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的模樣-民國的回光

中國的模樣-民國的回光

民國的回光

我成長在一個特別有福的時候。

自然,那時身在福中不知福。

那時候,硝煙已經逐漸遠去,而經濟正在開始起飛。

當然,我說的僅止於台灣島。

幾百萬的內地人民,包括了許多的民國菁英,一下子聚集在這個東海度劫之地。

在書法上,有于右任、奚南熏。

在繪畫上,有溥心畬,以及後來的張大千。

在文學上,有餘光中、高陽、司馬中原。

在思想、哲學上,有殷海光、雷震。

在教育上,有胡適、張其昀(文化大學創辦人)、成舍我(世界新專創辦人)、傅斯年。

以上諸位先生,只是我隨手列舉,不免掛一漏萬。

于右任先生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另外還有地位崇高的衍聖公孔德成、闖了大禍的張學良、含冤莫白的孫立人將軍。

在許多將領之外,還有許多武人。

還有更多無名的高人,一身絕學、一生際遇,幾乎不為人知。例如:我曾短期向他學過易經的陸雲逵先生。

當然,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遠不只我一個。

張大千先生 (圖片來源於網路)

總之,在此,我只談談跟篆刻相關的幾位名家。

那時在台灣,延續了清末民初以來對於篆刻的推崇與喜愛。

因為人人隨時都要用到印章。洽公、簽約、授信,見其印,如見其人。印章,是每個人成年之後,要經常用到的用品。

最好的,是象牙章;其次,是牛角章;普通的,是木頭章。

但知識分子和藝術家,喜歡用石章。

這是明代以來的主流。

在進入正題之前,先要說明一件事:

明代之前,中國人使用印章,都是啥情況?

首先,基本上要先分成兩類:官印及私印。

官印,是指證明官員職稱或貴族爵位的正式用印。私印,則是私人或私下所用。

就如同我們現在所見到的考古文物;較正式的印,基本都是鑄造出來的。

但在官印中,有時是臨時任用,或者緊急委派,來不及鑄。

怎麼辦呢?就用素的印章,在面上鑿出印文,稱為「急就章」。

我們今天稱那些匆忙趕出來的事物叫「急就章」,來源於此。

漢代的金印 (圖片來源於網路)

戰國的私印 (圖片來源於網路)

但官家用印,不光只用鑄造的青銅,也用玉印。

玉印當然不能鑄造。玉印必須用砂輪加上解玉砂去「琢」,或者也用鋼刀來鑿。

鑿印之法,來到台灣的那些老篆刻家中,尚有少數幾人通曉;到了現在,已經沒有人會了。

我雖知其法,但是沒有實作過。原因無他,玉太貴,「傷不起」也!

漢代的玉印 (圖片來源於網路)

後來,也開始使用牙、角為印材。除了之前說過的象牙、牛角,還有用犀牛角的。

古時的印人,算是一門手工藝,跟文人沒關係。

只因為跟文字有關,最多由文人提供印稿。

文人中比較處女座的,不能接受自己看重的文字被匠人弄得面目全非、韻致全無,因此大為苦惱。

用現代的話說:「早就有了想動手的念頭」!

文人治印,大概在宋、元時期開始。

但基本屬於玩票性質。

明初,浙江,畫荷花的王冕無意中發現有一種「花乳石」,拿來刻章正好,於是開啟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

之後沒多久,還是浙江,又有好事文人發現:有一種叫「燈光凍」的石頭,不但好刻章,本身就非常迷人,不是普通的好玩啊!

印石,從此跟文人結下不解之緣。

浙江杭州的西湖,成為中國篆刻藝術的聖地。

湖中的小孤山,是中國篆刻藝術領域永遠的第一號山頭「西泠印社」的創始地,山上有許多名勝。

弘一法師出家前,將他之前的用印封在山石上,鐫了兩個字:「印藏」(這裡的藏要念「葬」音)。

1988年,當我第一次到西湖的時候,就在那裡流連再三、沉吟良久。

弘一法師 (圖片來源於網路)

別瞎想我當時想什麼。

其實我只是想:好傢夥!…如果把裡面的印章挖出來,估計能在大拍上賣不少錢!…

不要跟叔叔談情懷,叔叔一生窮苦。

又扯遠了!

篆刻為何成為中國文人的愛好呢?

因為它可以充分展現文人對於文字學、文學、美術及手藝的素養與品味。

平生所學所感,寄託方寸之間。

到了台灣的民國菁英,就有許多篆刻名家。

其中有三位比較重要的,正好都姓王。

一位是王壯為。古人說:「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他表示不服,壯夫照樣雕蟲,所以改名壯為。

他的學養精深,作品雄渾有度,一直深受敬重。

另一位是王北嶽。在台收徒頗眾,多有所成,所以影響力最大。

還有一位王王孫,年紀最長。

我曾在八一、八二年時採訪過他。當時他已年過七旬,但精神、體力甚佳,並且健談。

他的書法多作石鼓、大篆,但最出名的,是用硃砂墨寫的一筆書「如意」。因觀賞性高,寓意吉祥,故此頗受歡迎。每到過年,他老先生總要被請出來,露上一手,堪稱節日一景。

而他由於曾在「總統府」任職,負責治印,因此在民國的那個時代,包括「國璽」在內,絕大部分都是他的作品。

老先生當時還讓我看了他的篆刻刀。那是一把厚重的大傢伙,刀身包裹一層橡膠皮,因握持日久,原本平整的橡膠皮,居然被壓成貼合掌心的形狀。

王王孫著名的一筆書 (圖片來源於網路)

除了這三位,還有一位曾紹傑先生,也不能不提。

他的圓朱文印極其端嚴,又有圓潤之趣,古往今來,無人比肩。

不過,這位老先生同時也以小氣聞名。

曾紹傑先生的篆刻 (圖片來源於網路)

那個年代,現在想來,其實是無比的珍貴。

傳統文化在當時綻放出美麗的光芒。

只是,同樣在當時,台灣已經有人看到了隱憂;因為,承載文化的歷史舞台,正在逐日委縮。

但沒有人知道,這個速度是如此之快。

才二十幾年的光景,民國的迴光返照,只有如今五十歲以上的人,還可能保有一些記憶。

漢奸,正在建構一團迷霧。

迷霧籠罩在這個東海的小島上空,讓人既看不見過去,也看不清未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次產業工作室 的精彩文章:

紙上談兵-日薄西山
紙上談兵-死神吹起的狂風

TAG:六次產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