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中有風景,才能懂盆景

心中有風景,才能懂盆景

傳統的中式生活,

少不了那幾樣看似無用的事物。

沒錯——

無用,卻少不了。

盆景,便是其中之一。

無用,

是沒有具體而實際的功用,

並不代表沒有意義。

莊子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無用之用。」

盆景,便是有這樣一種「無用之用」。

盆景,顧名思義,

微縮於盆中的自然景觀。

早在遙遠的上古時代,

將心儀的野生花草移植到器物里,

把造型優美、紋路奇特的石頭帶回家,

即盆栽和賞石,

就是順其自然而產生的行為。

發展到後來,演化成了盆景中的兩大門類:

樹木盆景和山水盆景。

▲ 樹木盆景

▲ 山水盆景

從盆栽、賞石到盆景,

是量變積累出的質變,

是一次飛躍,一個轉身。

差別就在於盆中之物能否成景,

是僅供欣賞的物,還是足以玩味的景。

很多時候,

這種差別只是微妙的差別,

取決於觀看的視角甚至觀者的心境——

你看它是景,便是景。

將盆景定位為藝術,

與音樂、繪畫相提並論,

顯然勉為其難了。

它更多是一種源於自然、又依賴於人的工藝品。

源於自然,

是不但取材於自然,

也師法自然,並最終表現自然;

依賴於人,

是不但依賴人的技藝,

也依賴人的眼光、學識和修養。

儘管出於造景的需要,

明代就有了完整、成熟的盆景製作技藝,

但它從不提倡一味炫技,

無論哪朝哪代、哪個流派,

都主張「順物之性,因其自然,不設不施」,

追求「雖由人造,宛若天成」的天然之美。

究其原因,

盆景是人與天地的對話,

是人與大自然聯繫與溝通的方式。

天地自然,才是根本。

觀賞盆景時,

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景物,

更是自然在內心的投射。

就像讀詩詞時,

看到並不是羅列在一起的文字,

而是作者的感受;

有沒有感應、有多少共鳴,

全在於自己的內心。

現代園林大家陳從周在《說園》中有語:

(盆景)宜靜觀,須獨賞。

這句話的要點在「獨」字。

李白就有一首《獨坐敬亭山》。

獨處時,整個世界都安靜了,

才能聽到內心的聲音,才能看到內心所見。

風景如畫,自有高下。

盆景的高下,取決於人(創作者)的高下。

上品盆景,

絕不只是對自然景觀的模仿和複製,

而是充滿了詩情畫意。

事實上,山水畫正是盆景美學的重要源泉。

宋代是中國山水畫的巔峰時代。

明代美學家屠龍就指出,

想要做出好盆景,就要多看宋畫,特別是

馬遠、郭熙、劉松年、盛子昭(元)這幾個人的作品。

近代盆景大師周瘦娟更是直截了當地總結說:

「製作盆景的高手,必須

胸中有溝壑,腹中有詩書,多看古今名畫。」

盆景雖難以歸入藝術,

但創作盆景的原理跟搞藝術是一樣的。

▲ 下圖中的山水盆景頗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圖》的神韻

關於盆景,素有「一本二盆三架」之說。

嚴格說來,

一件盆景由景、盆和盆架(幾)構成,

缺一不可。

景與盆,始終形影相隨。

不同材質與造型的盆搭配絕不重樣的景,

就有了變化無窮的盆景。

盆架、盆幾則興起於古典傢具大爆炸的明代。

盆誠然可以為景錦上添花,

景也可能因盆架、盆幾而光彩照人。

樹木盆景中有一種獨樹一幟的「文人樹」盆景,

大多為松、柏,一般瘦瘦高高的,

以枝幹為主,葉片不多,甚至光禿禿的,

洋溢著洒脫之美。

如前所述,山水畫是盆景的美學源泉,

文人樹其實源於文人畫,

但它正好和古代文人孤傲清高的形象不謀而合。

在中國古代,文人不只是讀書人,

還是士大夫,是社會精英,

是時代思潮乃至生活方式的引領者。

無論高高在上還是窮困潦倒,

其精神內核並無兩樣——

讀聖賢書,所學何事?

兩千多年裡,

文人精神一以貫之、薪火相傳,

任時光流轉、朝代更迭。

如果說中國也曾有貴族,那就是文人;

如果說中國也曾有貴族精神,那就是文人精神。

▲ 文人樹盆景

古代文人對盆景的喜愛不言而喻。

明代藏書家高濂描繪理想中的書房:

「宜明靜,不可太敞。

窗外四壁,薜蘿滿牆,中列松檜盆景。」

清代徽州學者張潮在《幽夢影》中說:

「居城市中,

當以畫幅當山水,以盆景當苑圃,以書籍當朋友」,

把盆景和繪畫、書籍並列為大隱於市的必需品。

文人熱衷的品茶、焚香等風雅事中,

盆景也是不可或缺的配角,

綿延至今的茶道、香道中,時而有盆景的身影。

當真是——

孤根如寄,高標自整。

坐上西湖風景。

幾回誤作杏花看,被夢裡、香魂喚省。

薰爐茶灶,春閑書永。

不似霜清月冷。

從今更愛短檠燈,夜夜看。

盆 景 簡 史

唐以前,盆景在史籍中影影綽綽。野史記載東漢奇人費長房能施縮地之術,將山川、河流、樹木、鳥獸、人物、舟車、亭台樓閣等盡皆縮於一缶(古代的一種瓦制器皿),稱之為「缶景」。假如屬實,這可算是已知最古老也最高大上的盆景了。

▲ 《職貢圖》局部

可以肯定,最晚至唐代,盆景已是上流社會的標配。畫家閻立本描繪萬國來朝大唐天子的《職貢圖》中,使者攜帶的貢品就包括三峰式山水盆景;唐章懷太子墓出土的壁畫中,一名侍女手中赫然捧著盆景;史載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喜歡用黃瓷斗裝上蘭花蕙草,再配上五顏六色的石頭擺放在家中,王維也是古典園林的鼻祖之一,在長安城郊外那座園林史上里程碑式的輞川別業中,想必就陳設著這樣的盆景。

▲ 章懷太子墓壁畫局部

藏富於民、生活閑適的宋代,賞玩奇花異草怪石蔚然成風,盆景也就有了更多粉絲,大文豪蘇軾不但寫詩填詞吟唱盆景,還經常動手製作盆景而樂此不疲。宋畫中也常有盆景出沒。譬如宋《十八學士圖》中,案上那盆蒼勁的古松格外引人注目,老根出土、虯枝盤曲、旁逸斜出,當為培育了上百年的佳品。

▲ 宋《十八學士圖》

元代前後不過百年,但正是在這一時期,盆景實現了體量輕型化、小型化的飛躍,極大地推動了盆景在民間的普及。當時盆景還不叫盆景,而被稱為「些子景」,所謂些子,沒多大之意。些子景極力追求小巧玲瓏之美,由此奠定了盆景「小而美」的審美標準,以至於後來,明人屠隆在《考盤餘事》中說:「盆景以几案可陳者為佳,其次則列之庭榭中物也」——乾脆簡單粗暴地以大小論好壞了。

▲ 盆景以小巧玲瓏為美,是元代奠定的審美標準。

明代是盆景的黃金時代,特別是明代中後期的造園熱中,盆景大顯身手,一時洛陽紙貴。事實上,盆景這個詞就產生於明代,源於蘇州籍大學士王敖在《姑蘇志》中的一段描述:「虎丘(蘇州)人善於盆中植奇花異卉,盤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愛,謂之盆景。」盆景不但在私家園林炙手可熱的江南地區受人追捧,在福建、廣東等地也不乏市場,著名學者、「嶺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提到,廣州人喜歡用細如黃楊的九里香製作盆景,幾成習俗。反映世俗生活的畫作中,盆景的身影隨處可見,以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為例,畫中繪有多處盆景,雖名漢宮,人物也身著漢唐衣飾,盆景卻顯然是明代的氣象。

▲ 《漢宮春曉圖》局部

盆景業內素有五大流派或八大流派之說,這基本上是清代奠定的格局,可算是盆景在明代大發展之後的續集。《紅樓夢》中描繪的賈府,多次出現「點著宣石,布滿青苔的小盆景」;李斗在《揚州畫肪錄》中提到,乾隆年間揚州城裡「家家有花栽,戶戶養盆景」,不但有花樹點景和山水點景的技藝,還出現了帶瀑布的盆景。

▲ 清丁觀鵬《宮妃話寵圖》局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書於清嘉慶年間的《盆景偶錄》將適宜做盆景的植物分為四大家、七賢、十八學士和花草四雅,至今仍不失參考價值。四大家是金雀、黃楊、迎春和絨針柏;七賢是黃山松、纓絡柏、榆、楓、冬青、銀杏和雀梅;十八學士指梅花、桃花、杜鵑、石榴、茶花、臘梅、羅漢松、梔子、南天竹、翠柏、六月雪、紫薇、西府海棠、虎刺、枸杞、木瓜、吉慶和鳳尾竹;蘭、菊、水仙、菖蒲並稱「花草四雅」。

▲ 清代《盆景偶錄》將適宜做盆景的植物分門別類

「坑古兄弟」中式古建&園林項目實景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歡迎分享。轉載請註明出處:坑古兄弟(ID:mkenggu)。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原作者可與後台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坑古兄弟 的精彩文章:

當篆刻藝術遇到古典園林,就有了西冷印社
滿洲窗:流光溢彩100年

TAG:坑古兄弟 |