲板,船內分艙,隔成5艙或6艙,滿載戰利品,其中的一艙內滿是銅鼓,銅鼓是古代越族部落權力的家征。圖上還繪有海龜、海魚和海鳥,並有「羽人」戰士手提敵人首級或執宰俘虜等情形,這是目前考古發現規模最大和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對「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有重要意義。上有人認為它展示的是祭河神的場景。

銅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別是本件船紋銅提筒,高40.7厘米。除器身有幾組幾何飾紋帶外,最為突出的是4隻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飾羽冠,赤腳。船首倒掛一具人頭。船首尾各豎兩根羽旌。5人形態各異,有的划槳,有的擊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殺人。有人分析,廣州臨海,多海患,畫面表現的應是殺俘虜祭海神的場面。

船紋拓片

船與船之間還有海龜、水鳥、海魚等作裝飾,形態生動,工藝精美,是精美的藝術品。

銅鏡

著名的錯金銀鑲松石几何龍紋三鈕複合鏡,2000多年前的絲帶還在。帶托銅鏡是一種複合鏡,由鏡面和鏡托兩部分組成,鏡面和鏡背分別鑄造,再用粘合劑將它們粘合在一起。鏡背用鎏金、錯金銀、鑲嵌綠松石等手法裝飾,製作精細。經化驗,這面銅鏡鏡面的含錫量高,使銅鏡的反光度強,但易碎裂。鏡背的含錫量很低,含鉛量高,質軟,在沒有柔性金屬鑄造的時候,這種剛柔相合的辦法,實在是一種創舉。

漢式「蕃禺」銅鼎通高21厘米,腹徑21.5厘米

南越王墓出土漢式銅鼎共18件,其中4件器身有「蕃禺」或「蕃」字銘文。這件「蕃禺」漢式銅鼎出於後藏室,扁圓腹,圜底,矮蹄足,鼎蓋刻有「蕃禺、少內」等字。

漢式「蕃禺」銅鼎上鼎蓋刻有「蕃禺、少內」等字

墓中共出土有9件刻有「蕃禺」銘文的器物,蕃、番古代互通,蕃禺即番禺,也就是今天的廣州,《漢書?地理志》記南海郡云:「秦置。秦敗,尉佗王此地……番禺,尉佗都。」可見秦時番禺為南海郡郡治,後來成為南越國都城。這件「蕃禺」銅鼎是廣州建城已歷二千一百多年最佳物證。至於「少內」,本為秦代設置的官職名,主要負責掌管財貨,漢代沿用。「少內」銘文說明南越國的官制仿效於中原秦漢官制。

墓中共出土2件銅姜礤,此件長13.3厘米,高5.2厘米。

青銅姜礤前面有漏孔,後部有孔釘擦面,用來磨取生薑汁,這種形制的器具,現代廚房仍在使用。

小烤爐

南越王墓出土了三件方形銅烤爐,爐平面略呈長方形,中部稍凹,四角上翹,底面有一定的弧度,底設四個帶輪軸的足,便於移動。四邊有迴廊形遮沿,內有銅柱支撐,一件四角外有熊形足,有舖首,兩側有穿系,用鐵鏈吊系。

大銅烤 爐長61厘米,寬52.5厘米,高11厘米

如此造型的烤爐非常罕見,它表明2000多年前的先民對「燒烤」鍾愛有佳,連烤爐都做的這麼講究。

南越王墓出土之墨丸、石硯硯台邊長12.5—13.2厘米

西耳室出土了一套和前室出土了兩套由天然扁平的河卵石及研石組成的石硯。西耳室另出土圓餅形的小墨丸4385顆。河卵石和研石表面光平,且都附有朱墨殘跡,墨的顏色和前室及主棺室室門上的彩繪顏色一致,顯然是彩繪前室後遺留下的實用物。

南越王墓博物館中出展陳的出土墨丸墨色,依舊鮮亮。

南越王墓出土了11對牌飾,都是鎏金銅框嵌藍色板塊玻璃。這些牌飾大多出土於墓主胸腹兩側,是最為重要的隨葬品之一。牌飾上的玻璃厚薄一致,色澤晶瑩,透明如鏡,其中包含的氣泡極少,可見其製作工藝絕非一般。經過化學檢測,這些藍玻璃是國產的鉛鋇玻璃。

這些玻璃發現之前,世人都認為中國的平板玻璃出現較晚,在玻璃發展史上,平板玻璃技術非常重要,因為這是玻璃窗片、玻璃鏡等玻璃製品的基礎工藝,南越王墓出土的的玻璃板塊還不能稱為真正的平板玻璃,但是用鑄造的方法製作透明度這樣高的玻璃板是相當難的,為後世的平板玻璃奠定了可靠的發展基礎。

金扣象牙卮高5.8厘米,厚0.3厘米

金扣象牙卮出土於西耳室,由象牙卮蓋、象牙卮身和金質卮座三部分組成。蓋外套一個金質圓箍,蓋上分立著三個金質環形鉤尾立鈕,嵌入象牙板中。卮上口套入金扣,中部鑲嵌一環形連舌金提梁,底下承接一個圓形金質底座,空底,下附三足。

金扣象牙卮針刻線畫示意圖

在卮蓋表裡和卮身外表均飾有針刻線畫。牙筒中央針刺神獸紋,並用朱、藍兩色填出獸體,以增強立體感。

「王命命車徒」虎節

節,是古代用于軍事和外交等方面的信物,是我國古代使者所持的憑證。目前我國已出土的節有:管形節、龍節、虎節等。這些節多出土於湖南、湖北、安徽等楚文化區域。這件虎節長19厘米,最高11.6厘米,最厚1.2厘米。

此虎節出土於西耳室,由青銅鑄成,呈扁平板的老虎形狀,虎呈蹲踞之勢,尾部彎曲成「8」字形,虎身上的斑紋用60片金箔片錯成。

在虎的正面有錯金銘文「王命命車徒」五字,是為一件調動兵馬的信符。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虎節是迄今為止考古出土的唯一的錯金銘文虎節。

南越王墓殉人分布圖

象崗山南越王墓隨葬品共千餘件(套),這些出土文物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篇幅有限,其他著名出土物如波斯銀盒、漆木屏風等於此只得割愛,但不能忽略的是,南越王墓中包括4位妃妾,殉葬者共有15人,可見人的蠻性並不是與時俱進的。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這位皇帝可比宋徽宗牛多了,江山也坐的、書畫也作的……
皇室奢侈品,這才叫有范兒!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