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陽明眼中的1984

王陽明眼中的1984

借我

 算雲煙

謝春花 

00:00/04:19

太好了,終於自己也有公眾號了,自己終於到了可以不依附於任何形式,也不必為了迎合自媒體的營銷方式而隨心寫文章了。這樣也許很自私,不去考慮讀者的感受,可是這本就是孤舟游弋,我自己孤獨地寫,如果有讀者,那你們也就孤獨地看,這都是個人內在的,本己的活動。

所以,正文可以開始了。

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上,作為慣例,老師從哲學史開始講起,也就是從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條主線,講述各自的發展史。什麼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什麼形而上學,這都是被高度概括總結的哲學名詞,是哲學自視優於其他學科的表徵之一。

哲學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湧現出一大批你耳熟能詳的名字,例如亞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黑格爾,海德格爾等等等,這也引出了這個題目,這篇文章,甚至是這個公眾號,只是因為柏拉圖說過一句話:

「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學習,不過只是回憶而已。」

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思想,但是柏拉圖卻不是一個典型的唯心主義者,所以這就讓我想到另一個唯心主義的集大成者,他就是王陽明。

王陽明,被譽為「真三不朽人物」,一生立德、立言、立功。年輕時和我們一樣困惑,迷茫,甚至對於學術權威進行質疑,在朱熹理學,道教和佛教三者中來回徘徊,試圖解決自己讀書學習想要成為聖人的目標,最終龍場悟道,開創心學。在我看來,王陽明心學可以解釋為,道德真理已存在心中,需要不斷擦拭,讓內心保持澄清,這與柏拉圖回憶的觀點真的是不謀而合。

所以說,字數眼看不夠,就拿故事來湊。

據說一次王陽明與朋友同游南鎮,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王陽明,很不幸,成為了這篇文章的噱頭,這本就是講的是以主觀唯心主義來看待這樣一部反烏托邦的唯物主義著作。我覺得無可厚非,畢竟「王陽明眼中」只是一個定語,主要就是修飾作用,那麼接下來就是主語——《1984》粉墨登場。

可以說,這在我心中已經演練了很多次,我甚至也向自己的同學和語文老師推銷過自己的讀後感,不過讓我覺得可惜的是,他們都沒讀,也就不能感同身受了。不過這大概是件好事,因為這就像是妄語。

《1984》是一部反烏托邦的著作,首先百度得到烏托邦(烏托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為還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譯也可以理解為「烏」是沒有,「托」是寄託,「邦」是國家,「烏托邦」三個字合起來的意思即為「空想的國家」)。

那麼再百度得到反烏托邦(這種社會表面上充滿和平,但內在卻充斥著無法控制的各種弊病,如階級矛盾、資源緊缺、犯罪、迫害等,刻畫出一個令人絕望的未來。某些作品描述的反烏托邦社會中,物質文明泛濫並高於精神文明,精神依賴極受控於物質,人類的精神在高度發達的技術社會並沒有真正的自由)。

也就是可以理解為反烏托邦就是將世外桃源的阡陌交通,良田桑竹都棄之不理,轉而拿著放大鏡去趴在廁所里看著不停,邊吐邊和你說,你看,這才是這個社會的本質。很多人認為,烏托邦是假想的美好世界,而反烏托邦是一把鎚子,專門敲碎這樣的靈鄉清夢,很可惜的是,反烏托邦是另一個假想的世界,只不過把各種弊病放大,再加上人本身的憤世嫉俗認為命運社會不公的心理,成功地把這樣一個幻想包裝成了現實。

主人公溫斯頓是真理部的一個基層公務員,負責把修改過去的報紙雜誌等等,讓上面的報道符合現實的發展,做個有編製的公務員這不挺好?可是這好,就多了主角不該出現的平庸特性。然而有一天他突然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認為自己好像不能這樣了,認為自己可以自己記日記,這樣就能對於真實的世界能夠保有真實的記憶和記錄,他甚至細心地把一粒灰塵放在自己的書頁上,以為這樣就可以判斷思想警察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異化。

可是啊,溫斯頓還是太過於天真,一己之力去對抗整個制度和國家權力機器,思想警察甚至細心到將掉落在地上的灰塵再撿起來,重新放回到書頁上,細思極恐。

不得不說,這粒用以安身立命的灰塵都是國家賦予你的。

那麼,問題隨之而來,在大洋國中,民眾得到的消息都是經過修改的,也就是不真實的,那麼真實的消息從哪裡去得到呢?

眼見為實?很顯然不可能,溫斯頓以為灰塵還在書頁上就認為自己還明哲保身,高枕無憂,可是這難道不是思想警察遞給他的高高的枕頭嗎?你見到的都是別人給你安排好的,也就是說無法接觸到真實。那麼又是誰給你給你設計好了這一切呢?

老大哥?顯然也不可能,他只是作為一種權力的象徵和符號,存在的意義和傳國玉璽差不離。那還有誰呢?思想警察?這樣的走狗式的角色充其量也就是紅色的印泥,什麼樣的章印什麼樣的字。那誰還有這樣的本事,幫你設計好一切,讓你見識到這樣的事,讓你結交這樣的人,讓你做出這樣的決定,也就是說決定著你的思想?

留段空白讓你們思考,我說柏拉圖一語點醒夢中人,沒錯,不是柏拉圖。

而是你自己,這不太同於王陽明的真理自在心中,也不是佛洛依德的「超我」進行批評和審判,而是一種更高維度的自己,讓你見識領略這紛繁複雜的世間,是你自己來決定你自己。

因為這是更高維度的自我,所以我們沒辦法感受,而我們窮盡自己所謂的一生可以說是在進行提高自己的修為,以自我為指導,去不斷接近。

長舒一口氣,瞎掰扯終於自圓其說了。

最後再說兩句,也算個跋了:自己的公眾號的創刊號也結束了,自題目出來到完稿大概兩個星期,而離自己首次閱讀《1984》也過去將近四年。有些記得不太清晰的,也有概念模糊的,不過那粒灰塵卻不像是簡單的塵埃,而像是霧霾一直籠在我的心頭。今天寫完,就好比一直沉悶的天終於痛快地下了場雨,甚是滿足。最後當然希望能夠有讀者,希望能夠給自己留一片忽明忽暗的雲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恍若光芒 的精彩文章:

TAG:恍若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