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臨武「蒔田」的日子

在臨武「蒔田」的日子

憶插田

圖文:天涯怪客(網路配圖)

立夏過後,就插中稻了。臨武土話把插種水稻叫「蒔田」。蒔田有蒔早稻、中稻、晚稻三季稻相關事宜。這是以前的插種狀況。現在不同了,現在早晚雙季稻早就不種了。因為種雙季稻過於趕搶季節,勞作太辛苦。除了如今已七八十歲的老一輩典型農民,沒幾個人再受得了這個。加之種水稻收入不高,來錢慢,遠不如做手藝、打工等划得來。當然還有國家倡導農業轉型,推動第二、三產業發展等因素。其實就是中稻,今天的種植面積也大大減小了。農村裡大範圍的良田沃土在那荒著呢。現在四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還有幾個曉得耕田作土?所以,如今我們講插田,只能將它作為仍不乏生活價值,感覺煩苦但不失美好的曾經的過往來回憶回憶罷了。

早稻、中稻、晚稻在插種方面區別不大。只是早稻須插得淺些,晚稻要插得相對深點。中稻介於二者之間。原因就在於蒔早稻時節,天氣還比較冷,田中水氣溫低,早稻插種過深的話,將影響其生長發育,臨武土話叫「不來」。晚稻插種則與此完全相反。蒔中稻時節,氣溫、降水等各方面條件適得其宜,正好插種,無須多說。

插種之前先扯秧。搞集體生產那年月,為避免早春春寒料峭過低的氣溫對谷種和秧幼苗的危害,生產隊還專門配備有育秧室,用來培植護育早稻秧苗。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分田到戶推行單幹,好多地方只種中稻了,就都到外面定一坵肥沃、抖水活且近便的農田做了秧田。育秧室從此消失。要插田了,便先去秧田扯秧。

扯秧這事簡單。一隻手握捏住一小撮秧苗齊根以上一點點的部位,往上用力,那秧苗就扯出來了。只是用力時必得注意:一定要用柔慢之力。如用猛力,那就秧苗齊刷刷斷了,可秧跟蔸還在水下的泥土裡,沒出來。當然也不能用力過輕,用力輕小了,秧苗整個地拔扯不出,也是枉然。幾小撮秧苗湊成一小手,數小手拼作一大手,然後雙手握住這一大手秧苗中腰下點的位置,儘力在田水中一上一下抖動,再一前一後,一左一右刮甩,就可以把秧苗跟蔸部位的爛泥洗得乾乾淨淨。洗凈之後,拿根稻草將這一小捆秧苗齊腰纏繞打活結紮緊即可。……

扯多少個此樣的秧捆合適?這得由待插田的大小來決定。一般來講,三分面積的農田,準備十三四個這樣的秧捆應該夠插種的了。其他情況不妨照此估量推算。

扯完了秧,用籮筐裝載好挑到田邊去,就插田。當然,如果那田離秧田近的話,扯秧之人雙手各抓幾捆秧苗提到田邊去也不是不可以。然而如此做法相當費勁。常常沒走多遠,那提秧之人的雙手就酸麻疼痛得受不了了,只好放下秧苗喘氣。所以臨武農諺有「提秧不過田洞」的說法。

插田這事亦簡單,但要插得又好又快,那就也有不小難度。這正應了「看事容易做事難」那句話。秧苗有兩種,一種是許多根併攏纏結在一起的,插的時候很難分秧,最不好插。後來雜交水稻問世並推廣,這種秧苗就在極短的時間內被淘汰了。雜交水稻具備先前幾千年的各類水稻所沒有的獨特優勢。它的秧苗非常方便插種便是其中之一。插秧人低頭彎腰站在田裡,左手持秧苗,右手拿著由左手拇指和食指配合,輕而易舉地分離出來的原本就相互獨立的兩小株或一大株秧苗,插入淺水下的泥巴里,使之略微前傾,不偏不倒,不從泥水中松泛出來就可以了……如此一株一株地蒔插下去,注意適當保持秧稻的間距和行距,邊蒔插邊向後退,要不了多長時間,放眼望去,一小坵甚至大半塊田就已然是綠瑩瑩的秧稻了,一派生機。

插田快捷的訣竅在左手分秧快。分秧快且右手配合得當的熟手一天兩朝工完成七八分田的蒔插不在話下;那些個不會分秧的笨手笨腳的生手,從初見朝霞熬到日頭落嶺,才插種了稻田一角。插田系頗為辛苦的農活,著名作家古華在他的名作《芙蓉鎮》中說,「栽秧蒔田面朝泥水背朝天,腰骨都勾斷。」可見其辛苦程度。還不算天熱或水冷狀況下勞作的煎熬和肩挑手提等的煩難。然而,這最苦的事情卻自有它的意趣在,並非一無是處。台灣頗負盛名的散文家在他的名篇《水中的藍天》里寫道:「每次看到農人在田裡專心工作,心裡就為那勞動的美所感動。特別是插秧的姿勢最美。這世間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向前的,唯有插秧是向後的,也只有向後插秧,才能插出筆直的稻田。」這話的哲思理趣十分耐人尋味。

135

135

喜歡本文章,您點一個鼓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臨武 的精彩文章:

臨武小山村迎來資興貴賓

TAG:愛臨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