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調於心者應該善於修保已心

調於心者應該善於修保已心

調心也就在於修心,而修心就要善於調整己心,使之得以保養,從而達到與道相符合這樣的一種行為與要求。在《太上老君內觀經》中說:「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則長生 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常存。」道教思想中的修道也就是修心,修心也就是修道。只有修心就能進人道境,進人道境就能提升境界。對於修心也就是修道或修道也就是修心的理論認識,在

在道教的養生思想中,《孚佑帝君醒心真經》提出不少修心的方法,極其代表性,如其說。「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水不起貪得心,瞋怨心,殺傷陷害心,杵逆凌犯心,賤淫偷竊心,占奪爭鬥心,欺蔑侮弄心,奸詐誆騙心,嫉妒毀謗心,讒媚趨附心,驕矜傲慢心,慳吝苟簡心,奢靡逸樂心,妄想分外心,求謀鑽剌心,眷戀富費心,優愁貧賤心,計較得喪心,分別爾我心,炫耀名譽心,遮蓋過失心,瞞昧自欺心,膠執自是心,凝惑猶豫心,懊悔改變心,畏難退縮心,安逸自在心,苟且小就心,責效且夕心。如是等心,各各猛省。務使方寸之中空空洞洞,一物不交,一私不受;如皓月當空,萬境澄撒:如明鏡照人,鬚眉畢視。更如慧劍在身,可以水斷蛟龍,陸剸犀象。斯為夢醒,不在大夢。又常起怖懼心,慚愧心,歡喜心,決斷心,勇猛精進心,堅固耐久心。凡此等心,須以大智慧照之,大精神副之,大力量任之,斯能無微不燭,無堅不破,無難不成。身混塵俗,志氣清明,與天地合其撰,與鬼神合其德。何有於仙,何有於凡。何凡之非仙,何仙之非天。道化一理。天人一家。」一個人如果能夠除掉不當有之心而止於當有之心,雖是凡也同於仙。

一個人懂得修心實也就懂得養心,懂得養心多善於調心。在道教的養生思想中,調養身心是因為心與神心與智、心與目等等有著太多的聯繫。而調養身心主要應使心無所載,「若夫神無所掩,心無所載,通洞條達,恬漠無事,無所凝滯,虛寂以待,勢利不能誘也,辯者不能說也,聲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濫也,智者不能動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也。」歸根結底,真人之道就在於使外物無犯,內想不起,從而使心與神相合而不離,從而達到兩者雖二其實卻一的實效。

我們知道,「心者,神之舍;目者,神之牖。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內與心外都可以使心致亂,要不想致亂,就應使內無所思而外無所誘。在《道德經》中說:「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如何能使心不亂? 只要在平日無事時,一室默坐,常以目視鼻,以鼻對臍,調勻呼吸,毋間斷,毋矜持,降心火,人於氣海,自覺遍體和暢。少視聽,寡言笑,俱足寧心養神,即卻病良方也。同時,「勿以涉事無厭,故求多事。勿以處喧無惡,強來就喧。蓋無厭無惡,事不累心也。」這也可以說養心在於去累。不僅要去累,還要遺害。在《抱朴子內篇》卷九《道意》中,抱朴子說:「俗人不能識其太初之本,而修其流淫之末,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養其心以無欲,頤其神以粹素,掃滌誘慕,收之以正,除難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滅愛惡之端,則不請福而福來,不攘禍而禍去矣。」試想,人如果心頭有事,怎麼能利於身心的護養,而要想使心得以保養,就應使之達到平和的狀態。若強弱失去均衡,心也就會生病。若心不病則神不病,神不病則心不病。心不病又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勞攘擾煩,神不守舍,則易於衰老,又需要擺脫一切,勿以妄想代真心,勿以客氣傷元氣。又每日胸中一團太和元氣,病從何生? 但是,人本來就生活在是是非非的人世,沒有事或不遇事似乎不太可能,關鍵是當遇到事時如何對待。

在《莊子。人間世》中說:「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懂得調養自己心性的人,悲哀或快樂都不能改變轉移當時的心境。知道世事艱難,無可奈何,卻又能安於處境,順應世事,不逆於自然,這也就可以稱之謂至德了。其實,養心也就在於能夠調適自己的心境,這種心境的調養是需要修養的。在《莊子,在宥》中說,雲將遇到鴻蒙,希望其給予自己指點一下為政的理念,鴻蒙說:「心養。汝徒處無為,而物自化。墮爾形體,吐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瘁溟,解心釋神,莫然無魂。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之。無問其名,無窺其情,物固自生。」這種心養不僅是養雲將之心,實也是養天下人之心。只是對於雲將而言需要修養無為之心,而對於天下的人而言,則可以充分享受管治者無為的原則而帶來的愉悅心情。

人有時不懂愉悅心情,常常是被外物所感或所擾而難得養心,就如《老君清靜心經》中說:「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人能清靜,天下貴之。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莫得,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既無其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其寂;無寂寂無,俱了無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靜矣!「若心源澄則真靈守其位,氣海靜則邪物去其身。然而,要使心源澄則需應養之得理,只要心得養,則一身舒暢,若心不得養,則身體難以舒暢。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心為一身之主。

在《雲笈七籤》卷十一中說:「夫萬法以人為主,人則以心為宗。無主則法不生,無心則身不立。心法多門,取用非一。有無二體,隨事應機,故有凡聖淺深、愚智、真假,莫匪心神辯識運用之所由也。但天下之道,殊途而同歸,百慮而一致。從粗人妙權實則有二階;吻跡符真,是非同乎一見。」人以心為根本,無心是不行的。但養心也不能過於用心,而是應從無心養起。老君說:「所以言虛心也,遭其實也:無心者,除其有也;定心者,令不動也;正心者,使不邪也;清心者,使不濁也:凈心者,使不穢也。此皆已有,今使除也。心直者,不反覆也;心平者,無高低也;心明者,不暗昧也心通者,不質礙也。此皆本自然也。粗言數者余可思也。」這裡可以看出,無心是除其有。我們為什麼要以無心的狀態而除其有呢?因為我們常常迷失於有。多有是非,多爭名利,多重得失,這怎麼能做到調養自心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之家 的精彩文章:

口苦、口甜、口咸、口酸、口臭、口淡各代表什麼?
看手相不求人,準的離譜,教你看各種手相!

TAG:道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